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殿杰:警惕教育、教材的西化现象
如同政党、国家、法律一样,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而教材作为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载体,也是如此。认为教育、教材与政治、阶级和意识形态无关的看法,不仅是十分荒唐和错误的,更是十分有害的,无异于要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认为无关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立场的表明,反洗脑也是被反反洗脑洗脑。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已经站到一定的政治、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意识形态上去了。这在国外学者那里也能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英国社会学家麦克•扬认为,学校知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学校课程无疑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映照。教科书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学习的重要资源,无疑承载着重要的教化功能,首当其冲成为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面镜子、社会强势群体的代言人。美国学者迈克尔•阿普尔说:“教育已经被深深地政治化,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的一切都是权力集团和社会运动的结果,他们努力使他们的知识合法化。保护或增强他们的社会的活动模式以及增强他们在大的社会舞台上的力量。”
教育、教材的阶级属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实,教育、教材就是水,社会形势就是物。封建时代讲三纲五常,试想,如果今天教材还在宣扬这个,一定会有人跳起来,大加挞伐。现在尽管要复兴传统文化,但没人希望回到三纲五常那里去。也就是说,教育、教材不能滞后。同样,也不能超前。不管你对当下中国社会性质如何认识,不要忘了宪法上的规定,第一条就明确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还在台上,政权还没有丢,党章总纲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党的指导思想,毛主席纪念堂还巍峨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毛主席像还高高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教材要反映的,理应是也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问题正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教材超前了。翻看我们的大中小学教材,你会发现,近30多年来,我国教材的西化现象严重,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已深入教材、课堂。 这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那里还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语文包括大学语文等人文社会学科上。去政治化、去阶级化、去意识形态化是教材中存在的乱象,让人不禁要惊呼: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去政治化的政治。政治教材政治课本身就是讲政治的,但事实却是最不“讲政治”的,总有人千方百计地要取消政治课取消政治考试。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课表上写的课程名称一直都是政治,人们口里说的也是政治,而教材名称却少有这两个字。从前有“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科学人生观”等名字,现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名字,“品德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高中)——总算有了政治二字,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称,从2016年起,也就是9月开学,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背后反映着价值观问题,政治在刻意去政治化。高校里,马克思主义学科处于边缘位置被边缘化,沦为花瓶和形式,取而代之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本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堂堂正正的事情,可实际情形呢,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唯唯诺诺。在课堂上公开讲马列主义讲共产主义讲毛泽东思想,说点共产党好话,人家就把你当成疯子看成精神病了,好像比卖淫嫖娼贪污腐败还可耻。《辽宁日报》曾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一封公开信——《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学生被新自由主义洗了脑,自然地认为12年的中小学政治教育是受了骗。多年来就此问题不断有人呼吁过,前不久有何干強、许兴亚等一群高校教授联名的上书和何新、贾根良、高竣三位教授的上书,再以前刘国光教授还曾掀起一阵“刘国光旋风”。共产党打天下时是地下党,现在坐了天下还是地下党,岂非咄咄怪事?!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刻骨铭心。
