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给胡主编提几个问题
给胡主编提几个问题
迎 春
从《红歌会网》上看到胡锡进主编对“文革”的评价,提几个问题求教:
一, 胡主编说:“文革十年‘那期间的确也有成就’。”
十年文革仅仅是“有成就”,还是取得伟大成就?
1,经济方面的成就
首先说生产:
农业:
1965年粮食产量为3890.5亿斤,1976年为5726.1亿斤,增长了47.2%。在总人口由7.25亿,增加到9.3亿的条件下,人均粮食产量由544斤,增长到615斤,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了71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农业总产值1965年为590亿元,1976年为1317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增长幅度很大。
工业:
钢产量:1965年为1223万吨,1976年为2046万吨,增长67%;原煤由2.32亿吨,增长到4.83亿吨,翻了一番多;原油由1965年的1131万吨,增长到1976年的8716万吨;工业总产值1965年为1393.9亿元,1976年为3262.2亿元,增加了134%。
其次说基本建设:
文革十年不仅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而且基本建设发展更快,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农田灌溉面积由1965年的3305.5万公顷,增加到1978年的4496.5万公顷,增加了1100多万公顷,增长了1/3还多,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我国农民几千年积累的灌溉面积,在建国以后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扩大了1/3,文革十年就扩大1100多万公顷,为以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至今天我们还在吃这个“老本”!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也是从文革时期大踏步发展的。
工业的基本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等“大三线”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钢铁工业等等。
以上引用的数据,都来自否定文化大革命以后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1983。
特别要说的是,在文革时期、包括整个毛泽东时期,尽管生产高速发展,但是,主要工农业产品都不存在销路问题,粮食、布匹、自行车、手表等消费品供不应求,要凭票供应,被嘲讽为“短缺经济”,和当前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一些产品生产过剩,形成鲜明对比。
2, 政治方面的成就
文革十年,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群众开展两条路线斗争的十年。虽然存在着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但是政治清明,没有贪官污吏:陈永贵作为国家的副总理,依然在人民公社拿工分,享受一点补贴;吴桂贤副总理喝不起人民大会堂的茶等等。世界上有这样廉洁的官员吗?当时更不可能有什么“黑社会”;工农中的先进革命分子,被吸收参加革命委员会,有的还担任国家领导人,而原有的一些高级干部却进入五七干校劳动、学习;部队的将军下连当兵,开创了世界历史从未有过的先例,为消灭国家机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指明了方向!
3,文化方面的成就
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为人类艺术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农兵更加自觉地占领舞台,否定了老爷丫鬟占领舞台中心的历史;教育革命进入新阶段,更加自觉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医疗卫生进一步向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等等。
4,军事方面的成就
1967年我国氢弹爆炸成功,各种尖端武器包括核潜艇等的研究、试验等等。
5, 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发射人造卫星成功,自主掌握包括火箭、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等尖端技术。
6, 外交方面的成就
在中美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下,美国总统尼克松跑到北京来见毛主席;第三世界国家把我国“抬进联合国”;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总之,文革十年取得的这些成就,以后没有出现过,所以说是伟大的成就。
二, 胡主编说:“与认定发动那场运动本身是错误的,是两回事。”
文革十年取得了伟大成就,而与文革运动没有关系,“是两回事”,逻辑上说得通吗?上世纪我国曾经发起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论证实践是第一性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今天轮到评价文化大革命,胡主编又不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了?“错误的”文革运动“,却取得了伟大成就,说得通吗?“是两回事”吗?
三, 胡主编说:“从没在体制内听说过‘文革’有可能被重新评价的信息”
请问胡主编,你评价文化大革命运动,是靠“听”体制内说什么?还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评价文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事实,是实事求是!
附录:
胡锡进:从没在体制内听说过“文革”有可能被重新评价的信息
2021-05-19 10:53:28 来源: 胡锡进 作者:胡锡进
老胡从没有在体制内听说过“文化大革命”有可能被重新评价的任何信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辅导教材《中国共产党简史》对“文革”做了否定的定性,老胡近来几次参加党史学习活动,几位官方权威的主讲人提到“文革”,也都持批评态度,这些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的基本评价是一致的。
否定“文革”运动不意味着否定那10年里中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为推动国家发展所做的各种努力,那期间的确也有成就,不容抹杀,但这与认定发动那场运动本身是错误的,是两回事。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有一些为“文革”运动正名的声音,个人有自己的看法,那是权利。但要防止这种声音多了,形成某种声势,那会对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没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产生误导。有影响力的人应当避免发出有可能导致与官方态度不同解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