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大学生毕业去养猪,看来是应验小平同志那一席话了

火烧 2009-03-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大学生养猪现象展开,批评当前教育模式急功近利,反思教授不教、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对比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教育成果,呼吁教育改革与回归本质。

当下的街头巷尾三五趣聊和媒体关注度的热词上来看,那就莫过于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了,全社会都在注视的确是件好事,但好事的背后也暴露出,我们在高等教育上,日积月累的急功近利模式与利益驱使思潮所埋下的痼疾在积重难返下,种下的那一些个种种弊端就开始浮出水面了。号召大学生毕业们要开创思路、摒弃那些陈腐观念去养猪也能创出一条养猪状元之路,这样的尊尊教诲和受人之渔的指点迷津其初衷与愿望是好的,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但用这样的思路来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显然是在搞削足适履敷衍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且不说养猪能不能出状元,单就市场前景而言就不乐观,猪的存栏数急剧增加,势必要反应市场价格这一杠杆的巨幅波动,若市场存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饱和度,这样的养猪状元看来也就多余,不但这状元的生存会发生逆的大转变,猪也要满街跑了,更何况养猪这行当也不需要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从事,高中毕业就能胜任,自己也勿需再花上四年的充电和这期间的家长为出资六七万元的花费,省吃俭用的来东拼西凑来完成宏伟抱负,若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这就不难看出,用商品的市场保有量这一经济角度来分析与教育宗旨是在着力打造一个因才适用上,是存在着严重相背离的一种社会气候与氛围。

   

有人一提及和看到“工农兵大学生”一词,他们就心惊胆颤莫名其妙地就肝胆俱裂开始咬牙切齿又恨之入膏了。仿佛这“工农兵大学生”一词若跃然纸上后,自己就如现原形一番,大有一副相形见绌的狼狈而不敢正视。的确,每个时代都有个看家事物成为下一个时代某种社会现象的克星,用前面的矛来刺后面的盾,就有一种不攻自破而感到汗颜的感觉。就好比过去的工农兵大学生与如今的时代骄子大学毕业生们来对照,的确是不能同日而语了。这两者孰优孰劣是一目了然的,无须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如何诡辩,但公道自在人心。

把“工农兵大学生”一词,比喻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特定时期的产物,是乎还有点不太帖切勉强了点。我们知道,所谓的近代史所对应的时间至少在岁月数量级要求上,数量级固然也存有某种分歧,这都无关紧要,好在这一事物自打它诞生之日起,那些个美好与当年抱负憧憬的梦絮,想必至今还留香在一些群体脑海而挥之不去。但比较能达成一致共识的说法,应该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新生事物”。实事求是的说,就“工农兵大学生”这一产物而言,她的声誉和形象自打改革开放,特别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从各个角落旮旯里所溢流出诋毁嘲讽和蔑视的声浪一天也没消停过,无非就是没有产生出开拓型解放型成为养猪状元嘛。

“工农兵大学生”在一个特定时期里所产生出来的新生事物,我们必须要还正于事实的本来面目,以好来针砭当下所鼓励大学毕业生们,“学以致用”地能走出一条养猪致富成状元之路的弊端所在。

倘若我们再细致探究一下,这早已在现代人脑海记忆中“逝远”的新生事物的话,又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闪光和亮点而被载入到史册的呢?“工农兵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对于我们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肩负起的作用究竟又有多大,若不能还正于视听,就等于自我否定——中国的科技进步。我们该如何地来正视“工农兵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它不但极富有说服力,而且也经得起春秋反复磨砺和风雨洗涤推敲的参量,那就是非时间这一参数而莫属了。“工农兵大学生”这一新生事物在追溯上,虽是起源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但真正意义上轰轰烈烈的全面铺开,应该是在1973年以后遍地开花的。被推荐保送成为“工农兵大学”在校其间的学制大致都为三年。你别小瞧这三年,时间是会说话的:培养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单就在学时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本领,就要远远地超过进入到本世纪后,各个在校大学生,我们甚至还可以说——超过研究生也不为过啊!