去阶级化的历史。书写历史该秉承怎样的历史观?是阶级史观、革命史观还是文明史观?是人民史观、群众史观还是英雄史观、精英史观?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这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这是编写教材的前提条件。但从近几年的教材演变来看,事情正在起变化。首先就是阶级史观、革命史观淡出,文明史观凸显;人民史观、群众史观淡出,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凸显。以2006年前后上海版为最。“该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写盖茨的篇幅要大于毛泽东;大幅削减古代史内容,用所谓当代文明史取代中国史;营造所谓‘和谐史’,革命、战争、苦难内容被大幅删减,南京大屠杀内容只在初中部分简单提及;高中部分完全抛弃传统中国、世界编年记史的方式,改用一部笼统的‘人类文明史’代替。”连美国记者都看不下去了,惊呼“毛泽东到哪里去了”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中说:“聚焦于叙述经济成长创新和外贸以及政治安定,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和谐等,曾被视为历史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不再受到高度重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毛泽东甚至被压缩到只在介绍国葬礼仪的组成部分降半旗那一课出现。”其次是美化人家,写西方就写好的;丑化自己,写中国就写坏的。比如,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而第二单元就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如此编排,对此意味强烈,好像西方就是文明、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就是野蛮、愚昧、专制、黑暗的。欧洲那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呢?为什么不写?而此时中国正是繁荣昌盛、文明开放的唐宋时期!另外,老教材还有亚非拉人民的斗争内容,新版却只剩下了美国、欧洲,难道世界就只有美国、欧洲?其实,这种史观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者做了“西方中心论”的传声筒。鹦鹉学舌,离开了西方就不会说话;邯郸学步,离开了美国不会走路。这是在搞历史虚无主义。
去意识形态化的语文。似乎语文、文学是离政治最远的了,实际上一点不远,只是语文、文学反映的方式曲折委婉。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其实还是被另一种政治力量另一种意识形态所支配。孔庆东说:“文学史就是权力史、政治史,文学史强行规定了谁重要、谁不重要。一个作家在一个文学史里,他是占一章,还是占一节,还是只占一个小自然段,这是一个文化权力的秩序。”此言不虚,高校文学史教材不断重写,争议很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更大,最近几年几乎每一年都能引发争议。这里头同样存在美化西方丑化中国的崇洋媚外的心态,外国人的形象大都是正面的,而中国人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甚至不惜虚假编造故事来歌颂外国人。在作家作者、课文篇目的选择上,谁上谁下谁多谁少,哪篇上哪篇下,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不见了王二小、刘胡兰、董存、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狼牙山五壮士,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上帝都开始到中国创造天地来了。鲁提辖被踢出局的原因竟是与和谐不符,难道是鲁提辖打死了“民营企业家”破坏和谐了吗?就不知道和谐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反腐吗?雨夹雪《语文教科书中四大名著的变迁》说得很好,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课文消失的真正原因——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批判了美国、国际社会;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批判了民主制度、普世价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自己说出来了,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是暴民打死了“民营企业家”;《群英会蒋干中计》嘲弄公知精英,有反智主义倾向;《大闹天宫》是歌颂革命鼓动造反,有文革遗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小题大做,有仇富嫌疑,一个富二代玩个娘们有啥大不了的?而另一些课文能选入的原因——《智取生辰纲》把国家的财产抢入私人腰包实属正义之举,即使不合法也要赦免原罪,符合和谐社会导向;《杨修之死》是冤案要平反,必须尊重知识分子;《小圣施威降大圣》活该,造反没有好下场;《香菱学诗》有民国范、贵族范,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逆袭成富太太的。至于鲁迅,更是需要搬掉的又臭又硬的石头。我们看到鲁迅笔下的人物纷纷复活:鲁四老爷、赵老太爷、钱老太爷、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假洋鬼子、 康大叔、红眼睛阿义……他们不能容忍他们的缔造者鲁迅如此地批判他们,于是团结起来,欢呼雀跃着让鲁迅滚蛋了!而同时,鲁迅笔下的另一些人物也纷纷复活:阿Q、孔乙己、祥林嫂、看客、王胡、小D、华老栓、华小栓、润土……迅哥儿真是伟大,笔力雄健穿透了时空。没有前一类人物的复活哪有后一类人物的复活?或者说,后一类人物活着才能让前一类人物更好的活。还要注意一点,即使有些课文没被删掉,而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其文本的解读也大异其趣。比如讲《孔乙己》不再讲批判封建制度,讲《我的叔叔于勒》不再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讲《木兰诗》不再强调花木兰是个女英雄而是要突出她的平民形象。因为现在是躲避崇高消解英雄的时代,这才是人性!
总之,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材也是有阶级性的,要警惕教材的西化现象。教育无小事,教材是大事,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关文章
- 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求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论文
- 再谈教材之乱:鬼影重重
- 简报(第18号):教材不仅是学术问题,同时兼具政治性质
- 张帅官网 刘褒《六州歌头(上广西张帅)》原文及翻译赏析
-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六州歌头》是谁写的?《六州歌头》内容解析!
- 张孝祥六州歌头赏析 六州歌头·寄孙竹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六州歌头·和陈次贾韵饯其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六州歌头·寿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刘过《六州歌头(送王玉良)》原文及翻译赏析
-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刘过《六州歌头(寄辛稼轩)》原文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