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石油行业国企垄断已经不再

火烧 2016-01-1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6
文章指出石油行业国企垄断已结束,政策支持民企进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加油站和油气开发快速增长,展现行业开放与市场竞争。

 

  社会上有很多媒体指责石油行业国家垄断或者国企垄断。前些年搞不清楚说说还可以,现在还说,就没有意思了。

  如果要谈垄断问题的话,无须再讲命题概念,不要再讨政策方针,切勿因袭陈词滥调,只需面对简单的事实:石油行业国企垄断已经不再。

  第一,党和政府不要石油行业国企垄断,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

  国务院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老36条)。其中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文件明确说放开包括石油行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允许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201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36条(新36条)。其中第八条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2012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又一次指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无论是在财税金融政策,还是在准入政策上,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一视同仁,鼓励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这个原则,已经付诸了行动,最明显的是,国土资源部2011年在黄海某区域实行了石油勘探矿权登记的招标,2012年,又在四川实行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矿权登记的招标。据中国石油报报道,民间资本在石油行业的投资,201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89.2%,增速高居全社会民间固定资本投资门类的榜首,比位居第二的汽车制造业高出43.2个百分点。

  2014年2月19日,中国石化率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企业的油品销售业务推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中国石化认为,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带动民营企业的共同成长,是国企责任。2015年第3期《中国石油企业》杂志报道,“据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最新统计,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民营石油石化企业有500多家,民营加油站包括合资在内已占到中国境内总量的53%。据新闻报道,2015年,国家放开了民营企业进口石油的权利。

  以上资料足可证明:我国党和政府是不要石油行业垄断的,在政策上已经相当明确,在行动上已经运作,并且力度很大,进展很快。

  第二,事实上,在有些地方,石油行业早已对市场开放。只是在这些放开的地方,未必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石油行业并非近年才放开的。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吉林省领导高德占(他先是省长后是省委书记)就表示,欢迎各种企业到吉林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因为当时省属的国企吉林油田满足不了吉林省的油气消费需求。在新世纪初叶,更有新疆的领导王乐泉(自治区党委书记)发表类似的讲话。因为笔者在这两个地方工作过,才记得这种情况,很可能其他地方也有同样的政策,笔者还不知道。这起码说明,在有些地方,党和政府在政策上早已否定了国企垄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已经有不少民营企业开采石油。《南方周末》2006年曾经报道,“目前聚集在吉林油田公司周围的民营石油公司已有41家。2005 年,这些企业开采的原油达到100万吨,占吉林油田当年550万吨原油总产量的近20%。”(《南方周末》2016年4月6日,文章题目《吉林油田:民资采油登堂入室》,百度可见)

  在吉林油田,我们并没有看到两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局面。这些企业都在吉林油田已经勘探出成果的区块开采,得到吉林油田资源的保证和技术上的支持,他们引入吉林油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其中有退休的,也有现职的。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一个进入吉林油田开采的民营企业家,说这个人是“一夜致富”。怎么致富的?“‘很简单,只要你有钱,几个人合伙找当地政府批个井位,就可以打井采油了。’魏连军(化名)在将一杯‘五粮液 ’一口饮干后,吐着酒气对记者说”。“今年38岁的魏连军身家已过千万,这得益于他在吉林油田区域内拥有的两块小型油田的收益”。“魏告诉记者,他的两块油田加起来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目前仅开采了1/3的面积,每年的采油量就超过了9000 吨”。“承包国有石油公司放弃的边缘油田,然后找投资者合作开发,是魏连军的致富秘诀”。

  这些民营企业家利润甚丰,原因不乏国企的让利。南方周末记者说,“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国有石油公司当年拿出来对外合作的区块中,有许多并不属于‘低品位’油田”。例如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民114’区块探明原油资源量为4000万吨。按吉林油田的0.1的可采率和目前国际标准7.5桶/吨计算,‘民114’区块远景开采价值在18亿美元以上。而开采商香港亿阳仅仅花了1亿人民币就获得了该区块的合作开采权。”

  吉林油田放弃这些区块的理由是它们都是边缘的零星的区块,难以进入集输“系统”,或者是“低品位”的,开采成本较高。然而在笔者看来,对不同区块,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大油田,也可以在特殊区块采用小企业,甚至小作坊的管理机制。当时放弃这些区块,与当时的石油市场状况有关(主要是油价过低,油田经营亏损),更是国企改革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到位的体现。今后,想让别的油田都像吉林油田那样让出一部分区块给民营企业开采,几乎不可能。因为国企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今非昔比了。

  在石油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领域,在油气销售领域,民营企业早已进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油田的重大建设项目,都引入了众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农民工也成为油田建设的重要力量。甚至国企油田,雇用民营打井队和修井队,已经不是稀奇的事情。但这种现象到底是不是有利于油田的发展,倒是应该认真想一想的。一个国企油田,放着众多设备技术都属精良的国企专业钻井队不用,却雇用被称为“农民钻井队”的民营企业,这里面,真的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第三,民营企业有进入石油开采、炼制、销售及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强烈愿望,而不愿意进入勘探领域。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在石油行业很难形成两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

