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往来是合作双赢?还是零和博弈?
中美经贸往来是合作双赢?还是零和博弈?
乱云飞渡
“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发生了,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中方作出了“艰苦努力”,也没有改变这种“贸易战”的局面。白皮书称:“中美经贸合作是一种双赢关系,绝非零和博弈。”“中美经贸往来”到底是“合作双赢关系”还是“零和博弈关系”呢?本文意在说明这个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此先解释一下“合作双赢”与“零和博弈”的基本概念。“合作双赢”即“合作共赢”,是指交易双方或共事双方或多方在完成一项交易活动或共担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能够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合作”是指双方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共赢”是指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合作双赢”实现的前提基础,就是“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换言之就是“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或者说一个“利益共同体”内“双方或多方的合作”,相对于“另一个利益共同体”的竞争而言,能够获得共同利益,如“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合作”。如果“合作的双方或多方”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或者说一个“利益共同体”内“双方或多方的合作”,相对于“另一个利益共同体”的竞争而言,不能够获得共同利益,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合作双赢”。“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零和博弈”的结果,正是“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这种源于博弈论的“零和博弈”被广泛用于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竞争与对抗。换言之就是“零和博弈”的竞争与对抗,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竞争与对抗只存在“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结果。所以判断与认定中美经贸往来是“合作双赢”的关系,还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关键在于判断与认定中美两国是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中美两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经贸往来就是“合作双赢”的关系,如果中美两国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经贸往来就必然是“零和博弈”的关系。
当今国际世界,如果用马列毛主义的政治观点来认识与理解,世界头号帝国主义与一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双赢”,岂不是奇谈怪论。即使不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基本矛盾,世界各国的利益也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国际社会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同利益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只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这表现为无人能够否定的国际贸易“市场经济”竞争关系,而任何竞争关系的活动,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就像美国与欧盟、日本的合作,因为“国家利益不同”,仍然存在“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
“社会主流”,把中美经贸往来看成是“合作双赢”的关系,但是“中美经贸摩擦事实”的发生,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合作双赢”的关系,如果是“合作双赢”的关系,那么就不应该发生“中美经贸摩擦”的事情。所以中美经贸往来只能理解为“零和博弈”的关系,而“零和博弈”则是“竞争一方所输正是另一方所赢”,或“竞争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的关系,即“经贸往来经济利益得失的问题”。
“中美经贸往来”美国政客以“零和博弈”的观点,认为美国“吃亏了”,中国“占了便宜”,而中国的“社会主流”,确认为中美经贸往来是“合作双赢”的关系,总之必有一方错误的把“零和博弈”的关系,当成了“合作双赢”的关系,或者把“合作双赢”的关系,当成了“零和博弈”的关系。如果我们用中美两国是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来认识与判断,那么中美两国经贸往来“零和博弈”的关系就很清楚了。这里必须揭露美国政客颠倒是非,认为美国“吃亏了”中国“占了便宜”的谎言,白皮书,“实事求是”讲了很多美国“占了便宜”的事实,如“经贸合作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降低了美国通胀水平”,“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大量商机和利润”等。中国为此“吃亏了”付出多少代价暂且不论,中美经贸往来“合作双赢”,“中国受益”体现在哪里呢?按照“社会主流”观点,就是国家的“GDP”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首位”,以此来证明中国在“中美两国经贸往来”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发展中“受益匪浅”,即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对外开放的战略是对的。而问题正好隐藏在这里,国家的“GDP”增长,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是成功的”。因为中国人多国大,科技进步自然会促使国家“GDP”生产能力与规模的增长,它只能说明一个国家具有的生产能力与规模,要说明“经济发展是成功的”,必须用“投入成本与生产利润”的观点来证明。就像投资者首要考虑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也只有“投入成本产生回报的效益”,才能证明“投资发展经济”是成功的;同理“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对外开放”的战略是对的,因为“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只能说明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数量与规模,并不能说明“经贸往来经济利益得失”的问题,要分清“经贸往来经济利益得失”的问题,必须搞清楚“国家出口贸易”的货物品种成本价格利润是什么?是否影响国计民生的内需,“国家进口贸易”的货物品种价格是否物有所值,是不是国内短缺的物资与需要引进的先进技术或关键设备,是不是对国内民族产业造成“挤压”,搞清楚“经贸往来经济利益得失的问题”,才能对“对外开放”的战略进行正确的评判。
