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阶级斗争——我们怎样对待马克思(之一)

火烧 2016-01-0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分析当前对马克思的误解,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事实,无产阶级专政旨在实现民主自由,反对将马克思与反人道主义等同。

  记得列宁说过,一个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很难的。我们党和政府都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由于中国本身封建主义传统势力较强,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由于世界上资本主义思想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由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对马克思的个人崇拜和教条理解;导致当前无论党的队伍中还是群众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

  本人觉得在怀疑马克思主义的人中,他们误解最大的不过两条,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他们认为马克思只强调斗争和暴力,导致我党不断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导致中国出现一系列反人道主义灾难。二是马克思主义空想了一个无法实现的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中国对“乌托邦”的追求,导致中国的长期贫穷。

  我们先讨论阶级斗争的问题。

  第一,阶级斗争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而是历史事实。

  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承认还是不承认。马恩说过,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这不是马克思的发现。最早揭示阶级斗争,创造阶级斗争理论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最早自觉坚持阶级斗争的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最典型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时候马克思还没有出生。

  1852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中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做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的贡献是指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1871年巴黎公社被残酷镇压之后,马克思写《法兰西内战》,提出工人阶级不能利用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打碎它,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社会组织有两个原则,一是人民选举公职人员并能随时撤换他们,二是公职人员只拿相当于普通工人的工资。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最终就是实现巴黎公社原则。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为了消灭阶级斗争,为了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它怎么会是反人道主义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消灭地主资本家个人。马恩所说解放全人类,包括解放地主资本家个人。

  无需读多少书,我们只要读一读《资本论》初版序言,就可以了解这一点。

  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说,他比以往的任何理论都更加认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不要地主资本家个人负责。中央编译局的译文是:“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让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地主资本家个人不能对这种剥削关系负责。在消灭了这种关系以后,地主资本家个人也得到解放。最初,马克思、恩格斯说解放全人类,是包括解放地主资本家的,后来,他们认为,说解放地主资本家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地主资本家也不领情),只有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体现全人类的解放,因为无产阶级位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公开宣示自己的无产阶级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现实的人道主义,马恩不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是资产阶级的专用口号,他们揭露资产阶级在提出这些口号时的虚伪性,但是,他们认为这也应是无产阶级的口号,无产阶级抓住资产阶级的话柄,追求这些口号的实质。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明确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是消灭阶级差别,让国家逐渐消亡,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在全人类实现自由、平等、民主、博爱。而我们,在解放以后,坚持划阶级成分将近30年,不但要地主资本家个人对过去的剥削关系负责,还要让他们的子孙对这种关系负责。最起码,中国共产党人缺乏马恩的胸襟。

  第三,对资本主义认识,马克思是最科学的。

  马克思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非人道主义和历史暂时性,又能够充分肯定它的历史进步作用。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指出它必然衰亡的规律,在初版的第8章,集中揭露资本主义的反人道主义的种种罪恶,至今看一看,还能惊心动魄。但是,马克思同时承认资本主义促进世界进步的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的生产力,比过去一个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资本论初版序言中说:“不仅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苦着我们,而且有资本主义生产不够的情形苦着我们”。

  在资本论初版序言里,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自然史一样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客观规律的制约,其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进程可以加快,可是历史的阶段不能逾越。“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不可逾越,但是,我们可以在发展它的时候,限制其弊病,避免其危害。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注意马克思说的历史阶段“不可逾越”,开始补商品经济的课,也开始补资本主义的课。我们改革开放的许多内容如发展私有制经济就是补这些课。但是我们没有重视马克思说的“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我们对资本主义过于放纵。

  我们不用讳言补资本主义课这个话题,因为列宁早已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文章《论粮食税》就谈到,像苏联这样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是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的。原文是:“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不过列宁讲的是“利用资本主义”,是既要依靠,也要控制,既有发展,也有限制,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并非一味地任其自由发展——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所谓“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学派主张的那样。列宁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对待资本主义,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马克思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被视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但他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他要消灭封建主义制度而解放包括地主个人在内的人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解放包括资本家个人在内的人类,他要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这是很多人怎么都搞不懂的,所以就出现了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误解、怀疑、歪曲和排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