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经典长途奔袭之战——红四方面军的飞夺瞻化铁索桥 四天跨越四个“涅阿”,长途奔袭夺取瞻化

火烧 2018-03-2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红四方面军在长征期间,为解决粮源问题,长途奔袭夺取瞻化铁索桥的战役过程,重点分析了战役背景、部署与实际执行情况,展现红军战略部署与实战细节。

四天跨越四个“涅阿”,长途奔袭夺取瞻化

  ——红四方面军的飞夺瞻化铁索桥

  在刘伯承等率红三十军先头部队沿鲜水河进取炉霍、甘孜的同时,红军总部也策划夺取瞻化。这个行动原本并不在《康道炉战役计划》之内,但在红军在康北生存的条件就是要尽量扩大粮源,所以顺利夺取道孚后后瞻化必然成为下一个目标。

  实际上,年前绥崇丹懋战役期间,张国焘就已经开始打“西进康北”的主意了!为了把这个主意付诸实施,他甚至不惜信口开河:“西康为我惟一后路,不可以西康落后说自误。即道孚亦比绥、靖人口多,出产多,康定、磨西面、道孚亦为我有,粮食解决,有宽广后方……”[]——简直就是天花乱坠。待到真到了道孚才知道,这牛皮是不能信口乱吹的,几万部队进了这片人烟稀少的所在,吃饭就是天大的问题,道孚本身承载不了这个问题。

  1936年3月27日,张国焘、徐向前致电陈昌浩,指示:“四军以炉霍作后方,向瞻化进。”[]1993年10月出版的《红军长征·图片》中的“康道炉战役太势图”,可能就是根据这个信息绘制的。[参见图2-2-1:康(定)道(孚)炉(霍)战役态势图(1935年2月中旬~4月上旬)]

  这张图的路线是错误的

  但这是一个有误导的信息,这张图的关于红四军十师奔袭瞻化的路线也是错误的。这也是笔者在作考据工作时悟得的一条经验之谈:在作文献判读时,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参照其他相关信息,对于相关作战部署,一定要尽可能地查阅部署的后续事件的信息:这个部署执行了没有?有没有改变?“部署”与“落实”之间,那是绝对不能随随便便画等号的。

  根据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将军日记记载,3月27日那天,红四军军部和红十一师驻扎在道孚附近的脚耳村(今足湾村),十二师则驻扎在道孚以南的瓦日沟一线,而十师当时刚过党岭雪山。当天晚上,朱德总司令从觉洛寺(陈日记中记作“脚落寺”)赴驻道孚的总部途中,曾“到军部小坐,并同军长政委去总部谈话”。次日,张国焘还亲自来到四军军部“谈四军工作”[]。

  这些谈话内容当然应该包括当日张、徐致陈昌浩电中关于红四军进取瞻化的设想。

  然而,从陈伯钧将军从3月27日至4月4日的日记记录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就在这些“谈话”后,方面军首长已对原设想中的“四军以炉霍作后方,向瞻化进”中的“以炉霍为作后方……”作出了改变:红四军十师并未去炉霍,而是与十一师一起,于3月31日由道孚附近启程,经道孚西北约10公里的麻孜乡转向西南,连续翻越了4座雪山,于4月4日进占瞻化(今新龙)。[参见图2-2-1:红四军主力奔袭瞻化(1935年4月1日~4月4日)]

  下面我们根据陈伯钧日记提供的信息,来一一复愿这四座雪山的位置和红四军主力的进军路线。因缺乏原始的文献和史志资料,我们只能以“最方便最快捷”的行军原则并参照陈伯钧日记中给出的地理信息来进行这种复原。

一、决益涅阿

  决益涅阿:意为“世间山垭”,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与甲斯孔乡之间,实测海拔高度4525米。1936年4月1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主力曾翻越这个垭口,进至亚洛阔地域,拟继续进取瞻化。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将这个雪山垭口称作“热里科山”。

  根据陈伯钧1936年3月31日和4月1日日记记录,可以相对清晣地复原出他们的行军轨迹以及他们翻越的雪山。

  三月卅一日上午晴,旋阴,夜雨。

  行军,由脚耳经道孚到麻子沟,约廿里。我十师、十一师。奉命向瞻化推进。十二师、独立师仍在将军桥、大寨、瓦日沟之线不动。军政委留道孚,指挥十二师及独立师。我同军长随十师十一师行动。上午到总部及张主席处,谈军事、政治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午,在骑兵司令部世友同志处闲谈并中餐。午后二时左右,到麻子沟的上半沟。十五时以后,召集连以上干部会议,由总政治部李副主任参加,到十九时前后才散会。晚,准备次日行动事宜。

