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蜗牛:浅议大众艺术
(读与评10-1)
老蜗牛:浅议大众艺术
一说到“艺术”,俺老汉立马头大。为啥?俺乃一介“屁民”,每月退休工资仅能维持温饱,关心的重点是一日三餐,大脑里装的净是油、盐、柴、米、酱、醋、茶,每天最精彩的节目便是与小贩们费尽口舌、讨价还价。今天上超市,发现大米涨价了,明天去市场,面粉又涨价了,猪肉价格一路飚升,蔬菜价格只涨不降,“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反反复复捉弄人;最近听说经济下行,政府出手救市,结果房价又一轮暴涨。呜呼,俺等小民,想不精打细算都不行,否则这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以上便是俺老汉的全部生活内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显然与艺术二字相去甚远,更与棋、琴、书、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沾不上半毛钱关系。而群主大人(注:呐喊文艺群)这一期偏偏出歪题,要求写一篇关于民间艺术方面的文章,真是拿俺老汉开涮也!幸亏俺还识得几个斗大的汉字,没吃过猪肉总还见过猪跑,不懂艺术但可以瞎侃大山,反正吹牛不上税,不妨班门弄斧,写一篇“歪论”交差了事,还望群主大人海涵。以下便是俺之拙见。
一,艺术起源于民间,并非才子佳人、社会精英、帝王将相、明星大腕们的专利。
艺术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食粮,也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然而一说到艺术,总有人以为那不过是“上层建筑”、才子佳人、社会精英、帝王将相、明星大腕们的专利,与俺“屁民”无关。然则大谬矣!艺术本身便出自于民间,民间艺术即大众艺术,它不仅仅局限于棋琴书画、诗词歌赋,其外延甚广,上至国策韬略,下至雕虫小技,大到有形无形,小到于无声处,甚至说话演讲,领导方法,为人处事等,无一不包含着艺术。因此,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俯拾即是,生活中处处有它的身影,它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步升华,并日臻完美的。为此,小民不必自卑矣!
二、艺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创造和分享的权利。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财富,因为迄今为止,并未听说哪一头猪吃饱后要求主人来一首《摇篮曲》以助睡眠,哪一匹马不听《拉德茨基进行曲》就迈不开腿,或哪一只母鸡非听一曲《天鹅湖》不愿生蛋,或哪一只鸟儿早上起来要对着镜子在头上搞一番花样才肯出门。在古老的原始社会,当时没有文字,没有器乐,甚至没有稍微像样的劳动工具,但并不妨碍人类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拿音乐来说,俺老汉胡乱猜测,可能原始人类用石头敲击贝壳时,无意间发现不同大小和不同质地的贝壳发出的声响有所差异,于是有好事者便将一些贝壳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挨个敲打,使其发出自己喜欢的声音,为了让其发出逐渐衰减的余音,又将它们悬挂起来敲打,使其更加悦耳动听,后来随着陶瓷和金属的相继出现,二者最终取代贝壳。这大概便是当今编钟、木琴、架子鼓、钢琴等敲击类乐器的雏形。以此类推,其它乐器的发展变化亦有其相似的过程,其它艺术形式的诞生亦有其相似的轨迹。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艺术“初级阶段”出自于民间,再流传于市井,经过不断进化完善,最后才登堂入室,进入“上层建筑”,成为士大夫们的玩物。以此类推,艺术并非才子佳人、社会精英、帝王将相、明星大腕们所独有,任何人都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潜质,任何人都有创造艺术和享受艺术的需求和欲望。
三、民间艺术是推动人类艺术发展的动力。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宫廷艺术”、“贵族艺术”等所谓“高雅艺术”而言的,其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植根于民间,带有大众色彩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门类繁多,领域宽广,其中亦不乏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拿手绝活,不少属于中华文化之瑰宝,例如天津“泥人张”的泥塑,瞎子阿柄的二胡曲,苏杭等地的剌绣,西北民间的剪纸,甘陕一带的皮影,南方苗族的蜡染,以及各种地方音乐、戏曲、舞蹈、年画、书法、手工艺品等,恕不一一列举。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极具乡土气息,同时也是一切艺术发展进步的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以及人类对精神文化食粮需求的不断升级,于是从生产劳动者中逐步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或以其艺术技能换取生活资料的群体,比如乐师、画师、舞女、杂耍、戏子等。社会再进步一些,称呼上再文明一些,造诣再高一些的,则为今天的艺术家矣。因此所谓艺术家,泛指掌握一定艺术技能,拥有一定艺术造诣的群体或个人。
