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又逢七一话“忠诚”

火烧 2015-07-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围绕七一节,讲述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通过回忆老一辈党员的榜样事迹,展现革命年代的忠诚精神与信仰力量,引发对忠诚的深刻思考。

  老蜗牛:又逢七一话“忠诚”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4个年头,党员人数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今天的8700多万。

  94年的艰辛历程,可谓风风雨雨、生生死死、曲曲折折、反反复复,不失为一部命运多桀的壮烈史诗。

  今天的8700多万党员,可以毫无疑义地称之为世界第一大党,人数不可谓不多,阵容不可谓不强大,阵营不可谓不坚如磐石。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初苏联在只有一百多万党员的时候能够夺取政权,却在拥有三千多万党员的时候丢失了政权。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解体的关键时刻,三千多万党员“竟无一人是男儿”。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三千多万党员中,真正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究竟有多少?让俺对“忠诚”这个话题不得不产生一些疑问,并引伸出一段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笔者出生于四川西南一小县城,该县城规模不大,然而却很有名,据历史记载,三国时期蜀国著名虎将张翼德曾驻守此地。县城内有一条笔直的大街正对东门,名叫解放街,大概是因记念该县解放而得名。紧靠街边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孔庙,琉璃瓦的屋顶金光闪闪,非常耀眼,但孔夫子等一干弟子的塑像已经荡然无存,被政府改建成了一所中学,也算是门当户对,物尽其用。孔庙大门对面有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居住着十几户人家,有国家干部、单位职工,也有搬运工人、商场售货员,以及纯粹的居民等。当时我们一家也住在这个院子里。

  靠院门第一家住着一对年近半百的中年夫妻,男主人姓蔡,女主人不知姓啥,大家都叫她蔡三娘。蔡家共有六个小孩,其中最小的孩子与俺年纪相仿,儿时大家经常在一起嘻戏玩耍。后来得知,夫妻二人解放前均以出卖苦力为生,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走上集体化道路,双双成为了县搬运社(集体企业)职工。

  蔡三娘口直心快,为人正直,大家对她非常尊敬,不为别的,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还是县人民代表,因此也有人直呼她蔡代表。大院里无论大凡小事,都愿意找蔡代表来“断公道”。谁家闹矛盾,蔡代表一出面,倾刻间便偃旗息鼓;邻里之间有纠纷,蔡代表一到场,三言两语就化干戈为玉帛;两口子吵架,父母邻居的劝解听不进去,但蔡代表的话是一定要听的,于是矛盾便迎刃而解。那个年代,共产党员不仅只是一个称号,一种荣誉,而且是群众心中的一座丰碑,一个表率,一个公平正义的化身。

  1965年秋,北京等地的红卫兵串联到了该县,点燃了县里第一把文革之火。随之,县城各学校也相继成立了红卫兵组织,纷纷打出了“造反有理”的旗帜,并在大街上张贴了批判县委主要领导的大字报,而且连续两天在县影剧院召开批判大会,要求县委书记交待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罪行。平日里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县委书记被眼前这帮学生娃娃弄得低声下气,灰头土脸,嗫嗫嚅嚅,语不成句,生怕说错了话又受批判。当时俺年纪不大,正处于朦朦胧胧、贪玩好耍的年龄,啥组织都没参加,因为在别人眼中,俺就是一小屁孩,跟着起哄的资格都不够。

  一天厮混回家,见蔡代表正在院内破口大骂:“啥子造反有理哟,我看这些龟儿子是想造共产党的反”;“×书记是共产党的县委书记,你们狗日的些要想翻天呀”;“哪个再敢弄×书记去批斗,老娘跟他拼了”……;

  蔡代表如此气愤不难理解,一个出生于穷苦家庭,解放前受尽剥削压迫的苦命人,对共产党的感情自然是非常深厚的,因为她明白,如果不是共产党带领穷人闹革命,推翻人吃人的旧社会,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穷苦人家根本不可能翻身得解放,蔡三娘更不可能成为人民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所以她们对党的这份执着,这份依恋,这份真情是不容置疑的,用“精英”们的话形容,那叫做“朴素的阶级感情”。

