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何多是聪明的庸才
官员为何多是聪明的庸才
谢立勋
我们现在往往爱说官场庸才多,其实仔细想来,官场的人,还是很聪明的,也是很能干的。为什么会给社会一个庸才的感觉,可能还是因为现实造就的。
一是官员没有时间和精神兼顾多方。原某大型工厂一位从基层提拔的厂长,职工评价很高,精明有能力,但当厂长后,他就显得没有一点能力。其原因是,他要应对上层各个方面的关系,不应酬好他们,自己的官位就保不住。他应酬好了上级,当然还想上升,因此厂里的事只能让下手干,而下手也要注意关注一把手的意图,即使有些事可以干,也不敢擅自作主,以免担责和影响关系。因此这样一个好的干部,或干部团队,就这样庸才化了。
二是埋头做事,不抬头看路,上级领导发现不了。目前领导干部考察也好,调查也罢,都是走走过场,承受着接待的丰盛与热闹就足矣!为了让领导发现,那么一个想上升的干部就不能埋头苦干,而应该多标新立异,引起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为了自己的前途,因此上升的官员基本是上抬头看方向的人,而不是埋头苦干的人。这种人一般头脑灵活,但也是精力没有放到工作上,更没有放到群众身上的人。工作上失去了基层的实际,那么他们还会做出什么好的决策和事情来呢?因此这些官员也只能成为应付上级的庸才了!
三是只要有一些上层关系,有些官员会看风向,自然就会对这些人另眼相看,唯恐照顾不周。这些人还需要想什么呢?提拔了,这被他们认为是自然中的事。就这样他们是一种安于现状,有资格可摆的人,当然是一群庸才。有一干部有兄妹在上级组织部门,主要领导为了理顺关系,就将其换岗干好的工作,负了一点小责。后来出了一点人品方面的问题,原领导表态要查,后来要出结果了,就不了了之。这样的官员在现实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他们不会因自己曾经的错误而谨慎自己的行为,加强学习,改进提高自己,他们会因自己的关系更加放肆。如此情形,那些同事们也不敢有作为了,也只能大家庸俗起来。
四是官员不敢作为。目前法律条文多,尽管有许多事情作为党的干部是应该关心群众,但因为现目前的腐败成风,往往好心做一件好事,可能也会引起纪委等监督部门的注意。现在的监督部门不会判别事情的好坏,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非你与他们的关系特别好,才会理解你们帮你说话。因此他们只要有人反映,他们正好狐假虎威一次,他们也不管社会责任和风气,只要体现了自身价值就行了。一旦官员接受调查,社会上就不明是非,被妄自菲薄,或是被条文惩处,那么谁还敢作为呢?如一官员到新岗位,下属提出建议,想改变这种冗懒之风,搞出一点新气象。结果官员说,你们没看到呀,越是多做事,越是有麻烦。现在上级没要求我们做,我们就不要主动去找事做。看来制度和法律是政府不作为,让聪明官员变庸的重要因素。
其实庸才的产生,都是由上级造就的,或是上级容下来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上梁不正,下梁必定歪。下级如果不花精力去迎奉上级,他就无法提拔,怪不得官员多是聪明的庸才。
听某官方来的消息,要进行乡镇干部大洗牌。在考察过程中某官员获得较高的评价,但因为他是做事的能人,没有过多地考虑到主要领导的关系,最后安排在一个不起眼的乡镇级单位。这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好官员,不安排是不行的。如果任人唯贤,那么主要领导的庸才亲信如何安排得了。干部就是这样任命的,因此想上升的,就必须将精力放到主要领导身上,想干好工作望提拔,那基本是无望的。所谓公示,那只是迷糊群众眼睛的手段和形式,没有多大作用。且往往这种公示,还让正直的人被公示下来,因为这些人得罪了一些不好得罪的人。而庸才没能力,他会得罪谁呢?
看来我们要想官员成为能人,还是要改变官员提拔的程序。我们现在的所谓公示与民意,这都只是一种形式。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尊重民意,而不只是将民意当作摆设。
在这里,我提民主集中制也好,还是征求群众意见也好,都难以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我觉得还是有必须再提我曾经提过的“官员举荐责任制”。被举荐的官员在德性上不好,在执政期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没有一点工作业绩,这些除了处理官员本人外,还要对举荐人课以同样的处罚。只有这样,上级官员才会在举荐时,慎重考虑,而不会任人唯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