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有可能吗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饥饿与灾荒的边缘挣扎,即使在本世纪,这种现象仍在困扰着我们星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在这种条件下,人类自然要在吃的方面花大量的精力。然而,当食物再度成为丰裕、充足的,人们的选择偏好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少吃成了通则,健康比吃饱喝足更重要,这种变化并不是由于医生和保健业“强迫”人们接受了某种的消费模式,而是由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造成的。今天不但在西方,就连东半球的多数国家里人们依然倾向于减少热卡的绝对摄入量,以便能多活20年,而不是过早的死于暴饮暴食和动脉硬化。
都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追求欲望是具体的,与其说同产品的总稀缺或者某一产品的稀缺有关,倒不如说同某一具体需求的相对密度更有关。宝马车也同样稀缺,很多人都想得到一辆宝马。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而加入一场狂热的角逐,当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也得不到这种汽车时,他们更不会精神崩溃,所以说追求欲望在“总稀缺”消失之前便早以不存在了。
对主要商品的需求更是随着经济发展趋近于零和负值,今天,在最富有的工业国家,对典型食物(面包、土豆、大米)的人均消费,不论是在绝对量还是在国家货币并支中的比重,都明显地下降了;对水果、蔬菜、基本的内衣、袜子,以及必要的家俱的消费也下降了。统计数位表明:尽管人们的偏好和食物(各种面包和糕点)任意多样化,但对食物、衣物、鞋袜的总消费(以热量摄取、平方米数和双数来计算)仍倾向于停滞,甚至下降。
因此,一旦超越某一界限,需求强度会下降,而且因为超过这一界限,需求的动力也会改变。合理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取代所谓的不断扩大消费量的本能欲望。当“稀缺”越来越限于不太重要的产品和劳务时,货币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完全有可能降低,因为非定价的商品和劳务数量比用货币支付的商品和劳务数量更多。这将为商品生产以及货币交换的消亡提供一个客观基础。
同时,假如现存机制能够满足所有自发的、习惯的、不言而喻的、由日常经验所决定的基本需求的话,那么,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可能减轻。这将为货币和市场经济的消亡提供一个主观基础。因为社会冲突只有在涉及到实物、土地、基本劳动形式、普通教育、保健、基本人权和自由的情况下,才会特别激烈。历史上找不到为了争夺名家作品或者芝加哥股票交易所某个座位而引发的世界大战的例子。由饥饿、失业和种族歧视所引起的冲突将会消失,我们将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对于99%的人来说都更加美好。(百韬网络刘琅.转载请注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