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即风 | 继续治愈系:说说那些已经消失的“浪漫”与感动
又是节奏紧张的周一,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人已无立足之地,不管男女老少,肢体都紧贴着对方,连人们的呼吸声也近在耳畔。有时候就是这样,因为靠得太近,所以大家都鼻子瞪眼似乎很不礼貌,于是只好相互转移目光或低头玩手机,装作什么都看不到。
凑巧,今天他的对面是一个身高相仿的女子,留着一头清新的短发,前面梳着整齐的刘海,身穿无袖的蕾丝长裙,银灰色,外面则套着一件黑色的皮制马夹,单肩酒红色挎包,这打扮多少有点特别,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多打量了几眼,但见那女子五官清秀,除了眉毛外,没看出其他地方有明显化妆痕迹,眼睫毛也挺长的……就在此时,地铁停靠了某个车站,女子适时地转过身去,并迅速地趁着人员出站而松动出来的空档,往左前方移动了一点。
显然,是他专注的目光导致了女子的异位,就在他意识到自己刚刚的冒犯行为之时,电视上突然响起了音乐声——地铁上的电视很少很少有声音放出,今天有点例外,于是,他也顺大家的目光看了过去。
屏幕上,一对相貌堂堂且气质不凡的中年夫妇,男的穿着正装,女的则穿着一套看起来质地委实不错的高档睡衣,夫妻两人站在阳台浅笑着——镜头移动,阳台下有两个环卫工人,是一对年老夫妇,正坐在花园的草地上,只听那老妇人对老头子说:“你喜欢吃辣椒”, 然后老头子夹起一撮萝卜丝夹着白馒头吃了起来,脸上爬了上岁月的痕迹,憨厚而苍老。至于那个老妇人,则完全看不清她长什么样,只有耳背上的那几根像杂草般蓬乱的银丝,是她在片中唯一的相貌印记。
这是政府某个部门做的一则公益短片,那对身着华服的中年夫妇,本早该入睡,正当夜归的丈夫要去关掉阳台的灯时,妻子从里屋走了出来,示意丈夫别关。
Why?
哦~原来就是为了留出灯光给那对环卫工夫妇吃晚饭??还是宵夜??
无从得知,因为片中毫无提示,只是最后飞入几个什么“给环卫工留盏灯”的字眼和赫然入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看完之后,他冷哼一声,心里暗骂“虚伪”!什么意思呀?
1、既是公益广告,何至于倡议居民为环卫工人留客厅灯光这种明显浪费电源的错误方法?小区里就没别的灯光区了吗?
2、从视频看,那对夫妇住的楼层少说也在三五层以上,因此,那微弱的几缕灯光到底有多大作用?地球人都知道。
3、按广告剧情看,当时应为晚22:00-00:00点左右,此时段哪来的环卫工人??晚饭后的班次之后,不是要到凌晨才有下一班的吗?
4、想说环卫工人还没吃晚饭呢,还是要吃宵夜??不明所以!
纵观全片,矫揉造作之态尽显,而且多处违反常识,显示出某些宣传部门要么完全不懂常识,要么就是用充满阶级偏见的思维,去凭空想象出这样一出滑稽的剧本——关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何必用“赏赐灯光”这种居高临下可怜人家的方式??
更让人感到荒谬的是,片中还有一个镜头是那个老妇人送饭来时,可能因灯光太暗在路上磕碰了一下,不小心把饭菜掉地上了,于是她和老头子蹲下来用手把菜全部从水泥地上捡了回来:
既然全片强调要关爱环卫工人,又舍得通宵用电来为环卫工人提供一时之便利,却在看见人家的饭搞脏时,不愿意设计一个送上一份干净、暖心的热饭的情节,而搞了个莫名奇妙的亮灯,然后就敢叫“大爱无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好心肠“才能想出这么烂的情节?家里的冰箱没有饭菜了吗??有那闲功夫亮灯一个晚上不如跑到楼下买个宵夜送过去更实在直接?
