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思维侃文化认同
文章从理工思维角度探讨文化认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与理解难点,强调习俗与礼在文化中的作用,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建设路径。
理工思维侃文化认同
说“认同”,或者说“认同度”,理工思维还是比较能统一的。比如“四大力学”体系,还是比较能统一的,也就说公认。在四大力学第一力学体系就是“理论力学”,承认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和哈密顿分析力学对牛顿力学问题的指导意义,随着研究深入也加入了“混沌”等这样的新概念。其实是引进“不确定”的度量问题,也就是花力气要解决的问题,如同“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一样。需要理论提高与实验佐证,这也是“认同”之源泉。
笔者想说的是社会的文化问题。如今,这个命题国家的决策层将其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笔者以为是件好事。关于这个“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没有像理工思维中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那样简捷明了又深远这个优势,但能不能有个让关注的人们能朗朗上口的说法呢?似乎还没有发现朗朗上口的宣贯语句。
这一点开国领袖毛泽东做得很好,比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关键一句话。再加上他的“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干脆利落,认同度极高,难道不是吗?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样表述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个表述用了“四个用”,第一个“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第二个“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第三个“用”是,“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第四个“用”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笔者以为不那么清晰,起码要知道“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尤其那个“最新”又是指什么)?起码要知道“特色共同理想”是什么?起码要知道“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什么?等等。
然而,要明确“最新理论成果”、“改革创新精神”、“特色共同理想”是需要正规总结的。似乎没有这样“总结”与形成的“决议”,如此又如何明了其内涵呢?倒是新名词不少,什么“文化自觉”哦?什么“文化自信”啊?还有什么“征信体系”啦?搞懂这些“新术语”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认同度”与理解这些内涵与术语密切相关,除了专业人员能做到,一般百姓困难自然就不少了,加上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呢?
事实上,国人的“认同度”较西方人要差一些,因为西方有宗教文化的历史,中国却没有。这一点“五四运动”前后的认识与寻找差异是很突出的。从梁启超到鲁迅,那个不持“国民自私性的批判”?陈独秀更是义愤填膺道:“中国人民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坏的更是贪贿卖国,盗公肥私。”鲁迅说,“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这都一语惊人的,也多多少少想改造其国民性。这大概就是文化建设吧?
然而近代对这一改造最多的,那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从工人农民讲习所,到古田会议决议,再到延安精神确立,读读他在延安各场合的讲话,心里都是暖融融的。因为边区文化建设很成功,他那个“十个没有”给统一战线的民主人士极大地鼓舞。所以从他嘴里出来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什么不明了的?宗族制度摧毁与妇女解放才使得中国新文化运动真正起航。
梁漱溟认为西方人是经过宗教血与火的洗礼,才建立一个比较公共的文化系统(公德),而中国“伦理本位”实质上是“伦理情厚”(互以对方为重)的习俗,所以首要就是“亲情”、“家庭”、“宗族”这样的“情分”意义上的。他说,国人本“无所谓自私”的,“认同”就是“伦偶”。笔者比较赞同他的这番“评估”,笔者举个例子也能说明问题,在中国到底是“孔庙”(官方推崇并打造)多,还是“关帝庙”多呢?关公是“伦偶”的杰出代表,不是吗?如今贪官“成圈”也是“伦偶”的另一端。“先富能带来共同富裕”吗?那要看能不能解决“伦理情厚”这一文化基因了。
毛泽东所领导革命运动,对旧中国文化习俗冲击是史无前列的,几代人的无私奉献乃至平等体制如今依旧在笔者这代人中得以留恋,这也是真实的一面。“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也是那个时代全社会的文化特质,没有几多“伦偶”,倒是有几分民众式的“文化自觉”与社教式的“文化自信”(理直气壮的)。诚然,没有足够的认同度也是做不到的,而认同又是基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是就是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
今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理念依旧(新与旧也要分对什么而言的),随后是,对文化建设的认同度与其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故此,寄希望于各类宣讲团在宣传“决议”时,能够表述的既简明扼要又高度概括,让群众知道是什么?做什么?进而一起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啥叫“文化”?用一个字表述“礼”,用两个字“习俗”,用三个字“道德经”,用四个字“意义本体”…我认为“文化”就是“习俗”,有了“习俗”才有“礼”,“道德经”、“意义本体”…也才有“文字”、“教育”、“信仰”、“宗教”、“艺术”、“技术”、“科学”…
关于啥叫“文化”说法太多了。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习俗,因为普通百姓也能明白。我不太赞同用“礼”,“礼”太繁琐甚至固化趋势,有利于“上”而不利于“下”。有些精英热衷于“克己复礼”,动机是非常清楚的。用“习俗”就不同了,我们这代还记得“移风易俗”,习俗根据社会变革而变革。社会主义就应该有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风俗习惯,而今日社会千奇百怪而无能为力,正是我们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是从古希腊的“意义本体”而来。意义本体在老子的“道经”与“德经”中有更深叙述,显得更玄一些是哲学层面的。文化是习俗,更能表述人类历史发展,如考古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事实上,用“礼”有利于“统治者”,用“道”(意义本体)更有利于整体社会。比如,平等,博爱等等……其实许多人误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哲理意义。欧洲文艺复兴是“古希腊复兴”,不是“礼”的复辟,而是“道”(意义)的复兴。
何谓“道”?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意义本体”论,“道”就是规律。自然科学研究自然规律,人文科学研究社会规律,只有逼近规律的“道”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同,这本身就是“道”。“克己复礼”高高在上,是统治者历史积淀,用理工思维来说,虽然是个稳定的“序结构”,但并非都是“道”,有些更是强势者的糟粕。建立以“为人民服务”的序结构,才是(理工思维用语)鲁棒的!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