  随着“文革”的推进和深入,群众组织纷纷崛起,按对官老爷“造”与“保”的态度分为“造反派”与“保皇派”两大阵营。由于观点大相径庭,双方常常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你游行,我也游行;你要斗谁,我就保谁;你呼口号“打倒×××”,我就高呼“保卫×××”,由此“派仗”不断。不过这种“派仗”也仅停留在“君子”层面,即“动口不动手”,并没有发展到“武斗”层面。按阳和平先生的观点,“派仗”虽然不一定是好事,但那正是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然,谁吃饱了没事干会去“打派仗”。不由分说,蔡代表自然属于“保皇派”中的积极分子,只要造反派批斗县委领导,她便毫不畏惧地上前“砸场子”。由于她出身好,根子正,又有共产党员和人民代表双重身份,加上她年纪大、人缘好,造反派也不好对她过份,常常拿她没辙。

  当时各级政府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但社会治安仍然良好,很少偷鸡摸狗的事发生。“走资派”们无所事事,除接受批斗以外就是劳动改造——扫大街。一旦看到县委书记在扫大街,蔡代表就会吆喝大家:“×书记在扫大街了,大家赶快拿上扫帚去帮忙,早点扫完让×书记回家休息”,于是一帮具有“朴素阶级感情”的大姨大妈们便蜂巢而出。

  按照常规思维,我们不能不承认蔡代表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她处处站在党的立场,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形象,容不得任何对党不恭的行为,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其精神令人敬佩。

  尽管事过境迁,文中的主人公早已经离开了人世,但这件事却一直萦绕在俺心头,让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什么是党性?什么叫忠诚?忠诚的内涵是什么?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忠诚于上级,还是应该忠诚于党的事业和自己心中的理想与信念?

  我们不访用今天的社会现实来倒推:×书记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解体农村集体经济和推行国企私有化的“改革”中,无疑是一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为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组织路线下,谁也逃避不了这个角色,除非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且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中,大有可能成为一名贪官,这不是谁愿意不愿意的事,近赤者朱,近墨者黑,大气候使然。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文革”是不是一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伟大运动?是不是在挽救社会主义和千千万万×书记这样的干部?那么,“蔡代表们”的“忠诚”究竟是在维护党的形象还是在为其腐败变质保驾护航?我相信,她若是能穿越时空,看到今天的现实,定会对当初的行为有所反思。

  如果说“文革”初期党内贪腐的现象尚不普遍,资本主义复避的苗头尚不明显,除了伟人之外,很多事情常人还看不清楚或无法判断,那么从“杀开一条血路”到“全面改革开放”;从“公有制为主体”到“不问姓资姓社”;从“国企改革”到“国有资产流失”;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敞开国门、引狼入室”;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贫富两极分化”;从“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福利住房”到“新的三座大山”,从“为人民服务”到“贪污腐败大面积泛滥”;从“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到“弱势群体”;从“辛辛苦苦几十年”到“一夜回到解放前”……,三十多年的“特色”,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与宪法、党章相违背,无一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抵触,无不与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理想和目标背道而驰。今天,“走资派还在走”,私有化还在“壮士断腕”的口号中继续推进,且毫无刹车的迹象,而八千多万党员竟视若无睹,旁若路人,任其私有化复避狂潮在自己眼皮底下肆虐泛滥,敢于拍案抵制者竟寥寥无几,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

  我想,答案就在于很多党员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革命,在掌握政权以后为什么还需要继续革命?共产党的目标和宗旨究竟是什么?说明他们心中的理想、信念和立场并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宁犯路线错误,不犯组织错误”,组织上虽然入了党,思想上并不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心中毫无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何论对党的事业与理想、信念的坚守与忠诚。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必须要忠诚于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要敢于对违背党和人民事业的行为拍案而起,这才是真正的忠诚。否则,人数再多,阵容再大有何作用?苏联解体时“竟无一人是男儿”,前车之鉴,血的教训,不可不察也。

  2015年6月写于成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