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同志们推荐:《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本书值得认真读一读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到,建立起国有国营、人民代表大会体制这个里后,相当大一部分被完全颠覆惨败,绝大部分复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跌入谷底,处在危难之中。
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一定科学理论,人为设计、创新构建出来的崭新制度。事业遭受大挫折的主要原因,只能是:理论上没有解决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变革到完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方面的理论至今还处于混乱状况就是证明。所以,必须深刻反思这方面的理论。没有根本解决这方面的理论之前,社会主义不可能走出低谷。
世界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美)保罗·斯威齐和(法) 夏尔·贝特兰,1875年出版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书,对我们反思社会主义制度、事业理论,有很大的提示、启发作用,所以,我就自不量力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概括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现状、进程
两位大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据,从苏联及华沙条约其他成员国,突然袭击、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历史事件入手,研究、分析苏联、东欧社会的生产、经济、关系的性质,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特征,来认定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出结论:实际是在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历史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来看,——现在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苏联、东欧的惨败,世界只有毛泽东和他们共三人预见到了,毛泽东在前,侧重从社会主义事业政治、政党方面进行研究作出的预见,而他们两人在后,侧重从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作出的预见。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通过社会制度不断更换,分阶段向前发展的运动规律。这本书证明了这一基本规律,现在处在两种社会制度更换、过渡之中。
二、现还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据、理由
1、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类社会是有一定制度规定的社会;通过制度的不断更换向前发展;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发生发展消亡的一个过程;新制度的产生成长过程,就是旧制度的衰老消亡过程,这就决定了,每次社会制度更换都需要一个时代才能完成。如前面的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更换,就经过了几百年时间的一个变革时代才完成。
“早在封建社会的领域之内,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而崭露头角了”。 “这一过程是两个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之间进行的一场连绵不断的争霸斗争,亦即争夺国家权力和按照各自的利益和思想来改组社会的权利。而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资产阶级的人’是在封建主义的世界中诞生成长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从建立到发展都是人类的实际活动,这些活动逐渐使人们形成了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态度、动机和‘本能’——诸如贪财之心、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乃理所当然,个人主义等等”。“几百年来资产阶级的人和封建主义的人共处并存,有时相处得别别扭扭,有时则展开殊死的搏斗,然而资产阶级的人总是在取得进展,竭力想得到更多的权力,他终于战胜了甚至同化了他的古老的对手。当资产阶级的人最后站出来成为他的天地间的主人的时候,他的本性已经充分形成,并且已忠实地反映着新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好就是从封建社会结构中建立资本主义的长达数百年之久的过程”。
2、远没有达到“生产者控制劳动条件和产品”的社会主义基本要求
这个问题放在后面专题论述。
3、存在复辟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他们认为,苏联、东欧国家,尽管他们自己声称是在加强、发展社会主义,但实际都向着资本主义的方向。“扩大了资产阶级法权,过分地依靠了物质刺激,没有让政治统帅一切”, “不依靠群众,不走群众路线等等”,“ 结果使党变了质,无产阶级专政也就随之变成了‘国家资产阶级’的专政了”。 “资本主义倾向已成了现行制度的一部分:企业归企业自己管理。通过市场进行协调,依靠物质刺激——把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强大的趋势走向一种经济秩序,不管人们愿意怎么称呼它,反正这种经济秩序是越来越像搞资本主义”。 “如果企业是由一小撮着眼于通过为市场生产商品来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人们所管理,那么基本上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了。”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在不容易看出的形式下的复辟。当这些力量的代表者们接管国家和执政党的领导权时,这种复辟就发生了。从那时起,国家、国有化财产以及计划工作的阶级性质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的而是资产阶级的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对自己生存条件的支配就完全停止而由剥削阶级的支配代替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生产者对生存条件的支配从一开始就必须通过国家机器予以保证,这时新的形式的发展只有作为经济、思想和政治关系的深刻改造的结果才能实现。)在旧的经济、思想和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剥削阶级只能是现时作为国家资产阶级而出现的资产阶级”。
