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与满足对使用价值的需要 资源配置与满足对使用价值的需要
资源配置与满足对使用价值的需要
作者:王国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社会总劳动分配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二者都认为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资源配置本质上是为使用价值的配置。
马克思说:“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由于“能够生产各种商品的全部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必须在各种相对稀缺的商品中间进行选择”。当一个经济社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去生产时,它在实际上一定要决定这些资源将如何被分配于千百万种可能生产的不同商品之中”。(见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页)
既然资源配置本质上是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就应当首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在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方面,至少以下几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状况、资源的品种和数量等等。自然条件不同,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温带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就与寒带地区、热带地区有所不同。在水资源充沛的地区,就可以将较少的资源用于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输送。等等。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源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社会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状况是与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没有核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社会对与此相关的放射性元素类资源不会有任何兴趣。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这也会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生产的目的和产品的分配,从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主宰着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必然对资源的配置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破坏生态平衡、掠夺性的使用自然资源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这种行为就难以避免;当奢侈浪费、腐化虚荣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这种风尚就会被提倡,此类产品就会占用大量社会资源。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会产生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由此会造成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的失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四,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这应当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的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市场经济中,现在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但市场不仅不可能改变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而且也不可能改变社会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为它们各有其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必须与上述客观因素相适应。只有与上述客观因素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才是合理的配置。这样的配置,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是社会总劳动得到合理分配;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是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
往往有人怀疑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性。实际上,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其决定的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不是由人们随意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也必然存在其特有的客观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为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以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代表全体人民为根本。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必然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中,也必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提出要求。比如,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人民的劳动收入,要求帮扶贫困人口,这必然增加社会对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特别是基本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再比如,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实现绿色发展,这必然要求不断减少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发展节能降耗、优化生态环境的生产;等等。这些客观要求,一般来说,首先会体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财政收支安排等等方面。显然,这些方面都会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正像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财政收支安排等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市场就是在这样一些基础和前提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
在市场经济中,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需要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脱离价值形式。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产品转化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各种商品只有转化为货币其价值才能实现,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离开了货币的媒介,各种资源都不能流通,更谈不上合理和有效配置。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成为追逐的对象,货币资本成为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对货币和货币资本的需求,各种信用和信用工具,以及各种资本化的证券随之不断推出。在这一过程中,包括货币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表现为,或者说异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成为配置的对象。这在市场经济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资产,发挥好它们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包括货币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只是媒介作用,各种金融资产的配置应当以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为目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金融资产的配置应当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因为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各种使用价值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从稀缺性出发来谈资源配置并非一无是处,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但稀缺性是相对的。为了应对稀缺性以满足人们对某种使用价值的需要,通常的、显而易见的办法是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投入更多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在市场经济中,这当然离不开货币的媒介。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的合理分配社会总劳动。仅用稀缺性来研究资源配置,会掩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价格波动的基础,把供求关系当做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也容易从表面现象出发,强调金融资产的稀缺性,夸大金融资产配置的作用,甚至会认为金融资产自身真的能够创造价值,能够直接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而这对于抑制金融市场中的投机炒作活动,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活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总之,资源配置本质上是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而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要,资源配置必须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客观条件相适应。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经济制度同样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高度重视金融资产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金融资产可以成为资源配置的对象,但金融资产的配置必须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
- 上一篇
为什么男生总认为女孩都是“拜金”的?剖析男生心理
有很多男生在跟女生相处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她们喜欢名牌包包、追求名牌化妆品就是对金钱的追求,就是“拜金女”然而往往事实验证这只是他们的个人想法而不能代表所有观点。有很多男生在跟女生相处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她们喜欢名牌包包、追求名牌化妆品就是对金钱的追求,就是“...
- 下一篇
信息发布系统是什么?信息发布系统有什么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发布系统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那么信息发布系统是什么?信息发布系统有什么优势呢?下面我们为您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发布系统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那么信息发布系统是什么?信息发布系统有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