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马克思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创立马克思主义质量经济学 继承马克思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
继承马克思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
——创立马克思主义质量经济学
(即新的政治经济学)
按:所谓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关于质量各异的劳动力的劳动理论。它是重新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于进一步认识、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征、新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是根据巨人的教诲,沿着巨人的思想轨迹,在巨人思想中发现的思想。
本文写于2011年12月。2015年夏,我根据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文章做了新的修改。今天再次发表有两个原因,一是求教于广大网友;二是习近平同志向全党发出要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学界专家学者踊跃响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总编,程恩富先生抛出了一篇重头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创新》一文。今年1月4日郝贵生同志对该文作了系统批驳,我完全赞同郝老师的观点。我重发此文的目的也在于批驳大名鼎鼎的程恩富先生。之所以批驳程恩富先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创新》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理论创新,纯属信口雌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诚如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骆耕漠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没有市场经济这个名词,二战之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御用理论家,为了回避资本主义这个臭气熏天的名词,把资本主义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成了狗粪一样的代名词,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了两场浩劫,一是一战,二是二战。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人类伤亡近亿人,整个人类社会都被卷入了战争,而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吸引了整个人类世界,就连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都承认这一点,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说到,一听到苏联的对欧广播就头疼,因为他们所揭露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都是事实。在这个世界大的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一词才应运而生。这一点,恐怕程恩富式的人物们不是不了解吧,如果真的不了解,那就请程先生翻一翻《我的经济观》一书,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我国100名著名经济学家集体撰写的系列政治经济学丛书,共五卷。大概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二是程恩富先生是赫赫有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刊物的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编居然不懂马克思主义,他抛出的这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创新》一文就足以说明问题。稍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学,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价值论是纯洁政治经济学的试金石,这一点程恩富先生居然丝毫不了解、不懂得,这样的人居然还混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刊的总编,真是耻笑于天下。本文也不是什么新作,请程恩富先生指点指点吧。
在学习、研究劳动价值学说史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存在两种形态,一种属于同质劳动价值论,一种属于异质劳动价值论,这是从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否具有质量及其差别的理论特征而划分的。异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极其重大,因此,应当继承。这一理论共包括七个部分,即异质的商品二因素论、异质的交换价值论、异质的劳动二重性论、异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论、异质的劳动生产率论、异质的货币论、异质的价值波动论。由于文章较长(数万多字),为了便于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分7个问题,独立成篇,分开发表。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的任务有两个:一、对两种劳动价值理论的本质特征及其关系和意义作一扼要说明;二、对异质的商品二因素理论作一简要分析。在第二个问题里,即商品二因素理论问题,我们第一次在理论上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质量做了严格的区分,从而补充了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中的质量分析;其次,我们根据补充了的马克思的异质商品二因素理论,按照一切商品都具有质量这个理论原则,对特殊商品劳动力的二重性,亦作了质量补充(实际上,这个问题马克思是承认的),从而将质量这一概念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特殊商品劳动力理论内部。这一点看似轻松简单,实际上这是使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的导火索。这犹如当年马克思在理论上把劳动力作为商品,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经济学说那样同等的重要。笔者认为,本文的特殊理论价值就在于此。这个观点是10多年前读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一书时,从他评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之中产生的。它把笔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困惑了多年的问题一下子豁然了。当时心情异常激动(由于工作变动,这项研究中断了10多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从一个崭新的方向进入到马克思的伟大经济学说中去了。
一、马克思两种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关系和意义
1. 同质劳动价值理论的本质特征。同质劳动价值论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质量,但是,劳动质量无差别,简称同质劳动,具有这种劳动特征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同质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第一种劳动价值论就具有这种理论特征。所以,我们将他的第一种劳动价值理论称为同质劳动价值论。不过马克思在理论上已经事实地发现了异质劳动价值论,因为他已经在理论上发现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在质量上是有差别的。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分、“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分、“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之分等等。但是,他接着便在理论上通过“倍加”的方法,十分轻松的将有差别的劳动,即有质量差别的劳动,转化成了质量上无差别的劳动。从而,便将劳动质量有差别这个本质特征的异质劳动价值论转化成了同质劳动价值论,也就是说,他将本来就存在着质量差别,并能创造不等量价值的异质劳动,转化成了同质劳动,从而便一同将异质劳动价值论,彻底转化成了同质劳动价值论(今天看来,太可惜了,但可以理解,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竞争的阶段,商品的种类还不像今天这么庞大,《商品学》告诉我们,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的商品种类就有30多万种。今天就更多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后人不能责备马克思,不仅如此,恰恰是马克思首先发现了异质劳动和异质劳动价值论,只是尚处在不自觉阶段。这是他超越历史的令人震惊的伟大发现)。理论上,我们把具有劳动质量且质量无差别这一本质特征的劳动价值论,简称为同质劳动价值论。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马克思那个同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它清晰可见的的存在于《资本论》等科学论著中。通晓《资本论》的读者会比笔者明白这一点。
