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浅析《资本论》2(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

火烧 2017-02-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深入解析《资本论》中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强调使用价值与抽象劳动的联系,以及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转化关系。

       正如商品具有价值和价值这两种因素,同样商品中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什么是具体劳动?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简单概括为看的见的劳动。例如,渔夫和樵夫的具体劳动不同就表现在渔夫使用鱼竿钓鱼,而樵夫则用柴刀砍柴,渔夫和樵夫这种劳动的外在形式的不同就可以看作是具体劳动的不同。具体劳动的不同,导致其所生产的产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也不同,这也正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如果这些物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不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它们就根本不能作为商品来互相对立。上衣不会与上衣交换,一种使用价值不会与同种的使用价值交换。”(《资本论》第一卷,第55)当然,具体劳动虽然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但也并非仅有具体劳动就能创造出使用价值。“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资本论》第一卷,第56)以砍柴为例,樵夫持柴刀到一片空地上,尽管他像平时砍柴那样拼命的挥动砍刀但也无法得到一根柴,因为具体劳动没有与自然物结合。具体劳动与自然物结合了,若违背自然物的自身属性,也无法发挥其使用价值。樵夫虽然砍到柴,但因下雨把木头淋湿了,那么在木头恢复干燥前,是无法拿来生火的。

那么,什么又是抽象劳动?可简单概括为看不见的劳动。例如,渔夫和樵夫虽然具体劳动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两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而在商品交易中,6条鱼可以换2捆柴的话,那就意味着渔夫钓6条鱼所耗费的抽象劳动等于樵夫砍2捆柴的抽象劳动,而衡量抽象劳动的量我在上篇文章也讲到过,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但在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消耗。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消耗。……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资本论》第一卷,第58)例如,同样是一个木雕,假如一位老技师花费1小时做出的劳动成果卖3千元,而一个年轻技师花费3个小时做出的劳动成果只卖1千元,这就意味着老技师的劳动是复杂劳动,而年轻技师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老技师1个小时的复杂抽象劳动等于年轻技师3个小时的简单抽象劳动。因为,老技师的劳动之所以能称之为复杂劳动是因为在此之前他曾做出过大量的简单劳动,如果没有之前付出的简单劳动,那么就不可能从简单劳动转变为复杂劳动。这就是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复杂劳动,离不开台下十年简单劳动的积累。

“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资本论》第一卷,第59)这是因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本身就是物质财富。生产力是与使用价值成正比的,生产力越高就意味着创造的使用价值就越多。比如生产衣服,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人人穿,而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可是生产力却与抽象劳动成反比,生产力的提升意味着原有的生产时间的缩短,比如用机器织布所花费用的时间大大少于手工织布,可是两者所生产的劳动成果使用价值却一样。但由于花费时间的不同,所以劳动成果的价值也不一样。花费时间越短意味着消耗的抽象劳动越少,价值也就越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产品数量的增多),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产品价值的下降)。

“但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的量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资本论》第一卷,第59-60)就以货物运输为例,假如司机驾驶A型号汽车把货物从甲地运往乙地需要2个小时,每天工作8个小时,总共能运2趟(从甲到乙2小时,从乙返回又2小时)。能后来更换新型汽车B,此时把货物从甲地运往乙地需要1小时,那么总共就能运4趟。生产效率虽然提高,但无论司机是驾驶A型汽车还是驾驶B型汽车,所消耗的抽象劳动都一样。

最后,我以原著章节作为结尾“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产生很使用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6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