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毛泽东有关实践的观点
《周易》和毛泽东有关实践的观点
这个问题,毛泽东有专著《实践论》,《周易》中虽无专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常常体现出这方面的一些观点,举例如下:
(一)关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这个问题,《周易》在坤卦初六爻辞中说:“履霜,坚冰至。”这就是说,在实践中,每当脚下踩上霜时,有坚冰的严冬季节就要很快到来。这是通过实践的经验告诉给人们的,也说明只有实践,才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同时说明,一切真知,都是出自实践。
关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毛泽东做了直接的论述,他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注1)也就是说,一切真知,都是通过社会实践才得来的。
(二)关于亲自参加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观点。
这个问题,《周易》在涣卦六三爻辞中说:“涣其躬,无悔。”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的解释,涣卦的涣是指解决和发展福利事业而言,因此,此爻辞的大意是说,怎样解决和发展福利理业呢?要想知道这个道理,就须躬行实践才不会后悔。以此说明,只有亲自参加有关的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有关的事物。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阐述的更加清楚,他说:“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自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注2)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注3)
看,毛泽东说的不是更明白,更透彻吗?
(三)关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观点。
这个问题,《周易》也是通过事例来体现的,如在震卦的卦辞中说:“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就是说,震雷在天空中横行无阻,起初吓的人们全身发抖,非常恐惧,后来便谈笑自若,连震惊百里的巨雷都不怕了,像祭祀活动,也都照常进行,不会受到伤害。
为什么开始害怕呢?说明开始只看到某些可怕的雷电现象,并不了解雷电的规律,说明人们这时对雷电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后来在雷电天气中经过多次实践活动就逐渐掌握了雷电的习性,认识也就全面多了,这时对雷电的认识,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并用这种理性认识再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了用其利而避其害的目的。
对这个问题,毛泽东说:“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的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的去指导战争。”“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性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于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推理和判断的阶段。只有感觉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注4) “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注5)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意,以及彼此间的有机联系,毛泽东说的都十分明白,从而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中的不可分割部分。这又是《周易》永远不能相比的。
(四)有关失败和成功的观点。
这一问题,《周易》在涣卦上九爻辞中说:“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逖,警觉。大意是说,在发展各自所从事的事业中,往往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才能把失败的流血事件去掉,从而才会引出对未来的警觉,使失败转化为成功,这是“无咎”的。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注6)
(五)关于理论脱离实际的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豫卦在初六爻辞中说:“呜豫,凶。”就是说,只知道大鸣大放“豫”的道理的正确性,却不知道怎样用这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下去,前途必“凶”。也就是说,这种理论脱离实践活动的行为是最危险的行为。
对这个问题,毛泽东非常注重,他说:“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注7)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妤也是没有意义的。”(注8)也就是说,理论脱离了实践,是不会有好结局的。
(六)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
这个问题,《周易》在大畜卦上九爻辞中说:“何天之衢,亨。”
天即乾,是指在乾卦中所概括出的元、亨、利、贞的道理和实践这道理的规律。这爻辞的大意是说,把乾卦中的元、亨、利、贞的道理和实践的规律,能像背在脊背上那样,随时供人们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做,实践的道路就一定会四通八达,亨通无阻。以此说明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理论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指导行动。”(注9)又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注l0)
正是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对理论指导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比《周易》中说的更透彻,更鲜明,因此对人的指导作用更大。
(七)关于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
这个问题,《周易》在小过卦的九四爻辞中说:“往厉必戒,勿用永贞。”这是说,对以往发生过的有严厉危险的事,必须加以警戒,同时也不能把贞(正)道,即正确的东西当成永恒不变的千古真理来使用。也就是说,真理是相对的,它会因时间地点不同而不同,不要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
《周易》在随卦初九爻辞中还说:“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这又是在说:作为官方的方针政策,应该随着时过境迁变化了的形势而发生相应变化,这才是贞(正)道行为,才会取得吉祥效果,这就得走出家门,广泛交际,了解社会,也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这两例都反映出一个道理,就是不要把真理当成千古不变的教条。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一再提醒人们:“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11)又说:“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使其“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注12) ,
毛泽东说的这一切,也就是告诉给人们,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不能把某时某地的真理当成千古不变的东西一直遵循下去。
(八)有关对实践重要性认识的观点。
从《周易》整个卦序排列来看,第一卦是乾卦,在这一卦中提出了为实现“元亨利贞”的理想世界而奋斗的理论和规律。第二卦是坤卦,是来谈怎样按规律来实践这个理论才为正确。在谈这个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就提出了“履霜坚冰至”的问题,即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说,“元亨利贞”的理论和实践这理论的规律是否正确,也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知道。从而说明了实践在认识上的重要性。
关于这个重要性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这样说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注1 3)
通过以上所举各例,可以看出,对实践的认识,不少观点,早在《周易》中已经孕育,而发展到毛泽东时代,就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大树,成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完整的独到的思想体系。
本章从以上所举十一个问题中,也可看出,在哲学问题上,毛泽东确有不少独创之处,但从根源上讲,又和古老的《周易》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这样和那样的关系。
注:
(1)《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第2 2 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70年l0月第—版。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 7 6页,人民出版杜出版,195 2年7月北京第二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 7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6)《毛泽东选集》第—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l 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8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3年5月北京第二版。
(8) (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1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53年5月北京第二版。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 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 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 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