4、无产阶级专政存在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危险
变成资产阶级专政后,是“压制性极厉害的政治体制”。“在这种环境下,有助于产生社会主义人性的革命的实践几乎全部消失了。无产阶级遭到了压制和变得只能顾怜自己,一切自我表达的手段全被剥夺殆尽,而且还被一支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吓得惊骇莫名”。
5、“国有国营性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一种形式”
在法国和意大利,国家直接拥有或通过国营公司拥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它是社会主义吗?国有国营,存在成了“特权阶层的所有制”的危险——“掌握生产资料,从而决定如何利用生产果实的,是一个特权阶层——即夏尔•贝特兰称之为新的‘国家资产阶级’”。
“认为国家所有制加上全面的计划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的运动,这实际上是毫无道理的。这就意味着把经济置于统帅的地位”。
“新的内容实际上不过是革命以前的旧内容而已”。
“如果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和全面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这么一种社会,那么,这种社会并不一定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旅程上的中途站。如果把这种社会必将自行向共产主义发展的理论作为根据,那就会导致方向完全相反的运动,即重新建立阶级统治”。
过渡时代,“并不笔直地通往社会主义;它有可能通往那里,但也可能通往再生的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是一条双行道的结论。”(14)
6、市场社会主义必然将走向资本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一词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机构,而社会主义则是一种以有意识的管理来代替无意识的、盲目性的社会”。 “它所指的现象也是自相矛盾的。恰恰是这一内在的矛盾在迫使市场社会主义社会走向资本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名词就不合适了”。
社会主义必须有商品交换市场,但市场有两面性。
“‘直接’和‘立即’取消市场关系的想法,是与‘直接取消’国家同样的乌托邦式而又危险的想法”: “市场形式的发展和衰退”,“是社会关系演变的标志”。
“市场关系的发展超过某一程度”即“大力发展市场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完全复辟的”。 更多地依靠市场,“把它作为表面上导向更有效率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步骤”,“这实际上就是把谋取利润提高到经济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告诉工人莫管闲事,即只管拚命劳动以获得更多的消费品。这种办法就是重新创立商品拜物教以及与之相联的尔虞我诈的思想意识得以泛滥的条件。我认为这就是回到阶级统治和最后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
市场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构成经常性的威胁,并且,要是不严加限制和控制,就会导致堕落和倒退”。“那些在行动上是加强市场,而不是与市场进行斗争的人,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都是在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发展社会主义”。
“并不是说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可以立即取消,更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可望把市场关系取消。而是说“必须系统地限制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并把它迅速局限于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市场关系必须受到严格监督和控制,以便使这种关系不会象会扩散的癌那样发展得不可收拾,致命地破坏社会主义政治机体的健康”。
7、中央集权计划存在两面性:“它是混合物”,有向哪个方向前进的问题
脱离人民群众,没有他们意志的中央集权计划,就是官僚集中制。正是它造成苏联、东欧“都遇到了日益增长的困难”,“群众的漠不关心、生产率徘徊不前、经济停滞”。“他们除了再一次向资本主义的办法求救之外别无他途。他们这样做事实上是进人了一条单行车道,不管路途多么长,目的地只有一个”。
官僚统治阶层:“与此相伴随的是群众的非政治化。在没有革命热情和没有群众参与的情况下,中央计划日益变成高压式的和僵硬的,以致经济困难和失败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统治者们转而采取资本主义的手法,把经济企业内部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了经理人员,越来越少地依靠中央计划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控制,而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的超越个人意志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产的法律形式日益变得空洞而无意义,而作为所有制精髓的生产资料真正控制权则集中到经理人员这一上层集团的手中”。这些人“倾向于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而这个阶级自然赞成进一步更迅速地扩大市场关系”。
