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醒世言:“衰极必盛,盛极必衰”犹如蛋鸡往复!

火烧 2017-03-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衰极必盛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以中国统一与分裂的轮回为例,分析西汉从衰到盛的转变过程,强调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导语:盛极至少意味着“蛋糕”的丰盈,“逐利争抢”则成为斩杀原有引领奋斗史的意识形态之凶神恶煞。当由此带来的两极分化与礼崩乐坏成为社会常态,则意味着原有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已经被逐利赢家们掌握,这就标志着“盛极必衰”的种子就此埋下。

  几千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围绕“统一”与“分裂”这一对矛盾呈现着反复交替斗争的状态,而且均是以统一的盛极到分裂的必衰,再由分裂的衰极走向统一的必盛之轮回方式表现出来。这种由历史老人所拥有的“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的宏大力量不得不让人无比敬畏。在这一力量下,无论你是当真被朝野上下推上皇帝宝座的王莽,还是不可一世创建开天盛世的唐明皇,盛极必衰的大势却还是让强大西汉与新朝一起终结,同样也能让大唐从盛世开始走向衰落,即便是成吉思汗家族的超级帝国也逃脱不了历史老人铁腕般的力量束缚。

  盛极必衰的另一面就是衰极必盛,春秋战国大分裂之乱被秦始皇一统才15年,历史又进入了楚汉争霸的大战乱时代,真可以说这是衰到了极点。人民从春秋开始到结束楚汉争霸历经近600年的分裂战乱,天下万民渴望统一并能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就这样被历史前进的步伐由深水托出了水面。刘邦迎合了这一历史需要,建立了西汉并与其后代文景二帝如履薄冰般,采取了持续和连贯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至此,中华大地终于从分裂大乱成功地走向了统一的大治,迎来了西汉的文景之治、武帝辉煌和昭宣中兴。

  从衰而强至盛的脉络从刘邦到昭宣中兴的历程清晰可见,社会的极衰反映在每一个人民身上那就是物质财富极大的匮乏。刘邦初建西汉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是,民以食为天的小米从每担百十来钱涨至5000钱,由此而出现了“人相食”,当真是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民殇国穷则思变,其“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国家意识形态,刘邦为改极衰而“思”的内容是,以黄老无为之术,并以最高规格的“太牢礼”亲自祭拜孔子的态度来兴农耕,教万民,到文景之治时(正好60多年建国史),小米价格每担仅数十文钱,物质与财富的极大丰富奠定了武帝宏伟大业的基础。难能可贵的是,汉武帝将“思”再往前推进了一步,针对物质与财富的富庶而让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矛盾,武帝雄才大略开始显现。先果断抛弃守旧的已被利益集团用以巩固自己利益的黄老之术,采取了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家,后经董仲舒、公孙弘发展为集各家之长的经学(法治与德治内容的实践哲学),并成为其官方哲学。其作用意义在于对外强化了尊重一统概念,即“大一统”主张下得以顺利开展的开疆拓土。而对内则是遏制强权与腐败,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教化。至此,一种崭新而富有生命力的新“哲学”开始引领着西汉继续前行,历经武帝盖世神功再延续到昭宣中兴,西汉盛极一时。

  历史的难题出现了,衰极必会导致“思”的强大,而“思”之强则必会催生物质与财富的理想最终实现,即盛世到来!盛世就意味着物质与财富的丰富,“利”字力量与“思”字力量的博弈开始出现了逆转,文景之治的“利丰仓”吞噬了“思”的力量,并很快让“思”成为了逐利者的手段与工具,好在汉武帝审时度势用发展了的儒学来主动作为。即开始的以带万民富庶的“意识形态”一旦实现了盛世,物大而两极分就能很快成为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从均田地变成土地兼并,再最终形成诸侯。另外,其“利”之导向又不可避免地会让整个社会礼崩乐坏,这就使得起初的“意识形态”解释权变为了既得利益集团用以盘剥人民的“道义”学说,加上盛世所带来的人口剧增,两极矛盾越发深刻,诸侯兵变与农民起义的滋生土壤始终困扰着西汉末年(唐朝安史之乱后亦为如此),这就是盛极必衰的一切秘密。盛世至少意味着“蛋糕”丰盈,有了“蛋糕”之利,在没有有效的分配之“意识形态”加以疏导条件下,那么乱世的种子就此埋下。问题恰恰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偏偏掌管了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对其有利部分加以固化,无利亦或是革命部分则阉割,如此则自然会从盛极中的“财”丰导致“思”弱,再走向国家极弱而裂变到极衰的命运开始轮回。

