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向摩罗致敬

火烧 2010-01-23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向摩罗致敬,探讨其反思精神与真诚表达,强调自由主义反思与良知激情,体现人性光明与知识分子纯粹。

(最近听到最多的就是某些自由主义者对摩罗的指责,说他是自由的叛徒,官方的走狗,这种非理性的、上纲上线的指责充分暴露了中国自由主义者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容不得异见的唯我独尊的自由,在中国某些自由主义者眼里,凡是对自由和美国有所反思的言论,其发言者一定不是骗子就是笨蛋,而事实上,这顶骗子和笨蛋的桂冠恐怕戴在某些自由主义者头上最合适。基于对摩罗的了解和敬重,我认为自己有必要描述一下我眼中真实的摩罗,以下向摩罗致敬的文章写于邓玉娇案前后,在此不做修改,全文发表)

向摩罗致敬

飞岸

在污浊的环境中生活久了,会使人失去追逐理想的勇气;看惯了虚假的面孔,会使人渴望面对真诚。记得大一时看摩罗的《耻辱者手记》曾掉过眼泪,因为从他的文字中我感到了久违的良知和激情。第一次与摩罗蒙面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他整个晚上一言不发,又让我感到了激情背后的隐忍。2007年的某天的一次聚会中,我再次见到了摩罗,这一次,我得以有机会和他长谈,其实谈话的内容我已记不得了,但谈话的感受我记得很清,那就是一个追求真理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执着的反思自我,敢于反思自我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何况摩罗的反思几乎达到了颠覆自我的地步。摩罗的反思当然引起了过去同志们的不满,即使在我这个有着社会主义理念的人看来,他的反思也有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无论持何种理念和理想,摩罗给人的感觉都是真诚的,他没有给自己留余地,他是个纯粹的人。从那以后,每当我觉得对人性失望时,总会去看看摩罗老师的博客,每次看后就觉得心里又有了一丝光亮。记得有一次摩罗对我说,我让他感到了人性的光明,其实这句话,真乃是我诚心诚意想对他说的,因为我是个特别需要赐予光明的人。

有时候,人在黑暗中生活久了,会渐渐习惯黑暗,而我却天生是个不愿在黑暗中苟活的人,这也许对我而言注定是一种不幸,但更不幸的是,我又是一个毫无斗争欲望的人,我没有斗志去战胜黑暗,我渴望与世无争的生活,对于我而言,无论沉迷于思想还是情感,最终都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救赎。摩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的救赎者,因为从他身上我能感觉到光明。摩罗给我的感觉颇像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是的,与摩罗接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的礼貌和温和,即使与人辩论他也是面带笑容、温文尔雅,从不会给人强势的感觉,也许这是一种修养,但我想这更多是出于他的善良。接触过很多知名学者,其中不乏激情四射、极具人文关怀的谦谦君子,但惟有摩罗给我感觉从骨子里透着一种几乎不谙世事的纯真之美,这种纯真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感恩和呐喊并存,这也许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最近很少写东西,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处于清理阶段,很多东西希望弄得更清楚些再表达;另一方面,还真真是体会到了鲁迅的心情:“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就在一个极度空虚的时刻,我又习惯性的到摩罗的博客寻找光明,他正在关注邓玉娇事件,还是一样的义愤、一样的激情,而这两种感觉好像都已离我很远很远了。在一个极度病态的社会,也许“批判的武器”真的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邓玉娇拿起武器“批判”了腐朽到灵魂的中国官员,也刺中了一个民族的神经,受苦的民众仍旧是清醒的,无奈的是“精英”们早就睡死过去。当今中国的“知识精英”喜欢批判“多数的暴政”,他们似乎忘记了“少数的暴政”一直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在一个没有实现民主的国家过多的关注“多数的暴政”是高瞻远瞩还是不合时宜,恐怕只有精英们自己清楚自己的用心。无论如何,摩罗老师在此时此刻的中国选择了做“多数”的代言人,仅凭他这点逆历史潮流的“无知”和勇气,我都要向他表示敬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