“一再重复所谓国家所有制和计划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命题被掩盖着”。
“市场、国家的存在是资产阶级支配成为可能的条件,而在政治方面,国家作为政权存在的形式也是资产阶级支配的成为可能的条件”。
“计划,向社会主义的进展,根本上不外是直接生产者愈来愈能支配他们的生存条件,因此首先也是愈来愈能支配他们的生产手段和产品。这种支配只能是集体的,而所谓‘经济计划’则是这种支配的一种手段,但仅仅是在特定的政治条件下。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条件,‘计划’就只是统治阶级(不同于依靠自己劳动产品为生的直接生产者)所使用的一种特殊方法,以便保证它自己对生产手段和当前产品的支配”。
8、人,还远不是社会主义的新人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不仅应改变社会关系,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改变自己。但至今还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人。无产阶级屈服于经济主义,列宁认为,只能由一个有觉悟的革命先锋队来加以克服。实际发生的情况恰好相反:那些先锋队,不论把自己称作社会主义者或社会民主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非但没有引导无产阶级群众去信仰革命的社会主义,反而使自己蜕变成了经济主义改良派。但他们却说,开创了一个新的革命时期。
9、计划和市场是矛盾的
“‘计划’和‘市场’这一矛盾,表明它是被视为过渡或暂时形式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矛盾;它是由一个更深刻的矛盾,即过渡形式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表面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表面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
“‘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将继续存在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 “当计划高出一切并且是硬性规定的时候,国家作为所有者把自己的权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但当计划变成象征性的,而管理部门的自治允许企业自己进行投资,谈判合同,决定生产过程时,这个企业就倾向于把一种新型的集体所有制来代替国家所有制这个虚构的东西了”。
“把‘计划’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把‘市场’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有助于资产阶级在‘计划’的掩盖下进行统治,假‘计划’之名取消被剥削阶级的一切发言权,借助于
‘计划’就能够进一步增多其对群众的剥削”。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条件下,计划才是生产者支配其生产条件和产品的工具”。“计划首先建立在群众倡议的基础上,其制订和实施都由群众控制”。“这样一来,计划就变成群众意志和热望的‘集中’他们的正确意见的‘集中’”。
“如果计划不是这种‘集中’,它就是资产阶级的‘计划’,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计划;它就不是市场的‘对立物’,它就是市场的补充,或暂时的‘代替物’了。
10、旧意识形态严重存在
“历史的经验表明,由几百年的压迫和剥削造成的那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关系常常会在不能一朝一夕实行革命化的社会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重新自行滋长起来,于是,在这种意识形态关系的影响下,那些旨在使直接生产者能够自行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形式就会——如果不对这种倾向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的话——自发地朝向权力机关‘独立化’即朝向群众和国家机器之间新的分离的方向转化,其结果就是重新形成政治上的压迫关系和经济上的剥削关系。因此,在整个过渡时期,都存在着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两条道路的斗争”。
列宁说:“工人和旧社会之间从来没有一道万里长城。工人还保存着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心理。工人在建设新社会,但他还没有变成清除掉旧世界的污泥的新人,他还站在旧世界的污泥里面。只能幻想把这种污泥清除掉。如果以为这可以马上办到,那就是愚蠢透顶的空想,就是在实践上把社会主义世界移到半空中去的空想。不,我们不是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上建设的,我们要同劳动者身上也有的、经常拖无产阶级后腿的一切弱点和缺陷进行斗争”。
“马克思说,整个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变人性的历史”。“毛泽东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正是:即使在推翻阶级统治之后,改变人性的这一正面任务也永远不会停止”。
11、共产党掌权的国家存在两种可能性
“这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路线把一切权力集中在一个统治集团手里,从而也就不为民主地施行无产阶级的权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意识形态的、组织的和政治的条件”。
无产阶级性的掌权:“严格的财务制度,物价的稳定和日趋下降,总是关心通过降低广泛使用的消费品的价格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官僚资产阶级性的掌权:“对于通货膨胀和消费品短缺漠不关心,对群众劳动和群众权利的污蔑。污蔑无产阶级民主,污蔑群众自由表达意见,是有着同样的性质的”。
