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实将发展经济的基点放到扩大内需上
一、目前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着重大的隐患和危害
目前,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过高。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万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7.79万亿元,外贸依存度高达33.6%。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存在和造成了重大的隐患与危害:
一是我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世界经济一“感冒”,我国经济就要“头疼脑热、流涕咳嗽”。
二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外贸出口的难度日益加大,不仅盈利减少,而且与有关国家的贸易磨擦日益增多,一旦与主要贸易伙伴开打贸易战,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战就是明证。
三是使我国的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长期忽视对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不仅造成内需增长过慢,而且给国内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四是导致我国的许多企业急功近利,不重视对高新尖端技术的研发攻关,从国外能买到的就不愿意投资研发,使许多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一有风吹草动,就成为外国人要挟我们的武器。最近发生的“中兴事件”就是典型一例。
二、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切实将发展经济的基点放到扩大内需上
要解决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就必须在扩大内需上下大功夫。所谓“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我国这个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经济杠杆,启动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实,对于“扩大内需”的问题,中央已经讲了许多年了,各级政府也喊了许多年,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即“出口主导型经济”),我国很多企业都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出口需要而建立的,并在劳动密集型和低端制造业方面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而当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和出口萎缩时,却不能转产国内需要的产品,或者是国内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产品。由于种种原因,调整产业结构又困难重重。所以,众多的企业一直未能转入满足内需的轨道。
从主观方面来看,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各级政府对“扩大内需”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只要是政府想办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想当年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顿时掀起“招商引资”的热潮。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什么“不换脑子换位子”,等等,这些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并成为“世界工厂”。
但如今,为什么各级政府在“扩大内需”的问题上却没有当年搞外向型经济时“招商引资”的那股劲呢?
是“扩大内需”这个问题不重要吗?非也。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内需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经济发展只有坚持以满足内需为主,才能使我国经济真正实现持久稳定、健康、可靠的发展,才能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乃至国家领土主权的安全。
那么,是我国缺少“内需”吗?也不是。目前,在我国国内,内需实际上是非常之巨大的。仅以养老市场为例:截止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5%。据有关专业机构分析测算,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已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达到8.6万亿元,2040年达到17.6万亿元;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2014年的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可是,目前我国国内巨大的消费潜力,却受到了两大问题的制约:
一是民众想买的买不到。例如,由于缺少优质医疗资源,许多城市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由于缺少养老院,许多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无人照顾;由于缺少国产安全食品,许多人花高价购买进口食品,等等。
二是民众想买的买不起。例如,一些大城市的房价畸高,连当省长的靠工薪收入都买不起,更何况普通民众;许多农民和农民工,连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医疗教育等都非常拮据,更何况中高档消费品,等等。
由此可见,要解决上述两大问题,除了根据民众需求积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养老院、安全食品等消费品的生产之外,还必须在提高广大民众的消费购买力上下大功夫。包括增加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别,增加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等。
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真正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克服“重钱轻人”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发展经济的基点放到扩大内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