他突然感到脸上阵阵发烫——“简直不知所谓!“
与这位青年一样,对这部片子感到“莫名“愤怒的,不止一个:
早说了:这个时代一切只向钱看,而且已经变成天经地义的、不可批评的、且不可反对的金科玉律,“有钱就是真理”早就被奉为普世之圭臬。也所以,拍出这种可笑的公益广告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如今的风气,真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内心反问道。
——的确是,本文还是和读者分享一下情感方面的真实故事吧,一种当今的年轻人可能没见过的“浪漫”和感动。
我们将时光指针拨回上个世纪末的九零年代。首先,那个时代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物质生活还不太丰富,因此,笼统与今天横比难免不客观,但我想,旧日年代也总会有些好的东西罢?
故事的中心点,要说的就是以下这些。
一、亲情还是浓浓的
我一直对夜来香这种花与其气味十分迷恋,可以说,它代表着我整个童年记忆。小时候还没空调(见都没见过),还有不少人家里连风扇都没有,因此每逢大热天,邻里的大人就会带着小孩和搬出自家的小板凳,全家到院子里来乘凉,大人们坐在吱嘎吱嘎响的竹椅上扇着扇子聊着天,和邻居说着谁家谁人的三长两短,而小孩子们则在宽敞的空地上追逐玩耍、和小伙伴们大声欢笑,时不时还得被大人呵斥几句,好生得意。
可以说,这是我那个年代的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光,所以你们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最热最难受的天气,以及停电(没电视看,可以暂时不做作业)的日子,竟然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
估计今天的你们已无法想象了吧?
由于我母亲是医院职工,所以我们一家分到了医院的职工房,也所以我从小也算是住在“大院”里头——与其他职工家庭一起住在家属楼里,而那时候的院子,就种了好几棵夜来香。
我印象中,孩童时代到处都能闻到它的香味,因为我学校里也种着有,我不晓得是我们那里的人喜欢,还是说那个年代的人都挺喜欢,反正直到我大约20岁前,它才消失。
是的,它“消失”了,彻底的消失。
从我高中开始,我好像再没见过它没闻过那种馨香了,莫说夜来香,就是树木植物,也从家园的范围内消失了,因为那些空地都被填了盖房子用,“它”自然也被铲了。
总而言之,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视也不那么好看,街上也没什么好玩的,所以人们晚上就没什么夜生活,我们那时候的“夜生活”毫无疑问就是今天的Famiy Day,就算邻居与你并无亲情关系,但那就是“亲情”,你懂。
如今,这种“亲情的浪漫”似乎完全消失了,周围住的都是陌生人,相处了很久但似乎相互间也还不熟络,以前我们家那栋楼有7层,每几天大家就各自挨家串门,这种事,恐怕今天也完全超越年轻人们的想象了吧?
二、爱情还是很纯粹的浪漫的
说起爱情方面的“浪漫”,作为一名自我感觉还算用心的男人,我感觉现在与过去对比,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送礼物。早在N年前就觉得自己已没了主意,贵重的金银首饰常送经济承受不了,鲜花巧克力现在又太平常了,送衣服吧,也似了无新意。
有些女孩子是很喜欢吃的,这种其实还好办,毕竟我大中华美食秒杀全球不可辜负,种类繁多如天上星星,带她吃两辈子也吃不完呀,而且大街上到处都是,可随便她挑,不用自己出主意……
然而并不是所有女孩子都是吃货,那这就尴尬了。。。。莫非真要像江湖传闻那样送一把车钥匙或一本房产证,或至少也要送一沓钞票???
可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的肿么办?
回忆我那个年代,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烦恼,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那个年代有钱人似乎泡妞还更不容易。
反正我印象中我同龄人中的一些少爷、公主在快毕业的那段日子里,我们人人都抱得美人归,女同学也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而那些少爷公主则不知在何处,且似乎后来都变成了大龄剩女剩男(像笔者这样的屌丝还剩着的免谈)
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是因为那个时候家境好的不见得就有优势,因为价值观不同,那时候的主流价值观对金钱可不是今天这样子的。
拿送礼物来说,那个年代我们一般都是送精品(90年代开遍大街小巷的精品店如今也消失了)贺卡、明星贴画、布娃娃的算比较普通的;而音乐盒呀、香薰灯呀、精美礼品盒等等我如今也记不起来了的“高档”精品,算是比较高级的。
但还有一种更高级的,那就是自己手动DIY的东西——比如用包装纸做的心形、或是五角星,各种斑斓颜色的,放着一个透明的瓶子里,此类DIY的心意“出品”是那个年代男孩/女孩送给自己心仪的男孩/女孩最“贵重”的礼物。
众所周知,做DIY是比较省钱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我说价值观不同在哪呢?