“共产党在多大程度上是实际上的先锋队,它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代表着整个工人阶级的,以及它在多大的程度上同工人阶级一致行动而又不期望取代工人阶级;只要它取代了工人阶级,或者不再纯粹为了强行实施工人阶级自己的想法而领导这个阶级,它就不再是先锋队了”。
存在两个方向的问题:“说一个过渡的社会结构顺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等于说这个社会正经历着一项革命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使劳动群众能够对其生存条件取得越来越大的控制权,也就是加强他们解放自己的能力。说这样的社会结构顺着资本主义道路前进,就等于说它经历着这样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使劳动群众越来越从属于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最终只能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再生产过程的各项必要条件。这些少数人运用国家机器来确立和巩固那些使他们能够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
共产党掌权但存在是不是为无产阶级掌权的问题。“如果是无产阶级当权,那么运动就会朝向社会主义发展”。“如果不是无产阶级当权,旧的剥削关系将残存下来,新的国家资产阶级掌权的道路将是畅通的”。
“如果占有生产手段(作为国家控制的结果)的国家机器脱离群众而存在,又如果这一机器不受一个与群众有联系并帮助群众努力争取控制生产手段的使用的党的支配,我们就面对着构成再产生直接生产者和生产手段分离的那样一种社会结构的关系。如果在这些情况下劳动力和生产手段之间的关系是用工资关系表示的,这就意味着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关系,而在中央国家机构和有关机构中占据领导岗位的人们就是从集体而言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资产阶级”。
苏联它又是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存在着以政治官僚和经济经理人员的统治阶层为一方,以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为另一方的很深的鸿沟,鸿沟两边的人在收入和地位上的差距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无产阶级(苏联的或捷克的)让自己的政权被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夺去了,以致今天苏联共产党的修正主义领导成了这个新的资产阶级的工具”。
12、不可能一夜之间取消从资本主义继承下来的这些经济范畴
“旧的资产阶级关系和各种政治和思想机构的再产生,意味着再产生这些关系的因素——它们构成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依然存在,尽管对生产资料实行了国有化”。
“苏联后期经验所提供的反面例子,才使得其他国家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必须有持久的革命的实践,这样说或许并非夸张”。
“中国也从来没有排除滑回千百年来塑成中国人的人性的旧形式和旧关系中去的危险。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过去和现在都继续存在于千百万中国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正如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克服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不在于将财产收归国有或建立重工业或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尽管所有这些事都很重要。而掌握了这一真理并使这个真理成为他们革命实践的自觉基础,正是在毛泽东英明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者们”。
“幸运的是,毛泽东对这一点比谁都知道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期望这种认识会成为他给予中国人民永恒的传家宝的一部分。最终的成败或许要到我们全都与世长辞并被遗忘很久以后才能见诸分晓”。
三、把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们结合大半个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哥德巴赫猜想”,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解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是:
1、“由直接的生产者来支配他们的生存条件,因此首先要支配他们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让生产者自己在各级决策方面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有在生产者控制劳动条件和产品的程度内才能存在”。
就是由直接生产劳动者们,占有、支配自然资源、生产资料、产品。他们认为,这个核心问题的研究,至今仍不重视,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2、“正如工人应当参加管理那样,管理人员也应当参加劳动。决不应当忘记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消灭一切这类的差别”。
3、“所有的生产者必须有参加讨论和进行批评的充分自由”。
4、人“在一个提供各种各样工作的健康环境里生活”资本主义“庞大臃肿的大城市则必须分小并加以疏散,因为那些大城市乃是社会病态的温床”。
5、劳动不仅仅是获得收入和消费品的手段,而是人生最重要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劳动的需要和食物、衣服、住房、文化和闲暇等等的需要彼此协调,并且也同社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协调。贪得无厌的那种荒谬并且最终必然导致灾难的欲望,被清除。