  四月一日雪,下午阴。

  行军。由麻子沟经热里科山到热里科喇嘛寺,约六十里。五时许开始出发,至八时许始完毕。昨晚得总部消息,甘孜亦被我军占领,稍有缴获,蒋进西康宣抚使诺那喇嘛,率众四、五十人逃瞻化。热里科山不甚高,但很长,约卅里。实际不过十余里,只有从麻子沟上午的二里路较陡,其余的好走。下山只五里就是平路,一直到热里科喇嘛寺。是日,没有掉队落伍的,只失联络一人。热里科及牛厂喇嘛均逃跑一空,亦未发现反动武装,我们仍准备继续西进。[]

  决益涅阿——海拔4252米

  在此需要对相关地名作一注释。

  瞻化: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此处指的是县治所在地茹龙镇,其海拔高度为3050米。

  军长、军政委:指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王建安。

  麻子沟: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西南一条山沟,麻孜乡海拔为3016米。

  热里科和热里科山:“热里科”在现在不同版本的道孚县地图上有“亚洛阔”、“嘫洛科”之称,藏语语意不详。陈伯钧日记所言“热里科山”系道孚县麻孜沟西南的一座雪山,海拔高度为4525米,现名为“决益涅阿”(“涅阿”是藏语译音,意即垭口或山口),当年亚洛阔喇嘛寺已废弃(海拔为3725米),新寺建在附近一海拔4010米的雪山上。

二、伊则涅阿

  伊则涅阿:意为“山峰垭”,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甲斯孔乡,实测海拔高度4700米。1936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主力曾翻越这个垭口,进至甲斯孔河畔的沙拥地域,拟继续进取瞻化。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称这个雪山垭口称作“与党岭不相上下”。

  根据陈伯钧1936年4月2日日记记录,可以相对清晣地复原出他们的行军轨迹以及他们翻越的雪山。

  四月二日雪,阴。

  行军。由热里科翻山到甲子孔,约五十里。今日的山与党岭不相上下。午后二时许到甲子孔。下甲子孔时,反动武装打死我一战士,旋即逃窜。[]

  在此需要对相关地名作一注释。

  今日的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与甲斯孔乡沙拥村之间的伊则涅阿山口,垭口海拔4700米。该垭口属于工卡拉山脉,是工卡拉山的一个垭口。

  甲子孔:“甲斯孔”之译音,根据陈日记所言行军路线及地形研判,此处似指流经道孚县甲斯孔乡的甲斯孔河(藏语之意为“铁渣河”,是因该地有练铁遗迹而得名)。甲斯孔乡所在地卡美村并非陈日记所言的“甲子孔”,陈日记所言的“甲子孔”实际上指的地处甲斯孔河畔的是的沙拥(海拔高度为3430米,位于卡美村西北十余公里处)。“沙拥”,藏语意为“有土”,系因该地耕地面积大而得名,村中建有沙拥喇嘛寺,信教群众常聚集于此,皈佛朝拜,十分热闹。

  伊则涅阿——海拔4700米

三、伊涅阿

  伊涅阿:意为“向阳的山垭”,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甲斯孔乡与新龙县拉日玛乡之间,是道孚县与新龙县的界山,实测海拔高度4616米。1936年4月3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主力曾翻越这个垭口,进至亚柯沟口的拉日玛,拟继续进取瞻化。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称这个雪山垭口称作“较平坦”。

  根据陈伯钧1936年4月3日日记记录,可以相对清晣地复原出他们的行军轨迹以及他们翻越的雪山。

  四月三日 雪,阴。

  行军。由甲子孔翻山到腊科,约四十里。昨日各团粮食已缺,只能暂从军直属队抽粮补充一部分份。今日的山较小,较平坦。到腊科后,收集到粮食三千余斤,牛、羊、酥油一部分。甲子孔比热里科大。腊科又比甲子科大。甲子孔有土司衙门一,出粮食,产金,腊科、热里科均系草地,只出牛羊,不出粮食。[]