2. 异质劳动价值理论。异质劳动价值论,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质量,并且具有质量的劳动还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或质量差。这个理论以隐蔽的形式,事实地潜伏在马克思《资本论》等科学巨著的逻辑之中。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等等之分便是铁证。在异质劳动价值论中,它不回避“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之间这些差别,不仅如此,它在理论上还旗帜鲜明地、理直气壮地承认这些差别。此外,还把这些差别,即具有质量差别的劳动,视为大量的、普遍的历史现象。事实上,这种差别,不仅在同一生产历史时代的同一生产部门和不同生产部门之中客观地存在着,即使历史的看、发展的看,不同的生产历史时代,劳动的质量普遍存在着差别。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差别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这是由生产的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和综合所决定的。总而言之,在异质劳动价值理论中,一切劳动均具有质量,一切具有质量的劳动均具有差别,具有质量差别的劳动是普遍的,经常的,大量的存在着。接着,它还毫不犹豫地大声宣布:将具有质量差别的劳动作为自己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通过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运用数学工具,去研究认识这些普遍的、大量的、发展着的劳动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成熟的、由马克思亲手开创的有质量差别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
3. 两种劳动价值理论的相互关系。关于同质劳动价值论与异质劳动价值论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上看异质劳动价值论包容着同质劳动价值论。客观地看,异质劳动是质量上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大量的、发展着的、普遍历史现象。而同质劳动则是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特殊社会经济现象。所以,无论历史的、发展的、客观的看,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异质劳动包含着同质劳动。因此,异质劳动价值论包含着同质劳动价值论。在后面的数学分析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清楚的看到这种关系。实际在数学分析上,同质劳动只是异质劳动的一个特例,因而,同质劳动价值论体系,在异质劳动价值论体系之中,只是一个特例。就像在数学的曲线问题上直线也是曲线,只不过它只是曲线的一个特例的道理一样。两个体系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如此。此外,从两个理论体系的渊源看,异质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同质劳动价值论,异质劳动价值论是发展了的、扩大了的、运用范围更广泛的同质劳动价值论。同质劳动价值论是异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科学的同质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完成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先发现的,但尚未系统的完成。由于历史需要的不同,任务的不同,所以今天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质劳动价值论,使之成为成熟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4. 两种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以科学的同质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论》这部不朽科学巨著,成为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工人阶级革命的圣经(不可否认,《资本论》在第一次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时期,也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指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上个世纪胜利发生的俄国和中国等一系列国家的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归根结底,都是马克思《资本论》光辉思想的伟大胜利。因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是对《资本论》光辉思想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在这里顺便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同质资本论,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同质劳动价值论。
在当代,如果能够科学地继承和发展由马克思最先发现的异质劳动价值论,并使之成为成熟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循着马克思《资本论》开辟的方向,沿着《资本论》开创的道路,运用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结合数学工具,中国的或其它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定会搞出一部与同质《资本论》相媲美的这样一部科学论著,异质资本论这样的一部科学论著,从科学品格上看,不仅可以承担起21世纪世界工人阶级实现政治解放圣经的重任(如: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何以得到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的、发展和繁荣,工人阶级为何会贵族化、白领化,丧失革命斗争动力,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出现分化,现代修正主义思潮的产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理论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新的说明和解释。总之,它能够从整体上解释、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征),还可以承担起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圣经的重任,即关于世界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圣经,或关于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科学,简称社会主义历史学,或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学(准确的说应当称之为:质量经济学。因为,我们在异质劳动价值理论中,已经为商品等等基本理论问题鲜明地引入了质量这个科学概念。所以,将其称之为质量经济学较为准确)。上个世纪末期几十年以来,国际共运之所以发生那么大的挫折,造成那么大的损失,由此陷入低潮,其原因固然是多重的(如全面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滞后实践。理论长期滞后于实践,实践失去崭新理论的指导,必然陷于迷途,加上出现修正主义,和平演变等等,这种局面又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不发生挫折、陷入低潮才怪呢!
