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艾思奇“更高阶段的感性认识”的哲学观点

火烧 2014-12-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解析艾思奇关于更高阶段感性认识的哲学观点,强调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意义的体现。

  上世纪三十年代,艾思奇同志为通俗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读书生活》半月刊发表连载文章,计一年,得二十四篇,结集为《大众哲学》。至1948年12月,共印行了三十二版。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是读了《大众哲学》,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职业革命家的。这本著作能在中国革命中产生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通俗读物,还是一本深刻的哲学著作。这里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艾思奇同志在《大众哲学》第四版序言(1936)中,谈了他对认识过程的理解:“人类认识的运动,是从感性的认识前进到理性的认识,有由理性的认识升扬到更高的感性认识;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从活生生的感觉,前进到抽象的概念,又由抽象的概念,回复到实践(新的感觉)。”这已非常接近《实践论》关于认识过程的表述。在谈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时说,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就没有理性认识,又说,“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高的感性认识)也是一样,没有理性认识做基础,感性认识也不会走到更高的阶段。”

  我们注意到,艾思奇同志把认识过程第二阶段的“感性认识”,定义为“更高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更高的阶段”。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深刻的,创新的。它的哲学意义至少有两点,其一,感性认识(或者说实践)在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上的意义是不同的。感性认识不但是认识的基础,它还可以是更高的感性认识,即成为能动的,在理论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如果只注重感性认识的基础意义,忽略了能动的感性认识,就不能全面地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实践高于理论的品格”的一个认识论根据。其二,认识过程的任务不但是把理性认识发展到更高的阶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感性认识也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如果认识过程不能提高感性认识的质量,则认识过程本身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会趋于停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重在改造世界的一个认识论根据。

  艾思奇同志这里说的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具体过程,不是人类认识的总过程。但由于他提出了更高阶段的感性认识的观点,根据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的原理,则可得出理性认识又会在更高的基础上前进的结论,客观上为提出人类认识总过程准备了一定条件。艾思奇同志没有完成提出认识总过程的哲学任务,这个任务是由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1937)中完成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艾思奇同志写这个序言的时候,年仅二十六岁。考虑到《大众哲学》的发表早于《实践论》,艾思奇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