但无论怎样“高雅”的艺术或艺术家,均离不开民间艺术的滋养,一旦脱离了人民大众这个土壤,则犹如空中楼阁,必然会失去根基,即便水平再高,也会“曲高和寡”,最终玩不下去矣。聪明的艺术家会主动从民间中吸取营养,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精髓,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发展完善,最终超越,成为被社会和大众所接受与热爱的精品。比如王珞宾先生创作的民歌,绝大部分便来自于民间地方素材,极具乡土气息。
其实很多艺术家均出自于民间,齐白石先生过去是一民间画师,解放后才进入高校授课;二胡演奏家阿柄也是如此,解放前不过一街头艺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进入音乐学校任教;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解放前是一街头卖艺者;歌唱家李谷一以前不过是一地方花鼓剧团的小角色;宋祖英就是一苗家女;李伯清先生不过一“苦力”;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他们成功,均来自于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濡养,因此才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爱,所欢迎,所追捧,终成明星大腕。没有民间艺术的助力,何来大师?
同样,一个严肃的艺术工作者,须深入民间才能深入角色。著名电影演员田华为了演好白毛女,到艰苦的农村一住就是大半年;于洋先生曾在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扮演的工人角色惟妙惟肖;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步入名山大川,才有罕世之作留给后人;俺一摄影家协会的朋友,深入高山藏区,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帐篷中守候了整整一天一夜,冻得瑟瑟发抖,吃尽苦头,才终于拍摄到日照金山的壮丽美景。其实洋大人也不例外,卓别林先生尚若不去接触底层流浪汉,深入了解他们的疾苦,恐怕就拍不出“摩登时代”、“苦儿流浪记”、“淘金者”等留芳千古的电影佳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艺术既是一切艺术的根基,也是推动艺术发展前进动力。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四、毛泽东时代是我国大众艺术发展的巅峰。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便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过去的文艺都是为少数人服务,表现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主席要求“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从而拉开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序幕。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群众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的建立,经济基础的基本平等,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参与艺术、创造艺术、享受艺术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了封、资、修的反动路线,舞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工、农、兵等人民群众的形象,宣传的是正能量。有人污蔑那个年代只有八个样板戏,实则心怀叵测、蓄意造谣。就俺所见,除了八个样板戏外,还有不少电影、戏剧、音乐、绘画、诗词等艺术作品相继问世,而且内容健康,艺术水准高超。