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愿你的深情永不被辜负!

火烧 2018-08-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毛泽东面对毛岸英牺牲时强忍悲痛,以及读陈亮词时情绪失控的感人故事,展现其深情与内心世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毛泽东都是一个大心脏的人,起码是个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1951年1月2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之后,周恩来将志愿军司令部1950年11月25日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的电报送给毛泽东看。看完电报后,毛泽东强忍着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那一刻,痛苦让毛泽东双手颤抖,这让在场的人难过不已,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毛泽东能够哭出来,起码那样可以将内心的痛楚宣泄出来,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落泪,他选择了将痛苦埋在了心里。很多人不理解,在得知毛岸英的死讯后,毛泽东为何没有流泪,难道他真的像斯大林说的那样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答案显然并非如此,毛泽东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当然也会流泪……

  第一次听说毛泽东流泪是在《走近毛泽东》的纪录片中。1950年夏天,淮河突发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当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上说,有的人为了躲水爬到树上,人蛇争树,竟活活被毒蛇咬死时,他伤心地落泪了,他接连批示三份灾情报告给周恩来,提出了根治淮河的设想,并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

  1975年7月28日,毛泽东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第五天,为毛主席做手术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回忆说:“当时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个人,戴上眼镜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看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紧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渐渐平静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当年,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南宋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等奸佞,倡言恢复中原完成国土统一大业,然而,陈亮是孤独的,当时的朝廷早就心安理得的“直把杭州作汴州”了。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陈亮登上多景楼,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名篇《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没有人能够知道毛泽东在低吟《念奴娇·登多景楼》的时候,到底想到了些什么,但从毛泽东的“嚎啕大哭”可以断定,《念奴娇·登多景楼》一定是触动了毛泽东的心弦,以至于在那一瞬间,伟人的心与千年之前的陈亮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连到了一起。如果说,一千年前的陈亮壮志难酬,眼看着大好河山为异族侵占,人民在铁蹄下呻吟,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借诗遣怀可以理解的话,为何一千年后的毛泽东在读到这首词的时候竟然会情绪失控呢?

  1975年,我们已经回到了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大三线”、“小三线”的建设卓有成效,同时,“两弹一星一潜艇”问世,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封锁,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天下大乱”的形势却让毛泽东深感焦虑,对于亲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不少,1974年下半年,毛泽东曾严厉批评“四人帮”:“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这一切让毛泽东预感革命将发生曲折,人民有可能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然而,那时的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且重病缠身了,虽然苍山依旧如海,残阳依旧如血,只是时间和身体状况都不允许他“而今迈步从头越”了,那种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陈亮是何其相似?这也就难怪陈亮的“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会引发毛泽东强烈的共鸣了。(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登楼极目四望,不由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呢?)

  昔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了革命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在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更是豪言“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然而,那些没有倒在钢铁炮弹的战友却有人在“糖衣炮弹”面前倒下了,那些人忘记了信仰甚至背叛了信仰,所计较所谋求的只不过是“门户私计”而已。当看到曾经的“六亿神州尽舜尧”成为泡影,陈亮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怎能不让毛泽东感慨万千?

  “新人”的不堪中用,“老人”的决绝背叛,让毛泽东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忍不住想追问,到底还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守住了“初心”?回首妖魅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那一刻,他是否想起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罗荣桓?难道罗荣桓离开之后,“国有疑难”真的就无人可问了吗?

  这是在这种悲凉的心境下,晚年的毛泽东才会经常流泪,以至于有人说毛泽东的眼睛是哭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只有读懂了毛泽东的眼泪,我们才能更深入的走近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1975年夏天,由于连降暴雨,河南省南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河堤溃决,水库坍塌,30多个县(市)严重受灾。一天,工作人员给毛泽东读有关河南水灾的报道。当读到受灾某县仍有大批群众处于危难之中,解放军救援部队赶到现场已经有几十名群众丧生时,工作人员忽然听到了抽泣声。原来毛泽东的眼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为了避免手术后的眼睛受到感染,工作人员用消毒毛巾为毛泽东擦拭眼睛。毛泽东自言自语道:“我这个人感情越来越脆弱了。我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伤心”。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随后又出现多次余震,百万人口的唐山几乎是转瞬之间就成了一片废墟。这时的毛泽东许多时候都处在昏迷半昏迷的状态,靠鼻饲生活,但毛泽东清醒时仍十分关心唐山震情。毛泽东身边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回忆道:“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伤亡达2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我们都知道,唐山大地震离1976年9月9日那个永恒悲伤的日子只有不到一个半月……

  毛泽东一生叱咤风云,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也无法摧垮他坚强的神经,但是晚年的毛泽东却“感情越来越脆弱”,以至于经常默默流泪甚至失声痛哭,我相信,这一切不是偶然的,感情越来越脆弱是因为他越来越放不下他的人民,在人民面前,他的心总是那么柔软。

  毛泽东一生至情至性,为国为民,真正当得起“公者千古”四个大字。无论如何,历史会给毛泽东一个公正的评价,是他终结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是他奠定了中国重新崛起的根基,是他塑造了民族性格,是他在民众心中埋下了公平正义的种子,历史不会忘记他,他的人民——更不会忘记他!

  毛泽东在生命垂危之际,几次背诵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往往是边背边流泪。“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声长叹,再伟大的英雄也有迟暮的时候,更不要说一棵树了,或许,在背诵《枯树赋》的时候,毛泽东更多的是在感慨自己吧!

  都说情深不寿,或许,正是因为对人民用情太深,毛主席才会那么早的离开我们。毛主席,你的深情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愿你的深情永不被辜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