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年谱》(上)7:“北大图书管理员”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年谱》的记录越来越详细,需要关注的细节越来越多,在摘录时难免会根据主观理解做出取舍,望理解。
1、1918年二十五岁。 春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路上还详细商谈组织新民学会问题。
1927年,毛主席写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此次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间的关系无可稽考,但是,根据我的粗浅理解,前者对后者应该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1918年4月14日出席在长沙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召开新民学会成立大会。
2、萧子升、萧三、何叔衡、陈赞周、毛泽东、邹鼎丞、张芝圃(张昆弟)、蔡林彬(蔡和森)、邹蕴真、陈书农、周明谛、叶兆桢、罗章龙等到会。大会通过由毛泽东、邹鼎丞起草的新民学会会章。
新民学会最初宗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五四运动”后,由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学会宗旨被修改为“改造中国和世界”。1921年1月1至3日,毛主席、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召开新民学会新年大会。毛主席在会上重申学会宗旨应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指出应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去达成这个目的。
随着新民学会的不断扩展,培养了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一大批共产主义追随者,新民学会对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逐一去了解新民学会的其他13位成员,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3、1918年7月 蔡和森之心毛泽东促其尽快赴京,说:“吾辈须有一二人驻此,自以兄在此间为最好。”……润兄七月二十六日信“所论才、财、学三事,极合鄙意。究竟我们现所最急者,是一财字;而才次之;而学则无处不有、无时不可以自致。然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
此次赴京对毛主席意义重大,在北京不仅结识了李大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与杨开慧成了挚友,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说句玩笑话,奉劝广大宅男宅女没事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或许,机会就在不远处等你。
同时,这段文字还极其辩证的阐述了财、才、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依然有参考的价值: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
1918年8月19日和罗学瓒等一行到达北京。
4、后与蔡和森等八人住在距北京大学不远的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三间狭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清苦。
二十五岁的毛主席在蔡和森的劝说下毅然前往北京做起了“北漂”。八个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炕上,据毛主席后来回忆:“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因此,不难看出简简单单的“生活清苦”四个字里包含了多少旁人难以体会的辛酸。
话说,与毛主席的经历相比,现在市场上某些人推销的鸡汤成功学不值一提。
5、10月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统一,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月薪八块银元。由于工作关系,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读到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新思想的活动。这期间,曾与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邀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分别在北大文科大楼谈话,主要谈论学术和人生问题。还同北大学生朱谦之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
在毛主席生活极其拮据的情况下,李大钊为毛主席安排了工作,虽然月薪八块银元算不上多高,起码可以让毛主席在北京有了安生立命的本钱了,对此,我们理应心怀感恩。不过,毛主席去北京可不是单单为了讨生活的,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毛主席追求的是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认识李大钊之前,除了在1911年读过江亢虎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之外,毛主席再未接触过此类先进思想,因此“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或许,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李大钊可以看作毛主席在共产主义道路上的领路人。再次感恩!
以上文字摘自《毛泽东年谱》上册上卷第33-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