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评当代最高明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杨天石老师的《中山舰事件之谜》之一

火烧 2015-09-2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质疑杨天石对中山舰事件的解读,指出其引用旁观者视角存在偏差,对比蒋介石日记与回忆录,揭示其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强调真实史料的重要性。

  评杨天石老师的《中山舰事件之谜》

  ——极具欺骗性的历史虚无主义之《给读者:写在前面的》

  文/无风即风

  杨天石老师是当代最有名的史学家之一,也是研究蒋介石历史的集大成者,但是,同时,他也是当代最高明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最狡猾历史解读阴谋家,隐藏得相当深,具有极高的欺骗性。

  口说无凭,举2例以证明:

  1、 关于“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事后的心态变化

  (来源杨的作品《中山舰事件之谜》)

  关于这一点,杨老师引用了事件发生后,何香凝与邓演达、还有当时在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员阳翰笙对蒋介石的观察记叙,发现蒋介石“形容憔悴、面色枯黄”等,又数度在公共场合哽咽落泪,甚至让人觉得蒋有自杀的可能。

  既如此,结合杨老师文中的“说明(事发时)的蒋介石确实相信有苏俄与汪精卫谋害他的一个事实”这一重要论点来看,那么在杨老师的观点显然是指蒋介石是一个身不由已的“政变者”。也所以,在杨天石老师的笔下,过去80多年来在“中山舰事件”中一直是狡猾、阴险、狠辣的蒋介石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悲情英雄”。

  从史料引用上来看,“旁观者”的角度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但我在阅读《蒋介石日记》的时候,在1926年3月25日的那一天,也就是事件结束后的第五天却发现蒋介石有心情很好的表现,他曾得意洋洋地向人炫耀他发动的中山舰事件,志得意满之情跃于纸上,而通过时间点的比对,可断定蒋介石的此时的表现与杨天石老师引用的何香凝、邓演达看到的“面色枯黄“,“哭泣“,“想自杀“的表现基本上处于同一时间段,那末,任任何正常人都能想得到,正常人是不可能一边得意洋洋一边又极度抑郁的,除非是疯子。

  但是,蒋介石没有疯。

  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蒋介石呢?

  是《何香凝与邓演达回忆》的客观角度,还是《蒋介石日记》的“当事人“的主观角度更可信、更接近真实呢?显然还需要进一步对比、以及更多的史料辅助求证,这也是本文的目的。

  但是杨天石作为《蒋介石日记》的专家,没有引用这一篇(正文会展示)那么重要与明显反映当事人自己记录的自我心态表现的史料却没有被采纳,这不仅让人遗憾,更让人怀疑有回避之嫌,也所以其引用的“旁观者“的“客观“角度之客观性就要打折扣。

  2、 关于“中山舰事件”前蒋介石的退缩

  “中山舰事件”是国民党公认的“三大谜案”(另两案为宋教仁遇刺案和廖仲恺遇刺案件发生在1926年3月20日的入夜,而在当天的《蒋介石日记》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痛恨共产党挑拨离间与其买空卖空之卑劣行动,其欲陷害本党,篡夺革命之心…….决赴汕避祸,午后五时行之半途,猛思‘我何示人以弱?仍返东山,誓牺牲个人一切”。

  这一条日记在杨天石老师的原文中,被作为指证蒋介石的“恐慌情绪”与“担心被害”的一条重要证据,虽然杨老先生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具体的字眼去描述“看来蒋介石也是有苦难言”或“蒋介石是被逼”的这类说话,但是相信看过全文的读者都不难察觉,结合上文提到的杨文中那句:“说明(事发时)的蒋介石确实相信有苏俄与汪精卫谋害他的一个事实”来看,显然杨天石老师要表达出来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即蒋介石的“悲情英雄形象”,只不过他不是明说,而是暗示,特别是对于读者心理上的影响。

  必须承认,杨天石老师非常高明,非常狡猾。

  因为,真实的历史里面,蒋介石并不是担心被害,而是担心计划失败。

  那么,到底 “中山舰事件”的真相是怎么样的?

  蒋介石到底是不是一个悲情英雄?还是如笔者说的那样?

  请您酝酿10秒~30秒钟的情绪,抛弃杂念,准备好一杯热茶,跟随笔者一起回到89年前的那个初春季节、繁荣的南方大城、广州东部的那个小岛上,那座曾经对近代中国历史造成决定性影响的军校,那里的一些人们、一些事……….

  信息量很大,你准备好了吗?(未完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