这种局面,与思想方法上的教条主义有着直接关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准确的说,是自二战后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左”的教条主义,它们把经典作家的理论视为教条,金科玉律,千古不变,摸不得,碰不得(斯大林晚年时期的前苏联就是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还来不及也没条件进行新的理论创造,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我国理论界的老同志们是十分清楚这一点的。当时,前苏联理论界出现了新的探索气氛,但是很快被压制了,一些理论工作者甚至还遭到了迫害),更不要说以创造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循着经典作家已经发现的科学逻辑,试图往里面加点科学的成份罢了。还有一种就是右教条。主要是从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所谓的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头上戴着许多皇冠的人们,他们紧紧抱着西方经济学这棵叶烂、枝枯、干朽、根腐的死树不放,并把它奉为经典科学,到处瞎开药方,随便求医治病,不出事才怪呢。这种历史现象还少吗?这种局面还能继续下去吗?必须打破!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或没走下去的路,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或没有说下去的话,敢于提出前人要提而未提出的新理论,敢于创立前人没有创立的新学说。
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自《资本论》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人们陷入一片恐慌,抗议浪潮此起彼伏,遍布世界,政要们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人类出现了新的困惑。值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纷纷预测,“新的”主流经济学即将诞生了(见2011年10月3日《参考消息》文章:《专家预测新主流经济学即将诞生》,作者:韩国人,崔炯硕)。但是,我们认为,即将诞生的新主流经济学,并不像崔炯硕先生所赞同的那样,它既不是什么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思主义的结合,也不是熊彼特什么的创新理论。无论新老凯恩思主义、新老自由主义或什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因为,这些理论都缺乏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支撑。况且,资本主义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并且时不时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浩劫。如一战和二战的发生,及战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无不如此。资本主义世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浩劫,已经雄辩地说明,无论新老凯恩斯主义、新老自由主义或什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统统破产了。因为,西方国家无论战前、战后,都以上述所谓什么主义和理论为指导,来制定政府经济政策,为现实经济服务。可是,现实经济发生了灾难,出现了危机,还能说这一大堆理论是有效的吗?此外,熟悉现代经济思想史的读者都知道,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内部,在一群经济学家们的激烈争论中,特别是“两个剑桥”之争中,他们已经公开地向全世界宣告西方经济学破产了!此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又惊呼,他们的经济学面临“革命”,可是他们理论上“革”了三、四十年的“命”,也未“革”成,结果反倒把现实经济给“革”出了深刻危机。所以,我们预料,即将诞生的新主流经济学不是什么西方经济学,相反,只能属于成熟了的、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以异质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异质资本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写道:真理具有随着时间到来自动涌现的本性,它既不会过早,也不会过迟的找到自己的读者(见该书第1卷第46页)。今天,是时候了!