6、是不完全的“以获得和花费货币收入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制度”,实行免费保健和免费教育“然后逐渐扩大到其它部类的物品和服务行业”。“朝着这个方向有了很大进展,并且显然前进的步子迈得很大,而不是在倒退,那末,这才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走上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完全免费,按需分配”。
7、“资产阶级的立法机关和司法制度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庭来替代,军队——包括警察——各级指挥机构的人员配备应由根据政治条件而不是专业条件挑选出来的绝对可靠的领导人充任,根本改革培养少数尖子的那种教育制度”。
8、“资本主义把人当作扩张资本的手段,而资本则恰恰是资本主义各种各样矛盾和罪恶的根源。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这一点颠倒过来,要使人不仅能够掌握和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而且能够为了满足自己作为人的真正需要而掌握和安排自己的整个一生。这种颠倒,其中就意味着包括在生产资料方面取消私有财产以及由之而来的收益,在一切事情上都有高度的平等,按计划而不是按市场的盲目力量分配资源,尽快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令人讨厌的差别,以及最终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取代一切货币关系和商品关系”。
四、怎样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1、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 要是苏联在关键时刻能够断然采取类似中国文化革命那样的措施,本来是有可能不走上倒退的道路的”。(1)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性效果就是使其有可能确立某些政治条件,直接生产者在取得了这些政治条件之后才能对其生产手段和生存条件实现集体的社会控制。也不应忘记,这种控制决不是由国家控制生产手段或由‘经济计划’来保证的。这种控制——它只能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予以实现——主要地(但不是唯一地)取决于生产者是否当权这一点。
2、必须保证社会权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性
“过渡时期社会有决定意义的终极问题:“权力属谁的问题以及权力是用来决定社会向社会主义前进还是向资本主义倒退的问题”。
必须是新型的国家。“列宁强调说,政治统治关系的国家统治形式总是含有资产阶级关系的意思,所以苏维埃政权形式或巴黎公社经验就显得重要了,因为这些政权形式产生‘新型国家’:其中资产阶级关系被贬到次等地位,其结果它们不再是完全的‘国家’了”。(23)
判断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的标准:(a)“这个政权所服务的阶级利益的性质”。即“‘政权为谁服务’?它是为直接生产者、首先是工人阶级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吗?它有助于劳动者实现社会关系中的革命变革,从而使他们能够取得对其生存条件的越来越大的支配权吗?或者它是为少数非生产者——即使这个少数宣称它‘效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利益服务呢?”(b)“这个政权机关和劳动群众之间的具体关系”。
3、共产党必须是马列主义的政党
“阶级斗争使争取社会主义道路胜利的人们同争取资本主义道路胜利的人们相敌对。前者由无产阶级和与之联盟的所有的平民阶级构成;后者由资产阶级社会势力的集合体所构成,不管这些势力是否属于老的资产阶级,也不管它们是否‘意识到’它们政治路线的成功将导致无产阶级的失败。在国家控制生产手段的地方,资产阶级社会势力得以产生或再产生的主要场所是国家机器本身、执政党的上层以及意识形态的机构和经济的机构。无产阶级要想能够保持它的领导作用,就必须经常保持思想和政治战线上的主动权。只有当无产阶级具有它自己的思想和政治机构——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时,它才能具备这些条件”。
“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主要机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而不是国家机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真正工具,是已经变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
共产党“在于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不断提高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人们具有继续前进、着手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和能力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本身,而是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
“党的支配作用以及这一作用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决定了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斗争在党内所占的重要地位和某种‘领导作风’”。
党的领导人,究竟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以他们是否完全忠于无产阶级立场而定。因为这个阶级立场——它不是根源于受生产过程限制的阶级处境——能通过思想上的阶级斗争而有所转变,这种斗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并可能决定社会结构发展的道路”。
“削弱官僚政治,让群众过问政治,并将越来越大的创议权和责任交给工人自己。这是导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道路”。
4、有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
