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文章围绕中国经济新方位展开,探讨如何看、想、干经济转型,指出GDP增速下降是主动调整结果,而非危机,强调经济质量提升与就业关系,批判过度依赖刺激政策的思维惯性。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文章《中国经济新方位》,其中首提“新方位”让媒体评论吹得像什么似的。人民网给这篇文章加的标题,更是提出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我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却觉得文章根本就没有把“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说清楚,恰恰相反,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唠叨让人看了,更觉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
中国经济该“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我在多年前就说得很清楚。本来,在“新常态”下GDP 增速降低,根本就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这是中国经济主动调整,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优化必然经过的过程。但GDP还没降几个点,国务院立刻就忙做一团,于是,放开基本建设投资,采取刺激拉动政策的呼声又开始不绝于耳。
把经济增长与就业进行捆绑,以就业率威胁政策面,迫使高层多年来始终不敢降低经济增速,从而形成今天如此巨大的经济泡沫,这种思维惯性是很难改变的。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很幼稚的。因为减少GDP只是减少经济数量而不是降低经济质量,为了提高经济质量,很可能还会在原有劳动力的基础上加大劳动力的投入,从而增加社会就业率。
这就好比某个厂原来每年生产10个杯子需要投入10个劳动力,也就是说生产一个杯子需要一个劳动力的投入。现在,产品要升级换代,提高质量,生产一个杯子需要投入两个劳动力,虽然今年计划只生产8个杯子,但所需的劳动力却是16个,比去年还要增加6个,这怎么会导致就业率下降呢?这是从生产型企业看,如果从资源型企业看,降低GDP,也是对保持就业有好处的。比如一个储量10吨的煤矿,按原来的GDP增速,三年就采完了。而按现在的GDP,四年才采完,那么,矿工们不是多出了一年的就业机会吗?
我在《如何养猪》一文中曾仔细探讨过产品质量与劳动就业的辩证关系。笔者曾做过认真调查,城乡结合部的小型养猪厂,其饲料基本以泔水为主。将城市饭店、居民的剩饭剩菜运回来,倒进一口大锅中熬烂,冷却沉淀后将浮在上层的油水舀起卖给地沟油加工厂,下面的东西则用来喂猪。而正规的大型养猪场则用合成饲料喂养。现在,养猪场一般每年养四批猪,每批三个月。一头猪仔三个月内可长到250斤左右。即使天天喂大米饭,一头猪的生长速度也不可能有这么快。那么,这些养猪场是怎么把猪养肥的呢?几乎没有一家养猪场回避这个问题,他们说,饲料里面含有生长激素。如果不用激素饲料,一头猪从喂养到出栏至少要半年以上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用传统方法喂出等量的肥猪,要多用一倍的饲料,一倍的时间,换算成人工,就要多付出一倍的劳动力。如果恢复传统养殖法,猪肉安全了,质量好了,就光这一项,就会拉动多少就业?
无可回避,在所有的养殖、种植上,这些年都有依靠激素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包括粮食种植。我们可以看到无根豆芽(正常生长期为8天,但用药催长只需三天)全国泛滥无人管,可以买到顶花的黄瓜、丝瓜放在家里还继续长大,如果把住这些产品的上市质量关,那么,生产等量的产品,就必须投入成倍的劳力和财力,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
只是,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为外国人打工”的廉价劳动力就相应难找了。就目前这种状态下,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民工荒了,如果大批的民工再回家种养健康食品,那么,“工业化、城市化”的将因为缺乏劳动力而大受影响。这样,买办们不高兴,卖地财政不高兴,所以,各路雇佣专家们马上就感觉出“忧虑”,要拿“就业”吓唬人了。
我在分析中国经济现状时多次强调:1、基本建设早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海洛因。谁都知道,产业经济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增值。而我国这些年来拉动经济的主体并不是产业经济,而是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全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是脚手架,到处是挖土机,在这个领域,集中了社会大批的劳动力,一旦何时基本建设开始放缓[周期理论决定这一天肯定会到来],劳动就业矛盾立即就会非常尖锐地表现出来。不搞基本建设,GDP就得不到保证,劳动力就无处去,明知是海洛因,还是得硬着头皮往下吸。
2、自然资源遭毁灭性开发。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刚刚起步时,中国以大量的煤炭、木材向日本换取外汇,再购入人家开始淘汰的电子产品。这种卖血换胭脂的做法至今仍在实行。比如中国稀土就仍在低价出口。这些年的所谓开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遭到疯狂掠夺,民间把这叫作“吃子孙饭”,叫“卖地经济”。结果,矿藏没了,耕地没了,水土污染了。
3、产业化更像梁山化。农业适合产业化,工业适合产业化,因为增加产品就是增加国力。可不知什么时候起,教育也产业化了,文化也产业化了,医疗也产业化了,住房也产业化了,这些领域的产业增值相对于社会总产品来说,没有任何的增加,相反,它是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成本为前提,除了造成社会经济总量虚涨外,对实体经济没有一点好处。现在,地方政府在开发商的胁迫下[实际是在共同利益的绑架下],仍在拼命炒高房价,在跌往深渊的路上越滑越远。
4、图小利失大局。与改革初期国有企业相关人员为了几十元几百元回扣就数万元数十万元购买假货一样,许多经济个体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地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胡乱排污者有之,假冒伪劣者有之,虚假融资套资者有之,拦路抢劫者有之。目前的“所得”根本不够今后为此而埋单。比如现在开个污染厂,能挣到的钱可能是一千万,但要想把它污染的河流土地再治理过来,十个亿都不够。
5、畸形的消费引导。消费理念这些年被操纵得极度膨胀。一套住房打尽一家三代的全部积蓄。一个婚礼也能刮去新人们几万几十万。这样疯狂的消费完全是由某些群体别有用心地引诱出来的。它使许多人养成了寅吃卯粮的生活信条。
中国经济如果继续按照上述状态“增长”,那对中华民族来说,不是福音,而是灾难!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两难境地,恰恰是前些年的所谓“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表示,如果我们让经济崩溃,其结果可能会更好;当然,在一两年内,过程肯定是痛苦的,不过这将形成更合理的经济基础。我个人认为,罗杰斯的话很难听,不好听,但是真话,并且是最有价值的真话。对这样的真话,我很希望中国的“经济中心”“GDP增长”派们能听得到,听进去。
忘掉什么糊弄鬼的GDP,停止泡沫经济,把经济工作的重点从量的追求上转向质的追求上来,把劳动力从给外国人打工的生产线上调下来,养健康猪,种绿色粮,生产合格牛奶,解决环境污染,提高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来。说得在具体点,结束卖地财政,打掉高房价,改革现行政府,大面积裁减财政供养,以此降低税收,给实体经济松绑。如果说“新方位”的话,这就是最清晰也最唯一的必由之路!
很赞哦! (1025)
- 上一篇
翻译员工资怎么样(日薪三千元),翻译专业的要求是什么?
《亲爱的翻译官》这部电视剧带火了一个专业,那就是翻译专业,不过现实中翻译专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且翻译官的工资也不稳定。《亲爱的翻译官》这部电视剧带火了一个专业,那就是翻译专业,不过现实中翻译专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且翻译官的工资也不稳定。
- 下一篇
为什么不宜盲目生产和使用一次性木筷和木杆铅笔!
我国有两个令人辛酸的“世界第一”:一次性木筷和木杆铅笔的产量及出口量。 说它“辛酸”,是因为这些“第一”是以消耗大量木材和破坏森林为惨重代价的。 据说,一次性木筷的发明专利属于日本,日本国内一次性木筷的消耗量也名列世界第一,但日本自己却从来不生产这种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