这也表现在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与“逆差”方面,人们以为“顺差”占了便宜,“逆差”就吃亏了。实际现实社会并不能这样简单理解,“顺差”也可能吃亏了,“逆差”也可能占了便宜。如果“顺差”是不计成本或微薄盈利而形成的,那么这种“顺差”不是“赔本生产”,就是“得不偿失”加重了人们的劳动负担与环境压力,这种“顺差”就是吃亏了,而用较少的外币能买到这种“顺差”的货物商品,不用生产劳动,也没有环境压力,这种“逆差”当然是占了便宜。区别“顺差”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亏了,关键在于是否“获得丰厚的利润”,区别“逆差”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亏了,关键在于是否“获得超值的货物商品”。以为“顺差”占了便宜,“逆差”就吃亏了,是迂腐的形而上学观点。这就像人们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商品”,至于买卖的商品是贵是贱,“生产者得利大小”,还是“消费者得利大小”,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才清楚,即生产者卖出的商品“得利丰厚”,消费者买进的商品“物超所值”。如果“生产者”不计成本的任意甩卖商品,或者把卖出的商品额当成“利润”,当然是傻子“生产者”吃亏的表现,买进商品的“消费者”自然占了便宜;如果“消费者”不顾商品的贵贱任意买进商品,或者认为所有买进的商品都是“物有所值”,当然是傻子“消费者”吃亏的表现,卖出商品的“生产者”自然占了便宜。
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正是只看国家“GDP”总值与“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来认定“改开”的“伟大成就”。在国家“GDP”总值增长的表象下,隐藏着不计“成本代价”与“利润收益”的缺陷,在“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的表象下,隐藏着不计“经贸往来经济利益得失”的缺陷。如果一个国家的“GDP”总值增长,不计“成本代价”与“利润收益”,一个国家的“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不计“经贸往来经济利益得失”,那么这种评判“改开”的“伟大成就”观点,是不是有问题呢?
“社会主流”高喊“中美关系合作双赢”的论调,被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举动打破了。如果之前中美关系真是“合作双赢”,即中国发展经济也得到了“好处”,那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大不了中国减少或不和美国发生经贸关系而已,增加同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就可以了。而事实绝非如此,中美经贸往来“零和博弈”的关系,美国得到的“巨大利益”,“白皮书”实事求是讲了很多,而中国经济发展则“吃了大亏”。如果“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没有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吃了大亏”,那么中国也不必大惊小怪的“抗议”,发表中国的“白皮书”了。
无论怎样“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发生了,问题只在于如何应对了,总不能“吃了大亏”,“头闯南墙不回头吧”。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在“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面前本应该深刻反省,可惜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并没有正视中美经贸往来“吃了大亏”的现实,即中国对外依赖性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在反对美国所谓“贸易保护主义”时,仍然高喊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双赢”、“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如果说这一套“理论观点”,是被西方政客“洗脑”、“上当受骗”的表现,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一定不承认。这种“嘴上官司”暂且不论,我们来看看现实,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在一片虚假繁荣的经济表现下,外资占领与掌控了中国经济领域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即控股与掌控核心技术,或凭借“核心技术专利”收取专利费,盘剥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益(利润);中国对美大举实行“货物贸易”的出口,不仅耗费了国家资源,减少国计民生内需的供给,又增加了环境的压力,中国“货物贸易”的出口,换取外汇“美元”的绿色票子,不得不大量发行人民币兑换,大量发行人民币,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中国手持这些外汇“美元”的绿色票子,在美国严格的市场管控下,不能买进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设施”与“关键设备”,在一些人的“忽悠下”,投资偿还遥遥无期的美国“国债”。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贸易”的“转基因”农产品,不要说“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就冲击中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负面经济效果”也是不能忽视的等等。在这种“美国得到巨大利益”与“中国吃了大亏”的时候,爆发了中美经贸摩擦的“贸易战”,请问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中国除了高喊什么“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合作双赢”的口号,大不了就是控制美国为数不多的“货物贸易”进口,还能干些什么呢?可是中美经贸“不平衡”的“顺差”与“逆差”与依赖性外向经济,中国所能采取的反制措施能够“对等”吗?当初中国为什么不能掌握“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原则呢?中美经贸摩擦的“零和博弈”,美国无论是以什么借口“发难”,中国都处于“被动的地位”,不是吗?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拷问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是不是“吃亏上当”了呢?
