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秋佳节话“饥饿”

火烧 2016-09-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中秋佳节期间,因饭店菜品质量差引发身体不适,引发对饥饿与食品安全的思考。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当前食品问题,并探讨过去饥饿年代的真实情况,呼吁关注食品安全与珍惜粮食。

 中秋佳节话“饥饿”

 
 
      中秋之夜,执拗的丈母娘坚持要在饭店摆家宴,我和夫人准备在家做在家吃的建议被否决。到了订餐饭店,按照点菜器上的样菜,我们点了一份海鲜拼盘(蛏子、扇贝、基围虾),上来后,居然是用红辣椒和豆豉和着蒸出来的;要了一盘清蒸鲜黄鱼,居然被放上了厚厚的剁椒,一盘烧蹄髈,居然是切碎的蹄髈油炸后拌上了孜然!所有的菜,与样品都差距很大,口感怪异,但由于是80岁的老人做东,大家一边皱眉头,一边说着菜不错,喝酒喝酒。我们都很清楚,多喝点白酒,可以消消毒,因为这些菜,之所以用辣当家,不让你品尝原汁原味,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太不新鲜了。果然,饭后回家,我和夫人轮换着跑厕所。
 
      我不是祥林嫂,不是来这里泼妇骂街的。我坐在抽水马桶上,在肚子叽里咕噜而又拉不出浑身冒冷汗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词语,叫“饥饿”。因为我在评论当今食品质量低下时,有网友跟帖批评我说,有得吃总比挨饿好,撑死比饿死强。我想我今晚就是本着吃饱就好的态度去饭店的,结果呢?结果是吃了多少全得拉出来,还可能搭上身体脱水,挨痛吃药,明天指不定还有去医院花钱吊水的可能。假如今晚不让我去饭店吃这顿饭,即使挨饿一餐,也比现在这幅德行要强啊。
 
      话题又要转到“那年月”上。论坛里也好,主流媒体也好,都把“那年月”的所有“罪恶”归结为挨饿上,论坛里甚至有人成天宣传说“生产队长也没衣服穿,而穿着尿素袋”。我出生在60年代,自己没挨过饿,也没看见村里其他人挨饿,但老辈人在劝导孩子们珍惜粮食时,都说别忘了“挨饿的滋味”,想必老辈人中是有人挨过饿的。但究竟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我搞不清,不能瞎说。不过,我是爱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于是,我假定解放后也是有人挨过饿的,那么,这个挨饿的面积是多大,数量是多少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侧面算算账。
 
       比如,解放初,我国人口大约在6亿左右,到70年代末,是多少呢?十个亿!30年不到,人口增加了4个亿。假如这个数字不是浮夸的话,那么,大面积的人口挨饿就是浮夸。你想啊,假如全国大部分人都饿得面黄肌瘦,还能生出那么多人吗?还能养活那么多人吗?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广大农民逃荒要饭”问题。这里也有一个面积和数量的问题。假如大部分人口都已经讨饭,而大部分人口又都在挨饿,那么,那些讨饭的人是在哪里把肚子讨饱的?我70年代开始记事了,我知道每年春节边上,确实有人来我们村里讨饭,母亲总是准备着一碗热饭外加几粒团子,她说不给讨饭的人吃的是造孽,她像个菩萨。母亲曾问过讨饭的人来自哪里,每年的回答几乎一样,来自无为或来自凤阳。后来我逐步搞明白,这两个地方的人出门讨饭,并不全是因为饥饿,而是因为文化。在无为文化中,一个人如果连饭都不会讨,在当地是会被笑话的。当然,这种古老文化现在已经绝迹了。凤阳的情况也大同小异,那里是花鼓之乡,打着花鼓讨饭,很有点吉普赛人的味道。我并不排除那年月的讨饭,有些确实是因为饥饿,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不讨饭的一定比讨饭的多,不挨饿的一定比挨饿的多。这样,我们几乎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就能得出“挨饿”并不是“那时代”的主流。
 
        但在今天某些宣传中,提起“那时代”,似乎“挨饿”就是主导,“挨饿”就是特征,“挨饿”就是一切,这其中,有些“黑化”手法是很缺基本常识的。
 
        当然,“那时代”确实是饿过一大批人的。比如,因为权力换不到金钱,更换不到美女,确实饿得那些当权派眼冒金花。因为谁也不敢搞坑蒙拐骗,一大批投机分子的发财欲望确实是饥饿着的,甚至于饿得嘴里冒清水啊!如今,大家的肚子都不饿了,可是,饿了正义、饿了道德、饿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诚信,并且这样的饥饿面积和数量一直在急剧扩大,其结果是什么,我认为远比“那时代”的挨饿要可怕得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