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为什么大家都不敢当好人

火烧 2011-10-2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小悦悦事件引发对社会道德的深刻反思,揭露媒体在推波助澜去道德化中的责任,批判文化革命与舆论导向对道德精神的侵蚀,强调雷锋精神与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强求,还是没能留住小悦悦,这是比汶川地震还让人无法接受的恨事,汶川地震毕竟还能用“天谴”解释,而小悦悦的不幸,与天无关,与地无关,只与人有关,两辆豪车从小悦悦柔嫩的骨骼上碾过,十几个路人旁若无人的走过,最后抱起小悦悦的,居然是一位因有碍瞻观影响市容官民屡次众口一词要赶离城市的拾荒者。

  孩子已经没了,媒体无须虚伪的聒噪,小悦悦的死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最近三十年里,难道媒体不是推波助澜的在将社会去道德化吗,那一篇篇在效率和自由名义下诋毁道德的文章,如果说不是害死小悦悦的元凶,至少也吓阻住了大众争当好人的脚步,故而在本该见义勇为的时候止步不前,乃至闭目绕行。

  再作进一步探究,小悦悦的悲剧,事实上在把雷锋从教科书中请走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这不但是在用明确的语言告诉大众,学雷锋是错误的,更可怕的是他用这种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要学雷锋,不要做好事,否则你就会得到跟雷锋一样的结果,把你从社会和生活中剥离。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阴气太盛,其实邪气也不小。我曾经是《读者》的忠实读者,但是最近十年,我完全不在过目,因为他让贫寒者心灰意冷。我做过一个统计,《读者》上跟财富有关的文字占53%,跟小资生活有关的文字占21%,跟民主话题有关的文字占13%,跟民生话题有关的文字占不到6%,跟道德精神有关的文字占不到2%。

  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个在中国拥有巨大读者群的刊物,究竟在坚持什么样的舆论导向?退一步而言,即便没有其它目的,那么请问,在全民普遍贫困的今天,如此赤裸裸的鼓吹财富和财富效应即因财富而赢得的鲜花掌声闪光灯,这是一个理性刊物该坚持的办刊宗旨吗?难道媒体就不该为社会和底层负一点责任。

  至于南方报系,在小悦悦这一恶性事件中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怕它连接受批判的资格都没有,它应该被集体下地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改革开放催生的文字妖孽,一方面使用娓娓动听的语言麻痹大众的心灵,另一方面恶意诱导大众反叛道德,它否定雷锋,诟病鲁迅,诋毁革命的英雄主义,是中国社会十恶不赦的罪人。

  几天前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一致决定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不过只是个含蓄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一场文化的革命。总体上做个分析,中国的媒体早已不在是宣传先进文化的工具,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早已变成金钱的避暑胜地,非有一场彻底的革命,则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腐朽与反动。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这应该不是古人的虚妄之语,有很多朝代,在鼎盛时期,的确出现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奇迹。还有一面,古人没有提及,即合理的贫困,也不会对道德建设造成硬伤,比如新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风纪严格,政治清明,富人不欺行霸市,官吏不徇私舞弊,社会一般大众的道德水准也都不低。

  今天的中国社会,却走出了一条相反的轨迹,道德水平和个人拥有的财富成反比,最富有的群体几乎整体没有道德,然后是中产阶层,少道缺德,稍好一点的是普通工农,虽然不敢当好人,至少不还能有道德认知。而在小悦悦身上我们悲哀的发现,中国社会道德水平最高的,同时依然坚持守护道德精神的,竟然是拾荒者。

  让英雄如何不气短,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广东,最具道德水准或者说依然还在坚持道德精神的,不是先富起来的1%,也不是待富的99%,而是拾荒者。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反讽,在法律公开为碰瓷和无赖行为张目的今天,在见义勇为被诋毁为作秀和想出名,在雷锋精神被彻底否定因而被请出教科书的时代,还敢当好人的只剩下了拾荒者。

  在下一个“六.一”儿童节来到的时候,当我们点亮蜡烛,用忏悔和自赎向小悦悦谢罪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向拾荒者表示一下敬意?因为正是这位拾荒者的行动,不但强烈的震感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卑锁,也深刻的启发着我们:“为富不仁”真的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这件事无疑是整个民族的耻辱,有人说要在小悦悦被撞的地方为小悦悦立碑,依我看,还应该给那位拾荒者立碑,她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丰碑。

2011-10-2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