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长期强势,就是因为维护“金融寡头与垄断资本”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严格的对外市场管控与核心技术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口上高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双赢”、“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而实质却严格执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外市场管控与“核心技术产权的保护”,这种“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的鬼把戏,已经玩了几百年了,却因特朗普政府“为了美国利益”的“诚实”而暴露了本质。如果按照美国人的讲法则是“零和博弈”竞争的智慧与谋略。“社会主流”高喊“吸收与学习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美国政府“为了美国利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社会主流”“为了中国利益”为什么就不能够学习呢?世界上哪一个发达国家,又不是严格保护“国家民族工业核心技术与重要基础产业”呢?
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了美国利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抛弃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而中国的“社会主流”,“为了中国利益”,却举起了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旗子。这正是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没有政治远见与经济识别能力的表现,无论是美国前政府的“自由贸易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美国现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反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些美国政客高喊什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双赢”、“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是为了诱骗中国,打开“市场的大门”,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相信了美国政客的“忽悠”,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在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面前,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不仅没有感到“上当受骗”,反而坚持与利用这一套“理论观点”来反击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甚至还幻想“通过谈判”,恢复“中美蜜月期的合作双赢”。如果说美国政客的这一套“理论观点”,是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渗透的“和平演变”,或许有一些人很不以为然,为了便于读者明辨是非,这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与“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解析一下
“世界贸易组织”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贸易体系,简单讲,就是“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实施市场自由开放”与“对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它虽然打着“促进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名义,但实质是帝国主义“金融寡头与垄断资本”控制的服务工具。“世界贸易组织”内部无法统一的矛盾与纠纷暂且不论,历史上:自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以来,在帝国主义的封锁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没有加入,而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比任何关贸总协定成员国都发展的快和好,这由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发展的经济成就与工农业生产独立完整的经济基础与体系为证。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组织”,几十年来也没有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虽然各国的经济总量与规模因为科技进步的原因都有所增长,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并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特别是“金融寡头,垄断资本”与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已达到“历史的新纪录”。
“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是现代社会“金融寡头、垄断资本”对外市场扩张,输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政治需要与必然途径,所以一些美国政客高喊“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它并不能解决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深化为“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增大,国际经济发展长期徘徊缓慢的事实为证。中国在一些美国政客的“忽悠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今社会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生产能力过剩,不是吗?
“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维护“技术垄断利益”的框框,这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的表现,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就不能接受。因为“任何先进技术的研发成果,都是继承前人技术基础而产生的,没有前人的技术基础,也根本不存在后人先进技术的研发成果”,这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割裂前人与后人科学技术研发的连续性与继承性,窃占前人的技术成果,而谋取自己“技术垄断的利益”,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这种“技术垄断的专利与谋取自己利益”的做法,任何一种先进技术研发的成果都可以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在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正是中国社会主义蜕化,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表现。
“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默认的落后保守观点,它以“结合实际比较优势”的面孔出现,“忽悠”发展中国家,“投机取巧”的放弃国家民族产业的保护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固守国家资源禀赋条件,维系出卖资源或底端加工与“两头在外”的依赖性外向经济等。遵守与维护“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就是“金融经济霸权”垄断下的“殖民经济”,这种“跟着别人屁股后面爬行”的经济政策,根本就不是发展中国家“改变落后,赶超世界”应该遵守或主导的经济政策,更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经济政策。