“正是通过在一切领域——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进行全面专政,市场关系才能通过采取与具体情况和场合相适应的具体措施来逐步加以消灭,不能通过‘法令’或‘公告’来实现市场关系的消灭。它要求我们有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如果缺乏这两者,哪怕写得最好的公告也可能导致与所宣布(和所希望)的目标相反的结果”。(10)
5、主要生产资料必须实行国有化
“生产者对生存条件的控制要求发展崭新的社会关系,而在这种新关系尚未发展的情形下,允许剥削和阶级统治的旧关系就会继续再产生出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得以强行规定某些无产阶级的社会关系;这就是对保护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指国有财产意义上的国有化,不一定意味着社会财产】的一个结果,因为它粉碎了资产阶级据以进行控制的法律体制。
把依靠市场规律和利润刺激来发展生产经济,改变为,市场即商品、利润计算方式,仅仅是生产者对生存条件控制的工具。
6、革命化
“如果我们承认生产者对自己生存条件——从而对生产手段和他们的劳动产品——的支配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要求改造这种支配的形式,以便这种支配变得越来越完全。这在我看来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意义。这一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各种经济、思想和政治机构的革命化,因为正是通过这一革命化过程,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那些机构倾向于将这种关系再生产出来——并代之以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大部分旧的社会关系继续存在着,因为不能立即把它们‘废除’,这些关系不能依靠革命政权‘上层’作出并立即实行的‘决定’而加以消灭。它们的消灭只能来自包括一整个历史时期的革命过程,即其中所有的社会关系以及所有的参加者都‘革命化’的过程。特别是,生产者对生产和生存条件的控制,要求对社会劳动分工进行日益扩大的改造,这样就会逐步消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和决策与实施之间的差别,以及缩小并最终消灭位于劳动者‘之上’的技术人员的作用”。
“这种改造只能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的长期阶级斗争中,从沿着正确道路发展的阶级斗争中产生。这就需要有按照中国革命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思想的最先进的形式指导的阶级斗争。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被视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7、组成强大的革命队伍:
“总之,他们被训练成一支革命的力量,它不仅对推翻旧制度而且对建立新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人民大众才能通过向集体自由迈进的办法取得对他们生存条件的越来越大的控制权;而这需要他们的团结一致——不是强制的而是自发自愿的团结一致。”
8、培育社会主义的新人
“资本家和那些满脑子资本主义观点和价值准则的人是既不愿意要这样一个社会,也不能够建立并管理这样一个社会的。他们的资产阶级人性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水火不相容的。谁要是想把这两者揉在一起,那他从一开始便注定非失败不可:不是资产阶级人性被迫改造为社会主义人性,便是社会主义关系被迫改造为资产阶级关系。”“社会主义人性是不能通过在资本主义结构内部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而培育起来的。”
俄国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不可能把真正社会主义的内容灌注进诸如生产资料国有化、全面的计划经济之类的貌似社会主义的形式中去,除非在实行这些过程的同时还造就社会主义的人”“认为提高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地培育社会主义觉悟的思想”,是“无稽之谈”。
“提高总的政治觉悟水平,使社会主义的理想重新获得活力,让生产者自己在各级决策方面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
“社会主义人性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结构内而只是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有什么东西能保证在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上产生社会主义人性,以使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成为可能呢?”“要是不具备那种人的素质,就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关系,除了名义上能够存在之外,还能在实际上存在,那可完全是幻想”。
9、统筹安排抓好其它领域的深刻变革
“还必须通过社会的其它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包括整个教育制度,以及生产和管理的组织形式在内。这些变革的实现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会有种种艰苦的斗争,这些斗争正由于带有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特点,因而也就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真正的平等既不会自行出现,也不会是既得利益者对不幸者的恩赐。要争取真正的平等,就必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还必须有这样一种意愿:为了逐步实现更大程度的平等,甚至决心付出以当前的产量或工作效率来衡量都是相当高昂的代价”。
(左派网站上有这本书)
2011/11/14 于蓉解甲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