比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其音乐和舞蹈堪称一绝,毫不逊色于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电影《决裂》,表现了教育战线两条不同路线的斗争;电影《创业》,反映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为甩掉贫油国帽子进行的艰苦创业过程;电影《春苗》,反映了国家为解决农村医疗培养“赤脚医生”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的感人事迹;电影《青松岭》,则表现了农村走上集体化道路之后战天斗地的动人场景……。当时还有不少从苏联、朝鲜、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电影,如《列宁在十月》、《卖花姑娘》、《苹果熟了的时候》、《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多瑙河之波》等。歌曲方面更是不胜枚举,歌颂环卫工人的,歌颂石油工人的,歌颂农村人民公社的,歌颂人民子弟兵的,等等等等,总而言之,都是歌颂人民群众的,没有一首是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官老爷的,这才是真正百花齐放的大众艺术。小靳庄农民朋友人人参与绘画创作,其水平也非常高。当时各种画报、刊物、墙报等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且都是表现工、农、兵等人民群众光辉形象的作品。另外还有钢琴伴奏《红灯记》,交响乐《沙家浜》,协奏曲《黄河颂》等,听后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更有数不清的基层文艺表演团体,俺当年上山下乡就曾参加公社文艺宣传队,定期为农民朋友表演节目,丰富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这样的文艺宣传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各公社各大队几乎都有。
总而言之,那是一个无产阶级艺术百花齐放的年代;是一个封、资、修艺术销声匿迹的年代;一个正能量艺术占据主流的年代;一个黄、赌、毒全部绝迹的年代;一个民心向上、万众一心的年代;一个“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年代;一个人人参与艺术创作的年代;一个大众艺术水平处于巅峰时期的年代。
五,私有制是压抑和摧残大众艺术的坏制度
私有制是两极分化的根源,在私有制社会中,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均处于社会底层,每天为生计而奔波,为生存而拼搏。水浒传中的扬志卖刀,随唐时的秦琼卖马,无不是为生活所逼。两极分化的社会中,多数人仅仅能维持自身最低的生存状态,基本物质需求尚不能满足,哪有功夫顾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哪来经济基础和闲心来享受精神食粮?因此,私有制是阻隔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通向艺术殿堂的屏障,是限制艺术人才成长的枷锁。在私有制社会中,艺术只是少数权贵的专利,也只有少数富人才具有享受艺术的权利和条件。
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首先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工作。当年马克思为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生活常陷于穷困潦倒,在恩格斯先生的大力资助下,才最终完成了《资本论》巨著;著名画家梵高先生若不是其弟长期资助,则会沦落为流浪街头市井的乞丐,就不可能留下流芳千古的佳作;西方著名古典音乐大师中,除门答尔松家境较为殷实外,亦有不少是靠他人的资助才功成名就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再反作用于物质。一个饿鬼绝不可能与大腹便便的家伙探讨烹饪技艺;一个苦力也绝不可能与肥头大耳、养尊处优的家伙讨论减肥心得;一个成天为生计发愁的打工仔,断然不会主动去关心某芭蕾舞剧音乐或舞姿的优劣;一个穷困潦倒的家伙绝不会当了裤子去买一套高档摄影器材;一个“饥寒交迫的奴隶”不可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几本世界名著。俺老汉去年写过一篇《农民工为何不关心打工文学》的文章便是指此。
打工仔如此,“白领”们也别幸灾乐祸。一位现代“北漂”在日记中写道:在北京十余年来,没去过一次剧院,没看过一场电影,没听过一场音乐会,没游过一次公园……,是没钱吗?不是。是没时间吗?也不全是,主要的原因是没心情!头上顶着新的“三座大山”,耳边听着一则又一则悲惨的、恐惧的新闻,身边发生着一件又一件“下岗”、“拆迁”的事情,口里吃着一碗又一碗“二恶英”、“三聚氰胺”、“地沟油”、“转基因”……,你说,我有心情买一张票,坐到辉煌的大厅里,去听高雅的交响乐吗?
