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赤壁矶])
看了[赤壁矶]网友的第二个帖子《和朋友们谈谈事实(2)――关于“十七年”后及工农兵大学生》,笑了笑。想起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于是有了这个题目。
首先想告诉他的是大于不是“工农兵大学生”,大于家里也没有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所以,对“工农兵大学生”的评价于大于个人来说无关痛痒,既没有什么忌讳,也触不到痛脚。
再就是大于不仅不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且教过“工农兵大学生”。大于教的是工科(机械),曾经参加过全国相关教材的审编。那几届学生基本上都是有了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基层干部。他们入学时理论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是确实的,但是他们勤学肯问,不怕吃苦。当时一般是数学知识问题较多,所以学校特别为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补习,一个学期就解决了专业学习需要的数学知识。
他们大多数学习都很认真,给他们上课,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记得有一次给他们一个练习题,因为比较简单,自己就没有做了,结果因为原来的数据有错误,结果害得他们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最后发现是题目有问题。从此大于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再就是他们有实践经验,具体问题多。他们提出的不少问题,我们有些从校门到校门的老师很多都应付不了,不得不与他们一起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在那几届是做得最好的,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容置疑的,其中有许多东西确实是值得现在借鉴的。
从后来的实际作用来看,那几届学生回到生产单位后大多数都成为技术骨干,很快就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担起了企业的大樑。[赤壁矶]说到“工农兵大学生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群体”,这种“尴尬”是政策的结果,与他们本身有什么关系呢?也许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才是真正需要反思的哩。
关于“工农兵大学生”,[赤壁矶]的一些“事实”都是从纸上得到的,大于的事实可是“躬行”得来的。“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的“事实”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躬行得来的事实的。
另:
[赤壁矶]犯了时空错乱的错误
在《[赤壁矶]为什么要虚构故事?》中,大于指斥了[赤壁矶]“中小学教育还是要收学费的,干部子女少一点,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民子女学费要高一些”的说法是完全没有依据的虚构。刚才发现他对这个帖的回帖《和朋友们谈谈事实(1)--关于毛时代的中小学学费问题》。[赤壁矶]说要“谈谈事实”,可是他在帖子中谈的根本没有事实也根本不是事实。
与大于来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小学学费问题,[赤壁矶]实在是班门弄斧。因为大于不但是在毛泽东时代读的书,而且在毛泽东时代教过多年书,并且教过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学费问题清楚得很。
例如他说的“企业办学校”,大于就在一个“企业学校”做过班主任。这个“企业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条龙。因为教学质量在当地有些名气,所以当地部队、农村子弟都有就近来读书的,甚至还有城里的孩子投亲靠友来就读的。90年代以前,所有的学生都是统一学费的。相对来说,“企业学校”比农村学校的学费稍微高一点,与城市学校差不多。哪里有什么“这些学校除了接受子弟以外,也可以有条件地接纳其他成分的子女就读,但是待遇会有所区别”的现象。
但是,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了差别。因为地方学校开始对“企业学校”入读地方学校收插班费,“企业学校”也开始了经费包干等措施,于是为了“创收”,开始对非企业子弟收插班费,而且规定非企业子弟不能享受助学金。
[赤壁矶]对后来的非毛泽东时代的情况可能听说一点,于是拿来说毛泽东时代的事,所以大于说他犯了时空错乱的错误。不仅[赤壁矶],现在不少的右右,都有这个毛病。本来讨论的是毛泽东时代的事情,结果他举出的例子都却是其他年代的。所以大于估计[赤壁矶]年纪不大,对毛泽东时代的事没有亲身经历过。
[赤壁矶][大于网友是最擅长找“理由”的。实际上,大于最擅长的是“摆事实”,而且摆的基本上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事实。一些辩论对手畏惧大于,畏惧的就是这种亲身经历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