值得欢呼的是,就在本文发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美国的智库里,就发出了无奈的呼唤——世界期待下一位马克思的出现。(《参考消息.2012年1月8日《世界期待下一个马克思的出现》)
目前,世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严冬即将到来,穷人们还要顶着刺骨的寒风,四处流浪,为明天的生计奔波。怎么办?人类出现了困惑,面临着“往何处去”,“怎么去”的迫切而重大的历史理论问题。这是人类的呼唤,这是历史的呼吁,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需要《异质资本论》的时代,又定会产生《异质资本论》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要敢于承担历史重任,重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承接过来,继续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郑重呼吁我国理论界,要认识异质劳动价值论,重视异质劳动价值论,下功夫研究异质劳动价值论,使之早日成熟,为创作《异质资本论》提供理论基础,为解决人类“往何处去”,“怎么去”的前途命运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做出新的伟大贡献。我们已经强烈的预感到,一部成熟的、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异质资本论》,其价值可能会比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还要大。
如果有读者发现了问题,请继续读下去就会明白。
二、商品
(一)商品的划分
这里所说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商品,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但是,这些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两个历史阶段之中的商品,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时期的全部商品。这里之所以说是资本主义两个历史时期的商品,是由于现代、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品,在质量结构的复杂性上,是马克思生活的哪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做出这种说明,完全是表达和分析的需要。比如,欧洲强子对撞机,周长30多公里,耗资百亿美元,许多国家科技人员参与建造,一个庞大的科学家队伍在那里工作。而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商品大多是农、轻工产品,机器工业主要是蒸汽机、火车、轮船等等。这就是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商品,无论在数量上、种类上、规模上、质量上都无法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相比较,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为今天重新认识资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商品学告诉人们,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市场上有30多万种商品,今天就更多了。在这里顺便引入几个新概念,即新质商品与旧质商品、同质商品与异质商品。所谓新质商品是从时间的比较上划分的,与过去相比它是新的,过去没有或者有,但是,在质量结构上没有今天这样复杂。所谓旧质商品是指过去就存在,现在还生产。所谓同质商品就是质量相同的哪类商品,如汽车,无论货车、客车、轿车、吉普车,都属于燃烧石油燃料或消耗电能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异质商品是指质量(使用价值)各异的商品。
(二)新的商品二重性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什么是价值,即物化到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从来源上看,它是抽象劳动创造的。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即人们对商品在生产或生活的使用过程中,商品的物质属性在人们生产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用特性或意义,或商品物质的效用价值。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有用特性或意义的商品物质属性是什么,即商品体的质量,简称商品质量。这样,我们就从理论上搞清了什么是商品的质量,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两者既是同一个问题,又是有区别的。商品体从来源上看,即从生产过程看,它是质量,从消费使用过程看,它是使用价值,是商品体的物质属性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用性,即物质的价值。根据这种区别,商品的二因素就变成了商品的物质价值和价值。自理论政治经济学(按: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对商品物质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未能给予严格的区分。经常将两者混淆起来,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阶级的局限性;二是历史的局限性①,这妨碍了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现在需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所说的新的商品二因素,就是商品的物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物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三)商品的质量差别与使用价值的差别
(四)商品质量的研究方法
(五)一切商品都具有质量
从商品学可以知道,现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着几十万种商品,它们质量各异,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其中,有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其价值就是消费的生活资料和接受教育、培训的价值。那么,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有没有质量,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种商品没有质量,就不会在对它的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使用价值。所以,我们说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一切商品都具有质量。这个问题已经潜在的存在于马克思的劳动力理论中。比如马克思就明确的讲过,他说“我们的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也买到了正常质量的劳动力(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222页)”。此外,他在分析“协作”时,还提出了优等工人、劣等工人、中等工人的概念(《资本论》第1卷第359页注8),这个问题,从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但是,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呢,我们认为,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就是工人的劳动素质。因为劳动力就是工人的劳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由劳动者的两个基本素质决定的,一个是劳动者大脑中的信息储存量、信息储存的种类,包括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等;另一个是劳动者的体力,包括身体灵活程度、耐力、爆发力等等。这属于体育运动学上的规定。