只有在经济基础人人平等,两极分化不太明显的社会体制下,才具备人民大众参与艺术创造的氛围,民间艺术才会在其适合的土壤中蒸蒸日上,茁壮成长。
有一个现象不知诸位是否注意,每到黄昏,路边广场等空地上皆热闹非常,音乐一响,大妈大婶们个个扭屁股甩胳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虽然目的不同,有的为健身,有的为减肥,有的为打发闲暇,大部分舞姿也的确不太敢恭维,但非常的民间艺术。然仔细端详,原来都是些生活有保障的退休老头老太,决没有一个忙于生计的打工仔矣!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那不过是少数人的成就,且这些成就都被功利所绑架,因此决不会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全民参与的局面。
而今“特色社会”,因经济基础而被阻隔于教育殿堂的莘莘学子中,难免没有大量具有艺术潜质的优秀人才;在芸芸众生的打工仔中,难免没有参与艺术创作的欲望存在,但两极分化的利刃割断了他们理想的翅膀,生活的穷困让他们疲于奔命,由于长期处于弱势位置,有了理想无法放飞,有了欲望无法实现,这就是制度之恶。即便街头巷尾仍不乏一些精美的民间艺术品亮相,比如糖画、绣品、木雕、泥塑、书法、画作等,但它们皆不是为艺术而存在,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已大大偏离了艺术精神的本质矣。
六、“特色”市场经济下,民间艺术正在向低级化、庸俗化方向坠落。
俺老汉现在一般不看电视节目,盖因为现在的年青演员只不过托爹妈的福,脸蛋儿长得漂亮一些,而演技则实在不敢恭维,一看就属于缺乏实际生活锻炼,表演做作痕迹太浓,语言对白装腔作势,加之编剧导演亦严重脱离生活实践,一味无病呻吟,哗众取宠,很多地方漏洞百出,看了反而让人倒胃口。
“改开”以来,无论“主流艺术”还是民间艺术,在市场化经济大潮的巨浪冲刷下,正在向低级庸俗的方向坠落,这一点无不令人担忧。据网上报料,成立于1962年的国家东方歌舞团,原本是水准一流,品味严肃,演艺高超的文艺团体,多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在所谓“市场经济能人”把持的改革下,将这家国家顶级艺术院团变成了只认效益,只顾赚钱的买卖作坊,忘记了文艺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忘记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巨大的分配不公,导致歌舞团部分老、中、青艺术家被迫上访,却被人挡在门外、被人揶揄,被人嘲笑和戏弄,艺术就这样彻底地坠落了。这群为共和国奋斗与奉献了一生的艺术家们在默然哭泣,这群被毛主席和开国元勋们赞誉的艺术家们在任人凌辱,这群曾给全国人民带来无数欢乐的艺术家们在孤独求助。可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们说一句话,没有一家媒体来披露他们的悲惨命运。如此“市场经济”,完全是对艺术和艺术家们的亵渎,无不令人义愤填膺!
现在的年青人特喜欢看“芒果台”节目,俺老汉却极其反感,为啥?一帮毫无艺术幽默感的家伙在台上插科打诨,故弄玄虚,没话找话,语言低级下流,而个个却自我感觉良好,台下一帮白痴竟然笑得脸上开花。试问,这样的“艺术”究竟要将青年一代引向何方?
民间艺术的命运更甚,为了赚钱,抑或为了生存,不得不打起下三滥主意。俺一朋友某年去南方旅游,回来后报料曰,看了一场“光屁股舞”,真的从头到下一丝不挂!这是艺术表演还是淫秽表演?几千年的文明近化,人类难道又退回到了动物世界乎?
七,抢救民间艺术刻不容缓。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索取,造成环境恶化,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同样,由于人们对市场的崇拜以及对金钱财富无节制的追求,导致大量民间艺术正在消失,不少艺术品长期流落海外。非物质艺术也好不到哪儿去,最为明显的是地方戏曲和一些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不少已经后继无人,甚至销声匿迹,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他们用聪明才智向人们展示了多种曾经辉煌的民间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启迪。这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历经风雨的洗礼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外国人往往将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视为古老中国文明的特征之一,他们认识中国也往往是从此起步的。然而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很多国人们却在不自觉中逐渐淡忘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和曾经拥有的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识之士”在为此奔走呼喊拯救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瑰宝。
不论是物质艺术还是非物质艺术,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结晶,都应当一视同仁,我们都没有理由让它们毁于一旦。否则,在华夏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既对不起祖先,更对不起炎黄子孙的称谓。
当然,治病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从根本上说,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促进大众艺术的蓬勃发展,才会形成人人参与艺术创造,人人享受艺术成果的社会氛围,才是产生民间艺术和大众艺术的肥沃土壤,才能让华夏五千年的艺术积累永续传承。若再继续“市场化”下去,不仅艺术危矣,艺术家危矣,国家亦危在旦夕矣!
(2016年6月写于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