“社会主流”在资本主义政客的“忽悠下”,相信什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双赢”、“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经济”、“比较优势经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等资本主义形而上学的经济理论。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引进外资,正好迎合“金融寡头与垄断资本”市场扩张与资本输出的需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市场换技术”等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很快成为依赖性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经过“40年的努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始终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因为在资本主义政客的眼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体系发展的产物,而是“计划经济”或“国家干预”的“非市场经济”产物,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体系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成员,自始至终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这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即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经济不同的“经济基础”。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以为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国家,就可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体系,可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句话:只要中国存在“共产党政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不会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这本应该引起国内“社会主流”的深刻反省,可惜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既不能从政治上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政治原因,也没有看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公有制经济造成的“巨大伤害”,即公有制经济大量萎缩,无序的“市场经济”,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重复与浪费,即经济发展“新常态”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首要在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因为中国人多国大,是不可能依赖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保障“独立自主”的国家经济发展主权,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国家发展经济,至少“对外开放”的战略,也要掌握“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原则”。一个国家不讲“独立自主”的国家经济发展主权,“对外开放”不设防,不注意保护国家民族核心工业与基础产业,只看进出口贸易总额,不顾“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原则”,一旦对方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或设置关税壁垒,这种“对外开放”的战略必然受挫。这由美国特朗普政府搞“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得到验证。
这里需要讲清楚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什么会搞“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中美经贸摩擦”,因为美国资本主义内部的深刻矛盾,即因“私有制”而产生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人民对执政党不满,这由“占领华尔街”的事实为证,导致资本主义政客“金融寡头”与“垄断资本”的矛盾激化,资本主义“金融寡头”,高喊“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市场经济贸易”等,没有改变美国人民的生活困境,大量的货物外贸“逆差”与“资本输出”,也必然影响美国的制造业与失业人群;资本主义“垄断资本”高喊“为了美国的利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为了增加就业,限制美国“资本流出”,与“要求美国企业海外工厂回迁”,“搞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得很多“务实”的美国人相信了“垄断资本”的宣传,这样“共和党”的特朗普才得以上台执政。特朗普对外提出“贸易保护主义”,首要是从美国现实出发来考量击败竞争政治对手而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特朗普要击败竞争政治对手,当然要与竞争政治对手的对外策略不同,所以特朗普政府才提出“贸易保护主义”。这只是美国政客,为了政治竞争的需要,在对外经济关系上,而采取的不同策略而已。
美国前政府与特朗普政府,“为了美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反华排华的目的是相同的,这是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政治矛盾所决定的,只是反华排华的政策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美国前政府的“全球贸易一体化”、“自由贸易经济”,诱骗中国“吃亏上当”,中国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相信了这一套“红萝卜”经济政策,所以才有了什么“中美夫妻关系”、“中美国”、“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合作双赢”等论调;而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中美经贸摩擦”,挥舞“经济霸权”的“大棒”,只不过反华排华做法“更直接”或蹩脚一些而已,这是帝国主义“红萝卜加大棒”惯用得两面派手法。至于美国现政府是否利用“中美经贸经济摩擦的外部压力”,来诱发中国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实现颠覆与解体中国的政治企图,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这从美国联盟一些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挑动一些国家与中国发生边界纠纷,加强与发展“台湾”的关系,纵容与支持“台独”,不断在边界进行“军事威胁与挑衅”等事实中得到证实。如果美国现政府不是为了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存在的“共产党政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造“中美经贸摩擦”,仅仅是为了一点“经济利益”,区区几千亿的“逆差”,相对于美国社会深刻的“私有制”矛盾与几十万亿的“政府债务总额”和“GDP总额”,又算得了什么呢?国人需警醒,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国反击美国特朗普政府制造“中美经贸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政治角度来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来重新考量,不能以什么“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经济”,“合作双赢”,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样就陷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经济”对立的泥潭。
国际贸易“市场经济”竞争的关系是无法掩盖的,而“市场经济”竞争关系就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也就是国际经贸往来的本质是“经济利益得失”问题。资本主义利己观点的唯心主义本质,很现实的直接讲“市场经济”竞争的“零和博弈”,“一切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而资本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则虚伪隐晦的讲“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经济”,“比较优势”与“产业链分工”,掩盖资本主义利己观点的唯心主义本质,即“一切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资本主义形而上学观点的虚伪表现,对人们更具有迷惑性与欺骗性。中国形而上学的“社会主流”,在资本主义政客“忽悠”下,相信资本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却不能认识资本主义唯心主义利己观点“零和博弈”的本质,在“中美经贸摩擦”中“吃了大亏”。俗话讲“吃一堑长一智”,或许现实使得中国不得不重新回归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来解决“内需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是前提是必须认识“对外开放”战略存在的问题,否则,仍不免继续“吃亏上当”。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对外贸易的经济关系,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首要目的在于发展本国的经济,就是在坚持国家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主权”,集中把控、平等互利对外开展经贸活动,引进外资,不得危害国家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主权”,进口国家经济发展亟需的科学技术设施与缺少的物质产品,出口国家一些富余的产品;为了保护国家的民族产业,尽快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对危害国家民族产业的货物产品就不能进口,对于国家稀缺的战略资源也不能出口,为了避免“国际经贸往来利益得失”的问题,必须掌握“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原则,即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与“逆差”。对比而言,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应该深刻反省呢?
欢迎批评质询
2018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