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GDP世界第一的牌子继续打工:GDP背后的无知
高举GDP世界第一的牌子继续打工:隐藏在GDP背后的无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保持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中国奇迹”;即使在全球经济冰期的2009年,中国又放了个大卫星,保8成功,“率先走出了经济复苏”。于是乎,作为全民意淫工具的GDP增长又在被媒体热炒。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估计又会在两会期间被制定,而毫无疑问的是,还是以GDP为纲。
对于中国的GDP泡沫,国外舆论更在推波助澜。目前,针对中国GDP何时赶超美国,按照“权威经济学家”们的预测,有3个时间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仿佛光明就在前头,苦日子就要到头了,全中国人民都在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
依笔者看,不用等待,今天中国的GDP规模其实就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了!
2008年中国的GDP接近为美国的1/4(美国是13.84万亿美元,中国则是3.25万亿美元),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现在的6.8 : 1升 值到美国“心理预期”的4:1,即1.7倍,那么中国GDP就接近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一咬牙一跺脚,人民币一次升值到汇改前的2 :1, 那么中国的GDP今天就可以与美国等齐――问题是,这样的GDP增长对中国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以美元计价的GDP增长只是纸上富贵。GDP的多少并不是经济实力的指标,仅仅是以货币计价的生产规模的表述而已。(语见拙著:《美元刀:美元全球经济殖民战略解析》)
什么是GDP?大家知道,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在其自然和政治国界内的生产的产量、收入或者支出总值,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产生的商品和劳务价值,这是个领土概念(与之对应的是国民概念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就是说在中国境内的任何经济单位的任何经济活动产生的财富都算在中国的GDP中。
问题一是,是不是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创造“财富”呢?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9年初就提出了很好的修桥的例子:拆了旧桥修了一座新桥,新桥榻了再拆再建,一座桥的建成,贡献了3次GDP,这不是创造财富,而是浪费了社会财富(原话记不清了)。
问题二是,外资贡献的中国GDP的1/5是不是也是中国的财富呢?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都以在投资国的子公司的市场销售取代以前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尤其如此。比如以前美国的汽车要进入中国市场,那只能通过出口,而如今通过在中国投资建厂,直接就销售到了中国市场。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出口,包括其利润,都算做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之中,而不管其利润和投资是不是永久留在中国。
在中国大量投资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总就说过,把GDP留在中国,把利润一分不少的拿走。
把外资贡献的GDP也算在中国头上,就象“自己的老婆在自己家里生了别人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的推断一样荒谬!为此,笔者一直呼吁要用国民概念的GNP取代GDP统计。
《金融战争》作者 廖子光 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统计方法悄悄取代了国民生产总值GNP,掩盖了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和不公平的货币制度。在当地精英的帮助下,核心区的富国正在搜刮边缘区的资源,卑鄙地从当地奴隶式低工资中盈利,而富国却称之为从统计数据上看出的边缘区收入(要素收入)。”
如何看待中国的GDP增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作为统计数据的GDP就象比基尼,“露出来的部分固然吸引眼球,被掩盖的部分更重要”。中国的GDP数据到底掩盖了什么呢?
首先,中国的GDP增长,计算的是“毛收入”,因为它不考虑有形资产的贬值和环境恶化,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的滥用和贬值了。
中国的GDP增长,或者说改革开放的成绩,就是不计劳动力剥削和资源环境破坏的隐性成本 、通过深度贬值的人民币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占尽竞争优势的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结果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份额中所占比重节节上升,国内GDP也连年保持2位数增长的经济飞跃模式。
同样走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日本,提升了GDP也提升了其国民收入,而目前中国中国人均工资只有美国 3% 。
其次,中国的GDP增长,折射的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富国打工的“血汗财富”。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基础是完全立足于13亿中国人民的生产需要,是量体裁衣;由于秉承全球社会分工和全球产业转移的“重任”,自从进入经济全球化循环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建立在国内的物质生产需要上,而是立足和偏好于全球的物质消费的投资基础。
说白一点,以前是为我自己生产,现在要为世界人民生产,此即中国“世界工厂”的由来;以为投资是为中华儿女,现在是为全世界老百姓,此即“投资大国”的由来。
以钢铁为例,中国第一次大跃进提出的钢铁产量“赶英超美”的目标早已实现,据有关资料反映,实际上,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已超过2亿吨。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产能过剩是针对国内的消费而言的,对世界而言,也许仍然是不足。
相反,改革开放以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平均保持40%以上的投资率,这在整个近代工业史上也是罕见的。与此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却一降再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世界平均消费率达约80%),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近几年来的相关数据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只看见外资进入,却没有得到技术,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长,却没有见收入增加;只看见中国像一个大工地,国家在炫耀GDP符号,老百姓只能消费GDP数字。
新兴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发达国家,就像打工仔永远不可能靠重复的打工收入而成为世界级富豪一样。
再者,中国的GDP增长,反映的只是数量的增加,根本不是质量。(关于中国GDP构成的话题太大,今天按下不表)。
就连格林斯潘也指出,“由于中国滥投资的情况非常严重,GDP的数字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没有价值。中国的坏账水平,也让人对中国所发表的GDP数字究竟有何意义,引发疑问。”(语见格林斯潘回忆录)
疯狂的中国增长模式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以资源换取资本投入并没有带来产业竞争力;以“市场换技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身技术的快速提升;以“外资换管理”却让我们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破产;利用外资却反倒被外资利用。
还有,中国的GDP增长,成为了各省经济成绩的指标,也成了中国大跃进思维“赶英超美”的衡量数据。
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短期利益驱动下,各地政府竞相以土地贬值(土地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及出卖(让)资源等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兄弟省份竞争,结果是苦了自己,好了外人;结果是资本方两边通吃,坐收渔利。
是该和政绩GDP说不的时候了!
中国的GDP增长,被掩盖的东西还有很多。以GDP为纲,还是没有脱离“大跃进思维模式,今天的中国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GDP增长。如果还执迷不悟,照此增长下去,土地批完了,资源卖光了,环境毁坏了,市场被别人垄断了,核心技术没有了,我们将何以立足于世界?终当有一天,当资源无以为继时,我们的子孙当如何生存?难道得举着GDP世界第一的牌子永远为富国打工?!
站在世界经济格局上看,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历史性机遇,但如果继续沿着粗放型、外延型的模式走下去,中国产业和经济越来越处于全球经济价值链的最底层,越来越成为美国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中的“殖民地经济”,这是美元金融霸权和美国的殖民战略导致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历史性机遇,但如果我们仍然以为经济实力就是GDP,照这条路走下去,经济不均衡现象还会加剧,最终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后果堪虞;照这条路走下去,与强国拼所谓“经济实力”,这是一条不归路。(摘自《美元刀》P.302)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的四大灾难是保守、愚昧、落后和无知。30年后,中国最大的灾难还是无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