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主要病症究竟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主要病症究竟是什么?
在网上读到清华大学教授最近写的文章:中国经济五大症结。文章指出:中国过去快速发展了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在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但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环节,也滋生了大量的寄生物。它们吞噬着社会创造的财富,加重着经济系统的负担。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候,问题的严重性还显现不出来,因为财富的增量在大量增加。而到经济增长开始减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了。这种寄生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至少有如下五个环节:
第一,沉重的税费负担。第二,腐败、寻租加重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三,国企的垄断性获利。第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第五,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打破了收入与财富之间的均衡,同时也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负担。
中国经济有病吗?有病!不仅有病,而且这个病由来已久,其症状比清华教授所说的要严重得多。关于中国经济,我多年前就曾打过一个比方:有个灰姑娘,长得不好看,但她很想变得漂亮。她见别人描眉涂粉搽胭脂,自己也想,可她没有钱。后来她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卖自己的血,去换胭脂来美容。灰姑娘的脸是比过去漂亮了,但身体却一天天弱下去。身体不好了,花容失色,她就卖出更多的血,买更多的胭脂往脸上搽。如此恶性循环。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位“灰姑娘”。理由如下:
1、基本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海洛因。谁都知道,产业经济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增值。而我国这些年来拉动经济的主体并不是产业经济,而是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有专家批驳这种“投资”,实际只是消费,因为不论是高铁投资,还是高速公路投资,都是根本收不回投资取得利润的“消费”,而且是一种恶性的借债消费,借未来消费)。全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是脚手架,到处是挖土机,在这个领域,集中了社会大批的劳动力,一旦何时基本建设开始放缓[周期理论决定这一天肯定会到来],劳动就业矛盾立即就会非常尖锐地表现出来。不搞基本建设,GDP就得不到保证,劳动力就无处去,明知是海洛因,还是得硬着头皮往下吸,目前这种现状根本没有变化。
2、自然资源遭毁灭性开发。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刚刚起步时,中国以大量的煤炭、木材向日本换取外汇,再购入人家开始淘汰的电子产品。这种卖血换胭脂的做法至今仍在实行。比如中国稀土就仍在低价出口。这些年的所谓开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遭到疯狂掠夺,民间把这叫作“吃子孙饭”,叫“卖地经济”。
3、产业化更像梁山化。农业适合产业化,工业适合产业化,因为增加产品就是增加国力。可不知什么时候起,教育也产业化了,文化也产业化了,医疗也产业化了,住房也产业化了,这些领域的产业增值相对于社会总产品来说,没有任何的增加,相反,它是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成本为前提,除了造成社会经济总量虚涨外,对实体经济没有一点好处。现在,地方政府在开发商的胁迫下[实际是在共同利益的绑架下],仍在拼命炒高房价,在跌往深渊的路上越滑越远。
4、图小利失大局。与改革初期国有企业相关人员为了几十元几百元回扣就数万元数十万元购买假货一样,许多经济个体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地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胡乱排污者有之,假冒伪劣者有之,虚假融资套资者有之,拦路抢劫者有之。目前的“所得”根本不够今后为此而埋单。比如现在开个污染厂,能挣到的钱可能是一千万,但要想把它污染的河流土地再治理过来,十个亿都不够。
5、畸形的消费引导。消费理念这些年被操纵得极度膨胀。一套住房打尽一家三代的全部积蓄。一个婚礼也能刮去新人们几万几十万。这样疯狂的消费完全是由某些群体别有用心地引诱出来的。它使许多人养成了寅吃卯粮的生活信条。
我相信清华教授所说的寄生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寄生性很显然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病症,经济路线错误才是经济患病的主因。新中国前三十年,美国对中国经济采取的是全面封锁的政策,试图“饿死”中国。可勤劳的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下,工农业生产不仅没被饿死,反而还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成就。经过八十年代前半期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更是越来越活跃,这时,美国当局开始审视他们的对华政策,发现“封锁”对中国这样自立能力极强的国家根本没有作用,于是,智囊们开始提出“捧死中国”的策略,热烈欢迎中国“改革开放”,积极与中国“做生意”,用此契机,加紧对中国各阶层进行渗透,重金培植线人,输出“民主”,搞“中美国”,到了中国成功加入WTO,整船整船向美国运送物资,而只换回一文不值的美元花纸头外汇储备的时候,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正式形成,从此,中国全面成为美国的一只“奶瓶”,想什么时候吸几口就什么时候吸几口。只要吸过之后抹一下嘴,说中国真香,就一切OK了。中国的泡沫经济路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国内线人和美国“朋友”的共同“吹捧”下,才不断陷入泥潭的。
要拯救中国经济,该从哪里着手,好像没必要再啰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