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9.11"六周年祭

火烧 2007-09-12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回顾2001年9.11事件六周年,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影响及民众对纪念活动的反思,探讨安全状况变化与社会情绪。

"9.11"六周年祭

2001年9月11日  美国时间是在早晨8点多,而中国正好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多。

过程

8:45,Boeing(波音) 767-B-223ER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92,遇难: 92。

9:03,Boeing B-767-222同样地在飞离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不久后就被劫持,撞毁在世贸中心南楼,大楼随后坍塌。机上人员:65,遇难: 65。

9:45,Boeing 757-223飞离杜勒斯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随后撞向五角大楼一角。机上人员:64,遇难: 64。

10:20,Boeing B-757-222飞离纽华克国际机场后不久被劫持,直向华盛顿飞去。随后高速坠毁在宾夕法尼亚乡间,据猜测是乘客与劫机者搏斗阻止了这架飞机撞向目标。机上人员:45,遇难: 45。

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人们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这一系列袭击导致3000多人死亡,并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这是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南楼的拼版照片(2001年9月11日摄)。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成为美国人在安全问题上的一道心理鸿沟。每当“9·11”纪念日来临之际,美国人总会问:与“9·11”事件前相比,我们更安全了吗?

如今“9·11”事件六周年,美国多数有关专家认为,美国安全状况与六年前相比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恶化趋势。究其根本,是美国过于依赖军事、情报等“硬实力”反恐,违背国际准则,因此多次碰壁。

8月5日,美军士兵在阿富汗加兹尼省路边警戒

9·11六周年:美民众少了几分悲情 多了几分抗议

“9·11”事件六周年纪念日,美国很多民众对官方周年纪念活动产生疲态,开始反思“9·11”周年纪念是否应摆脱形式主义,活动现场出现抗议声音:控诉布什政府、呼吁结束战争以及重新调查“9·11”事件。

经过2191天后,美国迎来了“9·11”事件六周年纪念日。面对依然没有结果的反恐战争,美国很多民众逐渐对官方的周年纪念活动产生疲态,同时也开始反思“9·11”周年纪念是否应摆脱形式主义,改为通过为活着的人多做一些实事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变调:纪念从隆重到低调

“9·11”事件一周年时,真实地再现1年前的悲痛始终弥漫在美国大小媒体的报道中,感染着美国民众的情绪。但是随着时间流逝,6年后再次谈及“9·11”事件,美国民众开始显出疲态。很多美国人觉得,集体的纪念仪式、官方的活动、重复的话题显得有点繁琐和空洞,甚至还有些让人厌烦。

纪念活动简化

事实上,目前在美国很多周年纪念日都逐渐被人忘记,很少再有人提及。比如,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遭日本偷袭,以及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遭刺杀等。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去世,如今在活着的人中,很少有人还记得1904年6月15日造成1021人丧生的美国汽船火灾。可以说,随着时间消逝,对重大事件的纪念往往会日益简化,民众的所思所想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一些天真的孩子看来,“9·11”纪念日可设置成类似独立日那样的国家性节日,这样他们在这一天就可以不用上学;有些美国人认为,应该把“9·11”看作“反省日”——不仅为“9·11”当天失去生命的美国人,也应该为所有在海外战场牺牲的美国士兵悼念;还有慈善团体认为,面对每年的“9·11”周年纪念日,最好的方式是民众以实际、真诚的行动(比如,始终对他人友善、向红十字会献血、支持社区的公益活动)来纪念“9·11”遇难者。

变质:纪念之外出现抗议

从近两年看,“9·11”事件周年纪念日逐渐少了悲情,多了抗议。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纪念活动中的抗议声音越来越强烈。在“9·11”事件第二、第三和第四周年的纪念日中,民众依然沉浸在悲痛情绪中,布什的讲话更多地传达安慰的信息。

但是从第五周年开始,布什的讲话开始被部分美国民众视为“谎言”,活动现场也出现了抗议声音。五周年唤起了悲痛,也激发了愤怒。2006年9月11日,在布什夫妇抵达世贸“零地带”之前,一些抗议群众就集结在世贸中心遗址外,手中挥动标语,上面写着“世界不能等待,推翻布什政府”、“结束占领”和“马上让军队回家”等字样。抗议者梅斯金说:“我们抗议伊拉克战争,也是作为‘9·11’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面对“9·11”六周年纪念日,美国媒体称,当天在白宫正北面的拉斐叶公园将有一场大规模反战抗议活动,很多知名人士将发表演讲。此外,纽约和其他大城市也会有类似的抗议活动。抗议所表达的信息具有三重性:控诉布什政府、呼吁结束战争以及重新调查“9·11”事件。事实上,自从今年3月开始,就有反战人士组织全美徒步行走活动,表达“控诉政府、让驻伊士兵回家”的愿望。

