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农村调研笔记(一)

火烧 2016-03-08 00:00:00 三农关注 1028
本文通过调研五个自然村,分析农村现状,指出农民减少、农村消失、传统农业萎缩。聚焦三代农民变迁,揭示农业文明逐渐消失的趋势,引发对农村未来发展的思考。

  调查对象:五个自然村,其中三个山地,两个平地

  调查地点:中部某省不同市县某村

  调查时间:2015年业余时间

  调研方式:走访式抽样调查

  由于整个调研没有完成,这里只作阶段性调研笔记,主要写三个问题:

  一、农村现状

  关于农村现状的整体感受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农民在减少,农村在消失,传统农业在萎缩。”

  如果将农村人口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农民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一代人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土地打交道,主要靠种地谋生,有很重的乡土情结,去世以后也希望葬在自家地里,在农村随处可见田里的坟墓即是如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据一位老农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到处走过,去过大城市,也住过,但是哪都不如自家的窑洞住的舒坦,心里总放不下家里的地,除草没,浇水没,该施肥了。现在八十多岁了,仍然每天早早起来下地干农活,身体结实,说话清晰。他们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然而并没有太多奢求。(交谈之余,我不免心生敬佩,我们这些大城市的年轻人又做了些什么呢?)

  第二代农民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开启,他们与市场经济一起成长起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身上有两个显著特征,既有农村的烙印,又有城市的印记,既在农村务农生活过,又在城市打工经商过。既会种地,又会做工。身上既有农业的气息,也有工业和商业的气息。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对土地有着很深的眷恋,平时基本不在村里,主要在城市里打工或者做生意,努力挣钱供孩子上学,在城里买房,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他们的意识里既有否定第一代农民的想法和做法,也不能完全认同城里人的价值观念,既有对土地和农村的感情,又有对城市的向往。

  第三代农民已经不能算是农民了,他们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小学还在村里读书,中学则大部分都在县城里住宿、学习、生活,大学则到了三线城市或者更大的城市里生活。据一位年轻人说,他们村里90%的年轻人都不会种地,甚至没有干过农活,很早就不在农村里生活了。他们已经不能算农民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已经完全城市化了,说的、做的、玩的、用的跟城里的青年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经济条件一时没达到,蜗居在一线二线城市里打工谋生。

  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里都有在城市里打工的,尤其是建筑业、房地产和工业制造业,新闻媒体里常常称之为农民工,但是第一代农民骨子里仍然是农民,他们属于土地,属于农村。随着老龄化的加快,五年或者十年之后,当这部分老人不在了,农村的很多东西也会随之消失,农村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传统农民的价值观念等等,那是一种植根于土地的农业文明,其中最可贵的就是那一代人身上流淌着的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第二代农民既属于农村也属于城市,他们更像过渡的一代。第三代年轻人则对农村和土地没有多少感情,谈不上喜欢或者怨恨,他们注定要离开农村。

  现在,大部分村里都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当第一代农民离去,还有多少人会留在农村呢?所以说农民在减少,农村在消失,农村空心化是符合实情的。

  伴随着这些变化,传统农业日渐萎缩。村里人都知道,种地不赚钱还可能赔钱,纷纷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很多土地撂荒或者交给邻里之间耕种,并不要钱或者东西,完全是一种舍不得,又爱不起的状态。过去的土地制度,农民承包土地分田单干,将村里的整片土地人为分割,各家顾各家,种地主要靠人力、牲畜和简单的机械操作,不能施行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现代化农业难以发展,土地向着规模化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农民收入问题

  据部分数据汇总统计,农民种地平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外出打工平均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经商平均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非纯利润,含成本费用),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高些有的低些。总体而言,种地不如打工,打工不如经商。农村人经商大都是夫妻店或者乡亲店,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人都做某一个行业的生意。常常听到某村人全是做家具的,某村人全是做粮油的,某村人全是跑运输的等等。这与村民老乡之间重人情、认关系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问题是当经济处于上升期,大家都会好过些,问题不会爆发,但是,当经济下行,各行业衰退时,农民的收入又能增加到哪去呢?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股市暴跌,非法融资,互相拖欠的债务纠纷比比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员工失业;有的企业则名存实亡,成为僵尸企业,员工工资被拖欠数月发不出来。据某村民说,当地县里几家比较大的企业濒临倒闭,而县政府不允许其倒闭,一是担心人员大量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因为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太多,企业倒闭,银行也将倒闭,局面将彻底失控,所以只能勉强维持,输血续命。

  经调研发现,三四线城市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根本无法解决大量农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所以,大家都涌向一二线城市,然而,城市房价飞涨,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生活成本高昂,有多少人真的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呢?

  三、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问题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大量的农民致富。过去的土地制度只解决了温饱问题,没能让农民富裕起来,所以,土地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为此,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口号,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盘活大量的土地资产,让农民增收,进的了城,住的下去,带动城市消费,提升经济。要想土地流转,先要土地确权。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各地在2017年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并已在某些省份地区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力求形成一套完善的可复制推广的土地流转方案。

  土地流转真的能使农民致富吗,能让农民得实惠,进城过上好日子吗?这是我们关键想弄清楚的问题。

  由于整个调研没有完成,土地流转又是个大问题,既敏感又复杂,很多信息还不完整,很多数据也不准确,暂时无法作详尽分析,得出有效结论。等调研完成,全部资料汇总以后,再写出完整的调研报告。不过,就个人感受而言,一方面,农民在减少,农村在消失,传统农业在萎缩,农民要进城,尤其是第三代年轻人。土地制度确实需要变革,所以,土地流转没有错,关键是朝什么方向流转。依照目前的情况看,土地正在向少数人集中,朝着私有化的方向转变,形成土地的兼并垄断,恐怕最终还是富裕了少数人,贫苦了多数人。而且更加紧迫的是,经济危机逼近,就算土地流转真能让农民获得一些收益,改善一些状况,恐怕也来不及了。

  以上调研笔记皆属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错误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2016年3月6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