劳动者的上述两个基本素质便是一般的劳动素质。劳动者的一般劳动素质,即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劳动力质量高,生产的商品质量就好,使用价值量就大或好,创造的价值量就大;劳动力质量低,生产的商品质量就差,使用价值量就小或差(这属于劳动二重性问题,后面有专门分析,这里略去),创造的价值量就小。
劳动力商品质量是可以检验的。一是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可以按照劳动需要的标准进行测试。二是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检验其劳动成果(在“劳动”部分之中有详细分析,这里省略)。
本文第一部分是今年11月19日写的,第二部分是去年4月写的,未作改动。所以,文章前后两部分在风格上有些不一致。但不伤大雅。在后面的分析中会有补救的。
至此,笔者泪落满面,数十年来,在艰难的条件下,我为了在理论上探寻社会主义科学建设之路,无暇顾及家庭建设,妻子和女儿跟着我受了很多委屈,吃了许多苦头,跟我过着拮据的生活,至今我仍背负着债务。科学探索之路是艰难的,但我矢志不移,初衷不改,继续探索下去。因为我是在为人类而工作。因而是幸福的。
(本文曾在小范围内征求过专家们的意见,一些同志提出了深层次问题,哪些问题属广义异质劳动价值理论,本文属狭义异质劳动价值理论。老同志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下步研究的重点。哪些问题更复杂,但方法已形成了。还有的老同志对文中的观点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现在发表出来,供大家讨论。)
注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除历史的局限性外,主要是由其阶级局限性造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主要是由其历史局限性造成的。二战以后,特别是今天,其主要问题就不仅仅是历史局限性的问题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头脑被条条框住了,手脚被本本的绳索捆死了。他们在理论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失去了理论创造的动力和勇气,躺在老祖宗的书本里转圈子,打转转,丝毫不敢、也不愿按照经典作家的教诲,根据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循着经典作家的思想轨迹,接过由他们已经发现,但尚未最后完成的历史任务,使之系统化、成熟化,最终发展为当代的科学理论,以满足当代工人阶级的需要,为他们开辟新生活,创造新世界,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为他们在斗争中答疑释惑。
说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将商品质量与其使用价值混淆起来的理论错误问题,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上面我们已经明确指出其原因除了历史局限性外,主要是由其阶级局限性造成的。但是,到了上世纪后半期前后,特别是二战以来,就不再仅仅是个历史局限性问题了。他们故意混淆商品的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故意模糊二者的界限,故意掩盖这个鲜明的历史问题。这既是阶级的偏见,又是科学的无能,在科学的问题上,他们除了用数学工具,离着十万八千里去丈量、论证资本主义这棵已经腐朽的死树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屁话、鬼话、空话、谎言之外,没有丝毫的科学味道了。他们早已将政治经济学这个严肃的科学之树连根拔掉,拖着它到金融家那里去换美元了。当代资产阶级作家们,他们不仅故意回避、抹杀商品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模糊两者的界限,而且对这个问题还怕得很、恨得要命,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说出了真话、实话,就等于在当代掘了他们的死坟,要了他们的老命。比如:若是在理论上承认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在概念上存在着严格的科学界限,第一个不能、也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就迎面而来,即劳动力也是商品,这件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质量,而且这件商品的质量还具有差别。在实际使用或消耗这件商品的质量过程中,即生产劳动过程中,在等量的劳动时间内,质量不同的劳动力从事质量不同的劳动,即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等等劳动,总之是质量上具有差别的这些劳动,他们所创造的价值量并不相等。这就是说质量具有差别的劳动,在等量的劳动时间内他们实际所创造的价值量并不相等。这一点连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马克思都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即那些劳动质量高的工人或阶层就要比那些劳动质量低得工人或阶层所创造的价值量大或多。这样那些具有高质量劳动能力的工人或阶层他们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比那些低质量劳动能力的工人或阶层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大或多。而这个具有高质量劳动能力的工人或阶层,他们的工资就比那些低质量劳动能力的工人或阶层多。基于此,三个以往令人不理解的重大理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个是白领阶层现象;另一个是西方当代资产阶级对工人或劳动者进行剥削的问题;第三个是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为何失去了阶级意识和革命斗争的动力。