凝聚力逐渐消失

“9·11”袭击发生后,美国迅速竖起反恐大旗,并以受害者身份成为“反恐事业”的领导者。此后的一段时期里,美国民众的凝聚力变得强大,民众被“同仇敌忾”的情绪团结起来,连民主党和共和党也暂时抛弃党派之争,保持一致的立场。可以说,“9·11”事件后美国民众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

但是,随着伊战陷入僵局,“9·11”周年纪念日成为布什“呼唤”民众支持的日子。然而,民众的纪念情感已出现分化,媒体的报道也已缺乏“同仇敌忾”的激情。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不满布什的表现,对美国的前景也日益悲观,他们认为美国正朝着错误的轨道前进,也就很难找回“9·11”事件后、伊战之前那段时期的凝聚力。

变局:反恐无力颓势初显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更改变了布什,将他一举变成了“战争总统”。因为反恐战争,《时代》杂志曾两度将布什列为年度风云人物(2000年和2004年),认为他是那两年中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五大反恐“后遗症”

从布什个人角度来说,“9·11”六周年是他不愿面对的纪念日。自从布什发动伊战以来,他的支持率就持续下跌,创下历史上美国总统支持率的最低纪录。

对布什与共和党来说,9月11日前后是很敏感的时刻。围绕伊拉克增兵的评估问题,白宫与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即将进入摊牌阶段,共和党内部的分歧也日益扩大。9月5日,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暗示,布什政府也许准备停止向伊拉克大量增兵,并最早从明年3月开始撤军。

从当前布什政府的战略构思看,布什似乎没有能力解决反恐遗留下来的五大“后遗症”:一、美国形象严重受损;二、仇恨美国的海外势力扩大;三、选民对共和党失去信心;四、伊拉克局势长期得不到改善;五、本土恐怖袭击威胁依然无处不在(9月9日拉丹的录像带发布,在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切托夫看来是恐怖组织“亡我之心不死”)。当然,布什并没有放弃努力,正试图借助加快与伊朗及朝鲜就核问题的谈判,以挽回一些外交形象。但由于两国核问题的复杂性,这种一厢情愿的突破似乎也需要时间。

反恐激发反美情绪

如果说,几年前布什还能把反恐当作拉升支持率的“救命稻草”,藉此赢得选民支持的话,如今布什再提“反恐”则多少有些“自打嘴巴”。反恐“肥皂泡”的一再破灭,使布什失去这一仅存的“谈资”。

“9·11”事件发生之后,布什在接连几个纪念日上都一再宣称,混乱的中东终将要迎来民主,反恐战争终将会取得成功。但是6年后,美国通过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铲除恐怖分子的做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激发痛恨美国的反美情绪,而且还令中东成为混乱地带。在全球扩散的恐怖袭击事件,一直都在分化着美国的反恐联盟;伊拉克战争对外耗光了美国多边外交资源,对内耗光了选民对共和党的认同与支持。

几年前,有媒体曾提出“布什反恐大旗还能扛多久?”的疑问。利用反恐大旗赢得两次大选的布什,最终从2006年11月的中期选举就显示出了颓势,而这种颓势可能会延续到2008年的总统大选,有可能导致共和党人执政的彻底结束。这一切后果,都将要归咎于反恐无力以及反恐大旗下战争的失败。

官方活动开始惹人烦

与往年的纪念活动不同,由于世贸遗址重建,今年的纪念活动首次不在纽约世贸原遗址举行,受害者家属被允许在世贸“零地带”短暂逗留,纪念活动将改在附近的公园举行。

不少美国人开始认为官方纪念变得没必要。很多人开始更愿意把纪念日早晨当作默哀的时刻,取代在世贸遗址诵读遇难者名单的漫长仪式。新泽西州27岁的马特·布罗赛奥称:“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不会参与公众性纪念活动的。正如6年后,难道我们还要向在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塌桥事故中死去的人偿还些什么吗?”