  西汉末年的衰就是表现在人口暴增下,土地兼并而导致了民不聊生的两极分化,而官方的“今文经学”沦为这一现象的道义哲学,这标志着汉武帝辛辛苦苦创建的“今文经学”要义在内容与执行上转变了核心关键的基因,成为了列强与诸侯们用以盘剥人民的思想工具。这一变异的原因就是盛世下的“利”之力量越做越大,形成了一股将社会推向乱世的强大力量,而流民激荡就是西汉末年的真实写照。尽管当时的以王莽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试图以“古文经学”来开创新局面,并也的确得到朝野上下一致的认可,人们渴望那曾经的大汉盛世之情居然把王莽推向了皇帝宝座。然而王莽一介书生的理想狂热,再登上宝座以后将“新政”不切实际的简单推广,反而引发了与理想严重背离的社会灾难。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王莽虽一腔热血却又罔顾事实,最终从极左走向了其终身所批判的极右结果,人民至此抛弃了他,可怜的王莽由于新政的失败反而激发了“人心思汉”的社会思潮,成为“推大汉之墙”的阴谋典型反被乱军杀死,至今被遗臭万年。

  兴许是历史老人动了恻隐之心,从春秋到西汉建立的近600年战乱才换得西汉200余年的统一与和平,于是在王莽之后的乱世下,人民普遍发出“人心思汉”的呼声愈发强大。刘秀从众刘姓诸侯中脱颖而出,顺应了历史给予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以东汉名义延续了大汉雄风。可惜的是,东汉通过中兴以后,仍然摆脱不了“利”丰现“思”弱的局面,再一次使得汉朝在风雨中摇摆。然而,汉武帝只有一个,光武帝也只有一个,东汉末年的刘备可惜没有了其祖辈的运气,社会也不再会有“人心思汉”的呼唤,两汉本以正统的经学在那些“利”大夫们手里历经400多年的立场切割,人们早已被“无关紧要”了,甚至还不如几枚铜钱来得有信誉,威武大汉前后400余年就此轰然倒塌。故而刘备苦,诸葛卧龙则更苦矣!

  结束语:物质与财富衰极,必会产生意识形态的“思”强。由强“思”历经万苦终于带来物质与财富的丰盛,此为“衰极必盛”之盛世。而盛世因“利多广”就意味着逐利成为可能,当土豪、恶霸、权贵强壮到诸侯,诸如“七国之乱”“农民起义”性质的矛盾爆发贯穿于两汉。显然这一过程是因为带来了意识形态的“思”弱所致,弱到曾经令万民信仰的意识形态,反过来成为了逐利“赢家们”手中用以加大两极分化的工具,直到另一极的人民不再相信此“思”而最终埋下不可扭转的“盛极必衰”的种子。历史轮回一直就这样重复着,只是那些逐利者根本没有看清,由自身逐利而推动的“盛极必衰”之结局,其实是从上到统治者,下到黎民百姓最终均为两手空空,贵贱生命均失,一切均为虚幻!变为从头开始,再次历经磨难而重新走向“衰极必盛”而已。

  “找寻好思想,传播正能量”本文原创首发蓝羽微信公众号“lyzh1226,蓝羽纵横”,欢迎关注并转载!

  

  

  

  蓝羽

  2017.3.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