显然,一般有钱人家的脑子的动手能力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强,这是客观事实。
还有一些更加让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东西,比如笔者就曾收过一份与众不同的DIY“手礼“,当时我疯狂崇拜飞人乔丹,有个女孩送了我一本乔丹剪报,贴满了一本100页的线装笔记本,整个赛季的新闻报道(纸质版)几乎都不落下!这着实让人感动了好久……
那时候对于男孩子送礼来说,鲜花也是不可少的,情人节也要送巧克力,自己动手做的也不少,不过就笔者的经历,那时候男孩子似乎还比较大男人主义,所以一般不会动手做精品这种在当时还给人感觉“不够爷们“的暖心礼品(同理,那个年代也没有今天的”暖男“),那个时候女生们更看重的,可能是男生的才华,比如亲手画一幅画、写一首诗、或写一首歌其它文艺类作品。
说到这里,我时常称我那个年代为“有诗歌的年代”,今天网络上经常会看到有些人能写一些唯美的散文体或句子等,然后就会受到围观者的点赞,恕我直言,在我那个年代,写得一首好诗与散文的,那是相当平常的事……
也所以,客观承认,那个年代的“冷男“是主流来的,就像那时风靡全国的日本青春偶像木村拓哉、香港的郑伊建、台湾的吴奇隆等,都是当时”冷男“文化的写照。所以那个年代、酷酷拽拽的男生更受人欢迎。
现在不能再随便摸女生的头了,因为都做了发型.....
现在不能再随便摸女生的头了,因为都做了发型.....
除了送礼,还有另外一些浪漫今天也已很难再现的。比如校园广播电台,那时候的广播恐怕就相当于现在的公众场合表白或求婚,依稀记得每次午间广播时,有个点歌环节,要是哪个男孩或女孩被“不知名的同学”或直接点名的人点了一首你喜欢的歌,那么在播音员清脆甜美的声音中读出你的名字的一霎那,那是全班、甚至全校都会沸腾的,假如你和那个点歌给你听的人是大家眼中的神仙眷侣的话……那绝对要全校都沸腾了!!主角的心脏都会跳出来,放学时迎接全校人艳羡的目光,那情景着实相当美妙………
今天看着那么多小哥各展奇技,想方设法来制造浪漫与惊喜来对自己心爱的女孩公开表白,但那种“盛况”我觉得已没法跟我们那时候来比,而且现在公开求爱被拒绝的似乎相当不少。老实说,作为一个年近中年的人来说,我不好意思地承认:要是有人这样对我来一次表白,我估计我会当场哭出来………罪过罪过,实在是没见过什么世面,太丢脸哩~请谅解~!
最后,简单回顾一下笔者少年时期最早的一次恋爱“体验”吧——只能叫体验,因为最后都没发生。
那时候没有网络,但有笔友,由于我爱好写作且兴趣广泛,所以交了不少笔友,当时有一个女笔友,我不知道她是谁,只知道她比我低几年级,她字写得很好看,为人颇有才华,经常在信中与我交流西方古典文学的读后感。同时,她也会写诗,写的是那个年代最丰有韵味的校园散文诗,文笔优美得叫人窒息!我那时候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自然不遑多让,所以我也来了劲,经常像“PK”式的给她回信,像她一样引经据典,笔下生花……就这样你来我往了快一个学期,我一直不知道她是谁,因为我问但她没说, 加上那时候我主要的心思全在篮球队里的训练与比赛上,整天幻想着有朝一日进入CBA……所以每天练球达10几个小时,对于这个问题,就没有迫切需求。
后来,有一次,我终于见到她,现在回忆起来,那简直就是电影般的情节。
那天我领课间操,正做着,突然倾盆大雨,我由于一贯就对雨水慢悠悠及反应迟钝,结果未能走回课室,因为雨下得太大了,而周围已空无一人,我只得躲着一颗树下,愣愣地坐在石头围栏上。
就在我呆呆地发傻时,突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吸声,一个人影向我走来,我抬头一看,一个全身穿着校服,脚踏布鞋的女孩站在我面前,脸上泛着阵阵红晕,胸口起伏不定。她留着齐肩的短发,额前当时最新潮的刘海,左手下垂,贴着大腿,大大的袖口里露出四根手指,看不到大拇指,右手拿着一把透明的雨伞,她对我说道:“给你”。
我那时候可能一是被雨淋懵了,二可能是感觉到她满满的诚意,反正不假思索地接了过来,我说“你是……”,她就头一甩地跑入雨中,丢下一句“说你XXX的那个人”!