  在此需要对相关地名作一注释。

  “从甲子扎翻山到腊科”,即伊涅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拉日马乡交界处,是两县的界山,垭口海拔为4616米。“伊涅阿”的藏语之意为“向阳的山垭”。

  腊科:“亚柯”之译音,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拉日马乡境内的一条山沟,藏语意为“沟的上端”,陈日记所言“腊科”似指亚柯沟南的拉日马(藏语“安居乐业”之意),其海拔高度为3705米。

  伊涅阿——海拔4616米

四、俄里涅阿

  俄里涅阿:意为“山顶垭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甲拉西乡,实测海拔高度4570米。1936年4月4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主力曾翻越这个垭口,进至甲拉西,并于当晚22时夺取瞻化。可能是这几天连续翻越雪山的缘故,据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记载,“山虽不高,但空气稀薄,加之走了五、六十里平路也气蹶力微了,所以是日落伍掉队的很多”。

  根据陈伯钧1936年4月4日、4月5日记记录,可以相对清晣地复原出他们的行军轨迹以及他们翻越的雪山。

  四月四日 晴,微风。

  行军,由腊科进沟五十里,翻山到喇嘛寺,约九十里。今日行军所过地区,与草地情形略同,只多一点树木。途中获牛羊各百余头。因进沟后要走五、六十里平路才上山,山虽不同,但空气稀薄,加之走了五、六十里平路也气蹶力微了,所以是日落伍掉队的很多。最后决定,派兵在山脚担任收容,迟一天再赶到瞻化。到喇嘛寺时,已十七时以后了。当即命令卅六团继续前进,坚决夜袭瞻化城。我们及廿八团宿营营喇嘛寺附近。是晚,廿二时卅六团已攻占瞻化。获迫击炮二、步枪五、驳壳一、子弹四百余排。

  四月五日 阴,微雨

  行军。由喇嘛寺经甲纳溪、磨子沟到瞻化,约卅里。晨起,即派人带一部分马匹去山脚接落伍人员。又令卅六团立即分头追击诺那,并派兵抢占瞻化。我们于六时左右开始向瞻化前进,至八时放许抵瞻化。瞻化只四、五十户人家,可住两、三团人,但沿河上下尚多粮房。午间河西头人派人来接洽,说他们已将诺那围住,并将诺那送我投诚。午后追诺那无线电之连已回,可惜只获一台发电机,余均被敌毁坏或带走。晚,起草行动命令及训令[]

  在此需要对相关地名作一注释。

  “由腊科进沟五十里,翻山到喇嘛寺”,即俄里涅阿——当地人称“梁阿卡”,译意不详,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甲拉乡东南,又名“扎巴加”(藏语之意为“带回声的山”)。

  甲纳溪:今译“甲拉西”,位于今新龙县城东南3公里处(雅砻江东岸)。

  磨子沟:今名磨房沟,今新龙县城东,因有磨房而得名。

  俄里涅阿——海拔4590米

  诺那:即诺那活佛(诺那呼克图)(1864~1936),西藏恩达人,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本名赤乃降措,法号诺那,自幼被诺那寺选为呼图克图(活佛)。清末被朝廷封为西康大总管。1918年与达赖十三世发生冲突被捕,1924年逃脱到内地,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国佛学会名誉理事长,先后在上海、武汉、长江、广州等地方持护国息为法会。1935年以国民政府“西康宣慰使”身份回西康,企图阻止红军长征。刘伯承率红三十军先头部队进抵甘孜时,诺那组织抗拒不果,被迫逃率“宣慰使公署”人员一百余人逃向瞻化,准备取道瞻化到康南。诺那过去曾支持过上瞻土司甲日家,引起瞻化河西头人巴登多吉的不满。巴登多吉决定利用诺那此时的困境,对他进行报复。当诺那一行进入巴登多吉的领地——尤拉西后,即遭巴登多吉的武装包围。诺那势孤,只好缴械投降。红军顺利进占瞻化县城后。巴登多吉为了表示不与红军为敌,将俘获的诺那等人及一部电台交给红四军。后来红四军又把诺那等人送到甘孜。诺那在甘孜经朱德总司令、陈昌浩政委和王维舟等多次谈话,经教育转为同情红军。1936年5月在甘孜圆寂,王维舟为其料理了后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