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舆论战争

这真是人民日报的文章吗? 中国食品报——  辟谣 | 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火烧 2019-01-05 00:00:00 舆论战争 1025
文章质疑所谓人民日报发布的保健品骗局辟谣内容真实性,指出其标题过于绝对,缺乏科学依据,并追溯该文来源,揭示其非人民日报原创,实为网络谣言,呼吁理性看待保健品市场问题。

  这真是人民日报的文章吗?

  

  忠言  / 文

  最近,随着权健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被曝光和国家监管部门的介入调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问题再次成为众多百姓关注的热点。而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中,有一条消息《人民日报: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非常引人注目。我一时还曾为人民日报如此之快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表示赞许。然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又对这样的报道产生了严重怀疑。

  仅就标题而言,这像是国家最高级党报人民日报应有的观点吗?“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作为一个媒体,你可以去调查保健品市场,但你真的“全部”调查了吗?如果没有全部调查,你凭什么做出“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这样武断、这样绝对、这样斩钉截铁、这样形而上学的结论?即使真该给保健品市场下一个结论,也不应该是由你人民日报,只有国家权威监管部门才有这样的资格。这就十分清楚了,即使真的是人民日报刊发了这样的一篇报道,那也是不靠谱、不着调、不专业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没有水平的报道。在这里,我敢扔下这样的话!

  带着种种疑问,我想探个究竟。于是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查找这篇文章。但令人失望,根本找不到原版本发自于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显然,这是有人涉嫌打着人民日报的旗号,在制造“官谣”,或者是想通过这样的“官谣”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那篇文章题目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它指向的并不是市场上所有保健品,而是专指中国的。言外之意,外国的没有骗人。这不是高级黑又是什么?!

  我在这里申明,忠言既不是保健品经销商,也不是吃保健品的爱好者,我只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处于对这篇文章偏颇观点的思考、分析,有感而发。我绝不否认,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如品质良莠不齐、价格畸高、虚假宣传、骗取医保、监管缺失,甚至商家忽悠老年人、延误正规治疗等不择手段的违规违法行为,这些必须依法严厉打击。但是,某方面出了问题,绝不能黑了整个行业,尤其不能选择性专黑国产保健品行业。一个奇怪的令人深思的现象是,随着这篇文章的传播,这两年国外保健品品牌大举进入了中国市场。

  重要的是通过花费很大精力,我终于理清了网上流传的《人民日报: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文章的来龙去脉。根据搜索情况分析,最早的这篇文章出现在2017年3月左右。网易财经的题目是《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没有例外》,较早报道的还有4月5日的金融界网,上述两家网络媒体报道的题目中都没有“人民日报”字样。甚至在2017年6月搜狐生活频道还使用了这样的题目《和刘洪斌齐名的四大“神医”证明,目前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很显然,当初最早在网上流传的文章,并没有标注来源自“人民日报”,显然是个别专家的个人观点。

  .但是,2017年5月份之后,这篇文章在网上疯传,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而且大部分题目加上了“人民日报”的名头。360doc.com个人图书馆搜集了《人民日报: 目前中国, 所有保健品都骗人, 没有例外》这篇文章,这是比较早的加上了“人民日报”名义的报道。随后,各种版本的以人民日报名义的同题文章铺天盖地传播开来,直到现在。

  可以看出,在网传的所谓“人民日报”的版本中,里面有一张图片说明是“2016年8月25日,江苏南京,参加养生保健讲座的老年人。/人民日报评论员”。也许就是这个所谓“人民日报评论员”几个字,说不清是照片作者,还是文章作者,就稀里糊涂、以讹传讹,成了人民日报的报道。而文中的第一句话“让我来告诉你,国产保健品为什么一定是骗人的保健品。他们要是不骗人,都对不起这么轻松优越的行骗环境。”大概就是题目的来源。

  这样一篇漏洞百出,情理、法理、文理都讲不通的文章,在网上冠以人民日报的名义,竟然已流传了近两年,切目前仍在大肆传播。而奇怪的是,当事者人民日报居然对这一涉嫌造假的文章视而不见,没有任何反应,似乎默认。我们不排除人民日报发过批评欺诈老年人钱财的假冒伪劣保健品的文章,但是拿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不惜以虚假信息甚至以造谣来黑一个行业的做法,其目的动机令人严重质疑,至少是有违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

  其实,早在2017年5月,这篇文章出笼不久,就遭到了很多网友和媒体的质疑(后附)。在此笔者呼吁,人民日报是否发过这样的文章,应站出来予以澄清,不要让这样的文章辱没了党报的声誉。如果真的发过这样的文章,就该好好总结一下教训,以惩前毖后。

  

e9111d6f6760c65d6cc35399b1179eb7.jpg

  百度有关文章  可以看出较早出现的此类文章在2017年3、4月左右,题目没有人民日报字样。

  