  在国家已经不要垄断,很多国企已经和民企“打成一片”的情况下,社会上有些人还是抱怨国企石油垄断,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已经探明的油田,都在国企手里。已经探明的油气资源,除了吉林油田(可能还有个别油田)把一部分交民企开采,绝大部分都是国企自己开采,这些油田都不允许民企进入。在石油炼制、销售领域,国企也只能让出了一部分,还没有全部让出。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是国企垄断了石油行业。在2014年的两会报道中,还有媒体在说,“石油行业对民营资本一直紧锁的大门,引起外界诟病”,“在本届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云云。

  国企自己勘探的原油天然气自己开采、自己炼制、自己出售,这不是垄断。就像一个菜农自己种植的菜自己清洗、自己包装、自己销售一样符合市场规则。石油国企,没有限制别的企业向国家登记矿权勘探开发石油,农民没有限制别人向村委会承包土地种菜,就谈不上垄断。现在石油企业上下游(探、采、炼、销)一体化,有利于抗拒市场风险,取得稳定的综合效益。我探出来的油气我来采,我采出的油气我来炼,我炼出来的成品油我来卖,合情合理,天经地义,这也能叫垄断吗?动不动就说“石油行业对民营资本一直紧锁的大门”的人,您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国企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合作,不合作就是垄断?

  民营企业要进入石油行业,应该首先进入勘探领域,自己找油找气,然后自己开采、炼制、销售。这样,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石油市场的健康竞争机制自然可以形成。可是多年来,国土资源部都在实行勘探开发领域的矿权登记制度,国企勘探开发区域,都是要经过登记的,却没有听说哪个民营企业登记。如果说,以前国家垄断,民企登记难,现在,有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应该不难了吧?当前,应该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强烈地要求登记矿权,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了吧?现在的问题,不是国家垄断石油,也不是石油国企垄断石油,而是民营企业愿意不愿意进入石油勘探领域。

  第四,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民营企业要参与石油行业的公平竞争,应该和国有企业一样,敢于承担风险。

  在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的情况下,有些人还在抱怨国企石油垄断,他们的理由是,虽然国家已经放弃对石油行业的垄断,但是要进入石油勘探领域的门槛太高,需要大额资金,需要较强的技术等,民营企业没有这种力量,所以国家放弃石油行业垄断仅仅是一种姿态,实践中民营企业还是进不来。

  这就有点不讲理了。国家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石油资源,当然希望也应该由具有相应能力的队伍来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不仅要有巨额的资金,技术要求也是很高的,技术粗劣必然引起资源探明率和最终采收率低下,将带来本来就已经稀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浪费。资源探明率低,就是同一个地方,人家找油能找出10 ,您只能找到1,有9个储量因为您的原因不能被发现,浪费了;最终采收率低,就是统一区块,人家采油最终能采出储量的60%,而您只能采出10%,有50%因为你而出不来,浪费了。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不是民营企业没有力量,它们“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张维迎语),他们既有资金,又有管理经验,还有技术研发的能力,不会没有力量,关键是愿意不愿意承担风险。

  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勘探的风险最为突出。几乎每一个油田,都曾经经受过局部或全局的勘探的失利。塔里木油田,被地质家关注了将近一个世纪,新中国对它的有规模的勘探“五上五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六上”才得手,以前的“五上”,虽有大量投入,却少有收益,只是为今后勘探获得了宝贵的参考资料。石油行业其他领域如开发、炼制、销售与勘探相比,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风险不大。民营企业热衷于进入风险小的领域,对进入风险大的勘探领域并不积极。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他们希望国企承担勘探的风险,探明资源,然后让出这些资源,由民营企业开采、炼制和销售。查遍古今中外的市场经济,哪有这等好事!

  如果民营企业能够大量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就会与国有油田形成竞争,不但会增加我国石油产品供应,还会促进国企改革。

  如果没有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领域,那就只能说,要进入石油天然气市场,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没有做好承担风险,独立创业的准备。

  敢于承担风险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国企能够承担风险,民企也一样可以承担风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石油工业的兴起,就是由“千百个独立自主的公司, 成千上万的单干户苦心经营的”。“美国钻成了成千上万的, 甚至超过百万口以上的石油探井。这一大批井中有成千上万的井是钻在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贫油的地方, 唯独在这里钻探的人,才认为是有油的。这样一来,年复一年,贫油区的探井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发现大油田。将探井遍布美国大陆, 这就是我们能够找到石油的谜底。用这种方法, 使得我们发现了多得连任何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大批油田”。这是美国著名地质学家普拉特1952年的总结,请百度一下,看《找油的哲学》。中国民企可有当年美国民企的精神?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恐怕还指望不上民营企业直接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只能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笔者认为,我们石油国企也有责任帮助有志于石油事业的民企,主动与之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应该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既要利益均沾,也要风险共担,想让国企让出经过多年打拼拿下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等于想让国企“割肉”给民企,这起码是不公平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