但是对于一些遇难者家属来说,这些说法多少有些不合适。姐姐当年死于世贸中心的拉法德·科罗斯奥森说:“一想到那悲惨的时刻,我就觉得类似看法是对我们情感的冒犯。如果你讨厌纪念仪式,你可以不参加,也可以离开。对我来说,6年的纪念还不够,我不知道什么叫‘够了’。”很多遇难者家属主张纪念活动更私人化一些。在他们看来,更为平静的纪念仪式并非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不尊重,而是减轻伤痛,让活着的人继续生活下去。

六年反恐乏善可陈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以“反恐”为施政重点,对内不断整合机构,扩大行政权力;对外发动两场战争,调整兵力部署。但六年之后,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成立国土安全部堪称“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加强国内反恐的“代表作”。但美国国会下属的政府问责局最近发表报告指出,该部虽为重要反恐机构,但却未能完成国家下达的大多数反恐任务。

据美国国会研究处统计,截至今年6月,美国为在海外发动“反恐战争”已耗资6100亿美元,美军伤亡3万多人。但美国情报机构7月份发表的国家情报评估却指出,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有增无减,恐怖分子人数日益增多,“基地”组织已经获得了对美国本土发动袭击所需的大部分能力,而被美国视为恐怖主义“罪魁”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至今仍逍遥法外。

前“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正、副主席基恩和汉密尔顿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由于布什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与六年前相比,美国的安全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而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在对100多位两党外交政策专家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99%的人认为,世界对于美国人正变得越来越不安全;84%的人不相信美国正在赢得反恐战争;超过80%的人认为,不出10年美国将再次遭受“9·11”式的恐怖袭击。

伊战已成反恐负担

美国舆论普遍认为,布什反恐政策的最大失误是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的财政、军事、情报等资源长期受其牵制,直接影响到本土防御和反恐能力,导致反恐形势愈加恶化。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项民调显示,52%的受访者认为伊战对国家安全并无益处。

美国智库“美国安全计划”高级研究员芬奈尔说,布什将伊拉克视为“反恐中心战场”,将对伊政策作为反恐政策核心之一,结果却造成反恐工作偏离正轨,恐怖威胁不减反增。军人出身的美国资深众议员默撒也指出,伊战的后果其实是为全球恐怖主义提供了孳生地,反而助长了恐怖主义。

基恩和汉密尔顿认为,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军在一些中东国家眼中形同“占领军”,导致美国在反恐斗争中日益孤立,事实上已成为美国反恐的最大拖累。

随着伊拉克局势报告的出台,美国将迎来新一轮对伊政策辩论。但从种种迹象看来,布什政府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对伊政策,美国从伊脱身尚需时日。

狭隘思维失人心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决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来打击恐怖主义,这本身就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强权思维。分析人士认为,这才是六年来美国反恐努力不断受挫的深层原因。

布什政府发动的“反恐战争”,伴生了种种丑闻和争议:境外美军虐囚与滥杀事件,中情局“黑狱”事件,境内的“窃听门”、“情报门”和“特工门”事件,不一而足。这些事件无不反映出迷信强权的狭隘思维。

美国法律专家科尔指出,从长远来看,布什政府借反恐之名侵犯人权和他国主权的做法,等于是将反恐斗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与恐怖分子,而这才是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美国在反恐行动中过度使用“硬实力”,结果不仅没有削弱恐怖主义,反而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使得反恐任务更为艰难。

 反恐的必由之路

今天是美国“9·11”事件6周年的日子。6年前的9月11日,“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以一种极端疯狂的方式向美国发动袭击。一场以美国为首的史无前例的全球反恐战争也随之拉开帷幕。

6年后的今天,人们对“9·11”事件的记忆,早已超出了祭奠亡灵、谴责恐怖的范畴。一方面,有关各方每每会在“9·11”前后盘点全球反恐战争的得失成败;另一方面,“基地”等恐怖组织也在这期间加紧策划新的袭击。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强化安全措施;“基地”余孽则蠢蠢欲动,不停地借机发表声明,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存在。

目前,在盘点全球反恐战争得失方面,主要观点无非两种:一类以白宫为代表,认为英国、德国等地接连挫败恐怖袭击阴谋,表明“基地”组织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另一种则以美国中央情报局日前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为代表,该报告的内容与布什大唱反调,认为“基地”组织比以前更强大,对美国、欧洲等西方利益的威胁比以前更严重。

然而,抛开“基地”组织目前是否死而不僵不谈,作为反恐战争的一个主要部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所谓“恐怖政权”的打击却不能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过去的几个月中,伊拉克无辜平民在日复一日的恐怖爆炸声中煎熬;驻伊美军阵亡人数不断攀升;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开始反扑;美英两个铁杆盟友在全球反恐战略上分歧越来越大……凡此种种,表明全球反恐战争走到今天,先发制人、以暴制暴的反恐方式正使得反恐战争日益举步维艰。

单边主义受阻,凸显了反恐领域对话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反恐的整个过程中,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尤其不能受到忽视。那种把恐怖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划等号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实际上,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极端势力多年来对伊斯兰世界同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积累的丰富反恐经验,也常常比武力威胁、冻结账户、电话监听等手段更为有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