2eab39f0ab4d4c96b1783e8b02836e51.jpg

  2017年5月25日,360DOC.COM个人图书馆收集的同题报道,题目中出现了“人民日报”字样。

  

41b0e534a4693608816575d9b763377a.jpg

  2017年6月24日的报道题目  揭示了文章题目的大致出处。

  附件  相关阅读

  ···················································································································································

  

中国食品报——  

辟谣 | 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2017-06-09 06:53

  近日,一则题为“人民日报: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的帖子,在新媒体流传,看其内容,充满了蛊惑之词,究其观点,迎合了当下对于保健食品质疑的舆论环境,而真正驱动其流行的原因在于,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出现的“人民日报”四个字,党报的文章,当然具有传播力。

  然而,借助和假冒党报等权威媒体的平台的名义,散布虚假错误的言论,无疑是在制造伪“官谣”,这样的伪“官谣”对行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对此,食品行业应该给予坚决抵制。

  就这篇文章而言,错误的观点和言辞比比皆是。

  比如:“保健品到底有多少保健功能,国家机构不必进行相关的验证,就看保健品公司自己能够把它们的效用‘证明’得多么完美了”;

  比如“(保健食品和药品)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

  比如“营销方式说白了就是坑蒙拐骗”;

  比如“这是一个注定会被虚假宣传的行业”等,其整体内容则是批评关于保健食品的直销、审批、广告,多为信口开河,谩骂臆断。

  而结论“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更是以强词夺理的口吻,全面否定了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毫无疑问,这样的伪“官谣”伤害了产业,误导了消费。特别是,文章打上了“人民日报”的旗号,具备了极大的蛊惑性和欺骗性。而且,由于其游荡于新媒体平台,也具备了极强的传播力。

  与很多网上流行的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相比,这些伪“官谣”多为别有用心之作。

  其用意不仅是通过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产品的雷人评价来博眼球、拉粉丝,更多的是借助社会流行的负面舆情,对一种行为、一种现象进行极端的、偏颇的、恶意的评价,刻意地诋毁一个行业,误导公众的认知。因此,这样的伪“官谣”对行业、对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以这篇文章为例,一旦公众都认为保健食品全是假冒伪劣,我国保健食品注册制的价值何在?一旦“人民日报说了保健食品全是骗人的”这一谬论影响了百姓的认知,党报的公信力何在?一旦消费者都去抵制保健食品,健康中国何在?

  其实,识别这些伪“官谣”并不难,也是以这篇文章为例:

  一是内容上的漏洞,虽然标题提了“人民日报说”,但是每次转载标明的来源既不是人民日报的纸媒、网站,也不是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和客户端,由此可见是盗名之作;

  二是观点上的漏洞,文章多处内容自相矛盾,比如否定保健食品,又列举出保健食品的相关法规和概念,比如将经过国家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说成是欺骗套路;

  三是知识上的漏洞,比如现在的保健食品是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注册监管,但文章中还在说卫生部(卫生部早已改为卫计委了)管理;

  四是内容上的漏洞,文章引用的资料、列举事件在时间上、逻辑上没有连贯性,显然是拼凑臆造之作。

  由此可见,这样的文章根本不可能出自人民日报这样的专业媒体,一定是别有用心、胡编乱造、草率嫁接的谣言。公众只要有理性的心态,凭借良知和常识就可以对这些伪“官谣”的是非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

  事实上,作为业内人士,对这些伪“官谣”的属性肯定是心知肚明。还是以这篇文章为例。

  在新媒体上,鲜有食品行业的转载者,因为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但遗憾的是,很多业内人士可以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但是却没有挺身而出,去批驳这些谣言,他们对这样的谣言不屑一顾,认为这谣言说的不是和自己的企业、自己产品的市场具体相关的事,而且因为伪“官谣”拉上了官媒的大旗,他们情愿保持缄默。

  而作为监管部门,他们主要的精力用于监管企业,对于伪“官谣”,只要是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风波和市场风波,监管者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最终,在多方责任相对懈怠的环境下,这些伪“官谣”得以流传,形成不良舆情。

  可以肯定,在食品行业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在社会法制不断健全的环境下,在国民素养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伪“官谣”的市场会越来越小,影响力会越来越差,但是,伪“官谣”只要存在,就是一种祸害。

  一个健康的社会绝对不能允许伪“官谣”自生自灭,抵制伪“官谣”刻不容缓!

  监管部门行动起来,运用专业的资源进行科普教育;

  行业积极起来,运用自身的优势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

  媒体行动起来,运用权威的力量传播科学公正的声音。

  只有如此,才能遏制伪“官谣”的流行。整个社会都多尽到一份责任,伪“官谣”就会少一分危害。

  内容来源于《中国食品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处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