大家知道,十九世纪后半期,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历史阶段,西方国家工人阶级队伍内部分化出了工人贵族,二战之后又出现了白领阶层。他们的工资高于普通蓝领工人很多倍,过着优越的生活,享受着高级别的物质待遇,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一天牛哼哼、美滋滋,最典型的那些人就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高管或经理、金融领域的经营管理等等工作人员、科技研究特别是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律师,大学教授,研究员,各种明星,艺术家,工程师,作家,医生、高级技工等这个阶层。即白领阶层。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那么高、待遇那么优越、而且连那些最傲慢的资本家、老板们都得供奉着、哄着他们为自己工作,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阶层的劳动者或从业人员在同等的工作日内能够为资本家、老板创造出比普通的蓝领工人更多的价值量,扣除工资外,资本家老板们所获得剩余价值更多,从而实现的利润更大、更多。我们现当代的资本家、企业主、大老板们,或整个现代以来的整个资产阶级是非常聪明的,这个道理他们十分清楚。那些从事产业、商业、金融等领域里的大老板们更是深谙此道。他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培养、招揽这类劳动者,还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的到世界各地劳动力市场上,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进行招揽掠夺,并且极力垄断这类劳动者。就连像我国的体育、电影明星这种人都不放过。不仅如此,他们还花钱有条件、有选择的“义务”培养发展中国家的那些优秀的、有前途的理工科大学生,甚至初中、高中生,这是一支能够转化为高质量劳动能力的潜力巨大的劳动大军。他们毕业上岗后,马上就会为资本家、老板们创造出高额利润。这是第一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即高质量劳动力与价值、价值量、工资、剩余价值、利润、超额利润、分配等一系列重要经济学理论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剥削工人阶级或其劳动者的秘密。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如高工资、高福利、允许工人罢工、示威、抗议等等历史假象,一些现代糊涂虫们,竟然说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存在所谓的“剥削”,无产阶级“消失”了,不存在所谓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关系,嚷嚷补什么资本主义的课,走资本主义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才能富强。实际上这种谬论是比赖狗放的屁还要臭十万八千倍的混蛋逻辑。且看他们的脑袋是怎么进水的、怎么残废的。我们分析这帮家伙,不是理论上无知无能,就是在故意抹杀现代、特别是当代高质量劳动者比低质量劳动者,在等量的劳动时间内,实际上会创造出不等量的价值。这是个像喜马拉雅一样突兀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在150年前早就被马克思首先发现了的历史秘密。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等等劳动之间的差别。这种劳动力在劳动的质量上存在差别的历史现象,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就呈现出了,但是远远不如今天这么鲜明、这么突出、这么显著。现代资本家、金融家等老板们的财富为何增值的速度那么快、数量那么大、那么惊人,富可敌国。其原因何在?就是这个具有高质量劳动能力的白领阶层给资本家、老板们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利润、高额利润与过去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发展和提高。三是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历史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其内部的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为何会丧失阶级意识、革命意识、斗争动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利用从第三世界攫取的巨额财富,从中分出那么一丁点来建立所谓的福利制度,实施什么福利政策,再加上爷爷花子孙的钱,即主权债务等等问题。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西方国家内部劳动者的劳动质量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他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压缩,而维持工人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工资的提高,与资本家在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在绝对量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自近七、八年世界上爆发的这场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以来,西方政府搞的主权债务、福利制度等等政策即将破产,西方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准备并且已经制定和实施紧缩政策,劳动者大面积失业,工资大幅削减,社会福利急剧下滑,劳动者们再次出现了生存问题。于是,劳动者们又渐渐觉醒了,阶级意识逐步恢复,斗争的动力日渐提高,抗议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再度来临。我们深信,随着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阶级斗争动力的加强和提高,世界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定会再次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工人阶级伟大导师和领袖的科学著作中,进行请教。工人阶级的思想家们也会结合历史新情况、新特点、新任务,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新的共产主义理论一经诞生,并被工人所掌握,那么,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处在这个新世界的门槛上。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在对待商品质量与商品使用价值的关系上出现的问题,完全是由历史发展造成的。这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今天,商品世界发育的如此庞大,其质量特征暴露的如此鲜明、突出,人们还不去认识它、研究它,不是无知,就是被教条主义的缰绳束缚住了手、脚和大脑。所以我们大声疾呼,破除教条主义,打破思想牢笼,让思想向着真理,向着科学,向着自由飞翔吧!
作者:李永芒
2011年11月19日(修改稿)
2011年12月16日(再次修改)
2015年9月8日(再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