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警惕资源配置扭曲吞噬国家竞争力

火烧 2007-09-1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资源配置扭曲正吞噬国家竞争力,强调需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通过创新机制与制度优化,解决当前国际危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警惕资源配置扭曲吞噬国家竞争力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马光远 2007-9-10 21:58:01 
 
 
 
 
  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刚刚在美丽的悉尼落幕,中国国家领导人没有放过这个为中国出口产品提振信心的机会。
  不夸张地说,起始于今年夏天并在全球引发恐慌的“中国制造”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
  我们应该看到,诱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又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领域,或者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领域,它同时也是一个严峻存在的国内治理问题。产品安全问题正触及到中国监管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残缺。直面这场由国外媒体引发的“中国制造”信誉危机,我们在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制度结构之余,还需要将反思溯及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配置扭曲。唯此,围绕“中国制造”危机而展开的公关努力,才不会只有对外寻求国际和解的外交一面,而是可以使我们在国内资源配置方面向更有利于国际竞争力方向进行制度性的努力,求得真正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对于中国产品的创新能力,政府已经在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和规划已经实施,高层在各个场合都表达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望,重视程度可谓空前。然而,这些努力如果没有健全的机制保障,没有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和倾斜,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和意愿,结果只能是一相情愿。
  众所周知,在“中国制造”面临国际困境的同时,中国的资产价格出现了所谓的重新估值和暴涨的局面,房地产和股市的“虹吸效应”让大量的资源向这些暴利型行业集中,而这种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短期行为对企业进行长期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诚然,房地产作为中国启动内需的战略性行业,其对GDP的贡献意义非凡,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诸环节中的“短板”,亦有重视和发展的必要,但当一个国家的资源一边倒向房地产和股市“搬家”的时候,那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又怎么会有热情拿出资金来进行长期的科技攻关的研究呢?
  因此,从长远着眼,从当下着手,“中国制造”突围的理性务实之道,仍然在机制上考虑向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倾斜,在资源的配置方面能够引导资源向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塑造方面进行努力,而这一切又涉及到我们对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扬弃。以地产和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暴涨,一方面吞噬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嬗变的重要因素,造成中国经济的泡沫化和企业的“空壳”现象。另一方面,资产价格的暴涨在某种程度上又使中国资产的竞争力下降,价格“高峰”让欲通过收购国内企业等途径进入中国的外资望而却步,在全球一体化不可逆转的今天,中国企业极有可能失去与国际资本嫁接的机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外资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的投资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这和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成为世界并购中心的愿望相去甚远。
  由此,化解“中国制造”的国际危机,除了政府加强监管等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通过优化国内的资源配置,在制度环境上给中国企业一个创新的长效机制。全球正在面临“流动性过剩”之困,中国作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未能置身事外,“流动性过剩”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建议在外汇储备的使用上,不要完全向黑石等国外私人股权基金领域集中,而应该通过培育本土的金融机构,通过产业整合和嫁接,通过创业板的建立,加快高科技企业的大力发展等,提高中国制造的含“新”量这才是解决“中国制造”危机的根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