我正想追过去,她却已经跑入了自己的教学楼,那是初中部,而我在高中部,初中部离我躲雨的地方挺近的,此时又鬼使神差地响起上课铃声,我那段时间因缺课、迟到太多,正被老师盯着,所以我也没再追着过去了,只好拿着那把透明雨伞往高中部狂奔………
不巧,当天整个雨中就我们两个人,站在阳台外面的学生都目睹了这一幕,结果………第二天学校就炸了,那把透明雨伞也很快在校园火了起来,我后来才知道(去她班里还伞的时候,好歹聊了几句),她几乎是全城最早买到的,因当时的某部日本偶像剧里而火起来的玩意。
故事就到这结束了,因为后来她转学了,从此杳无音讯。
我相信上个世纪的那些爱情故事与内心悸动的那种感觉,现在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很简单:目前不可能再轻易出现当年那种简单、平凡的感动与激动,一把伞、一个精品礼物、一首歌、一首诗、一本书、一幅画就可以。
再来看现在:目力所见、媒体所宣、人们所传,亲身所经历,无一不是由金钱堆砌出来的“浪漫“才能使人愉悦激动。而且很多时候,花再多的钱似乎也买不到幸福快乐,就像王宝强,他”砸“的可够多了。
你不觉得很可怕吗?当所有人的都在渐渐忘感动为何物时?明天人类世界会是怎么样的?
三、当年是“有情”岁月,今天是.......
这个就不展开谈了,具体参照郑伊健的《蛊惑仔》吧(我不是说我们那时是流氓痞子风或黑社会风气)。
我是说,现在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同性朋友中能谈心的越来越少,再也找不回以前那种亲如兄弟的感觉,因为,现在不能再轻易做“兄弟”了,只要一有困难,无论哪一方都十有八九是因为钱(或有难),说到钱,那就伤感情了,也所以,现在的“有情岁月”大多都已经与吃喝玩乐捆绑了在一起。(此段观点,不代表他人)
四、结语:
上文讲了那么多上世纪的简单纯粹,似乎这一对比,今天已经委实够腐朽不堪,但其实亦非然。前面说过,将昨天与今天笼统横比是不客观的,因为现在时代变了,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那么快、那么高的地步,人们不可能再单纯地讲精神、讲理想,肯定同时也得讲物质与金钱,因为高度发达的社会,金钱犹如一双翅膀,“天使“要上天还得靠它。
但同时,它又犹如一双脚链,若你太沉迷其中,被其所主宰,那你的内心便“哪“也去不到,因为只有不断膨胀的欲望追求,永远不会满足。
一如今天王宝强的夫人,她什么都得到了,唯独眼前的这个男人不是她真正喜欢的类型的这道坎她过不去,既如此,她本应提出离婚,但她没有,因为她又舍不得荣华富贵与溺宠于一身。
唉,一句话:昨天是回不去了,今天也难以改变,唯独明天还是值得期待的。一如爱真心爱一个人:爱的不是他/她的昨天,也不是今天,而是明天——只有做到这样,方为真爱,此无关金钱。
你会不管富贵贫贱、疾病灾难而对我不离不弃吗?
这个答案,只有我们的那个他/她才知道,但是时代给出的答案却已经很清晰了,正如上面那个公益短片,好吧.......
就当我命苦埋怨一次政府吧,但我真诚希望我们尽快重拾捍卫道德的权利,冲刷我们被污染的灵魂与抚慰受伤的心灵,君无戏言,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