我们再来看看这批“工农兵大学生一族们”,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贡献又该如何评价和定位呢?我们必须要有所承认也只能承认的是——这一代的“工农兵大学生”,目前绝大多数人都从各行各业各自所从事的岗位上年过花甲退休了。那么,我们就不妨把时间做一番倒推——这批“工农兵大学生”年富力强大干一番事业又是在哪个时期和年代的呢?无巧不成书的是,那不正是——1978年以后,我们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和中国科技水平崛起么?毛泽东时代他那高瞻远瞩的这一做法,不正好为后毛泽东时代的改革开放培养和奠定了雄厚的人才队伍了么?在此,我们必须要插一句的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农兵大学生”,在选拔和推荐上,它决不亚于现行的高考模式——那是从有较高文化素质;在基层岗位上的技术尖兵和技术革新能手中,打破年龄条条框框消除性别歧视;是从各行各业所涌现出那些个优中选优层层把关自下而上的推荐;是把那些思路敏捷具备再深造的优秀人才“收罗培养”的创新之路,事实以无可辩驳再次证明——“工农兵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科技现代化的主力军。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大学的能力作为好坏自然离不开大学的师资教学队伍的素质和相应的教学手段与基础设施,软硬件的高低,就决定了一个高校是否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筹码。

教授的职责也可以说是天职——就是要有扎实放下身段并富有责任心的一线教学的言传身教与肩负和承担起国家科研创新的课题重任。一个极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是:一个只用三年制的教学时间,它所培养出的“工农兵大学生”,其能力又是如何地超过目前本硕连读的?我们只要开悟余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毛泽东时代的大学教授们,个个不但朴实无华,为人师表不说厚道加责任心是蔚然成风,无私奉献出自己摸索与探索出的经验和智慧——教以致学。

那个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们——天天有默默耕耘的教授们,站在黑板面前所陪伴,这就不难想象的是——个天天有教授沐浴浇灌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不技高一筹那才怪呢。

我们再反观一下目前的中国高校,进入到本世纪后,就目前的在校中国大学生们,又该是一番命运景象和精神面貌呢?这样一句来自社会各个层面,茶余饭后的调侃流行语,就不得不拿出来一同欣赏一下吧——“如今的教授是一毛钱买十一个”。这也足以说明——无奈的怨声载道被化作一句——家喻户晓的笑料并加以免费“传诵”了。无独有偶的是,另一则笑话很是能说明问题所在,是这样说的:“我们上了四年学,这教授长什么样是男是女都一头舞水哦”。人们在捧腹大笑之余,又开始萌生出这样一个念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那么,教授若不再教书育人,倒是以身作则像是个商人楷模——名副其实的担当起社会活动家的“重任”的话,不如——回家嘭嚓嚓饴享天年吧。教授不教、不授这一中国特色的——国际接轨,这不又再一次地极好应验了邓小平他那句英明论断——“中国今后若出现什么问题的话,就一定是出在教育上”。如果说毛泽东因人老昏庸看错了,那么邓小平也错估了形势?

我们试想的是,作为一个堂堂正正派头十足的大教授,一不教二不授,与其说是在“默默无闻”地忧国忧民地做大学问,还倒不如说是——一块行尸走肉而已和滥竽充数之辈,白拿纳税人的钱不说,政府还要为其言论擦屁股而忙前忙后!这样的教授不但人人都能干也能当,至少那些自己勇敢地承认起是不学无术之辈的教授,又能明码标价,只是愿者上钩而已,要来的坦荡磊落的多,这样的“教授”也至少不存在——有什么误人子弟之处和贻害民族等一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教授不教还好,还恬不知耻振振有词美其曰为是:“让学生们自己开启想象的翅膀翱翔吧”。

 从如今 教授一不教二不授,我们就不难得出的是:为什么中国科技水平总受制于人,没有自主拳头发言权其根源所在了!教授为敛财而四处疲于奔命地——大开“百姓讲坛”而乐此不疲,而大学生们的课堂呢?——“让自由的心弦尽情地弹奏吧”。这个世纪的大学生们可谓是到了生不逢时——如今的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自学成才摇篮了。在这样的摇篮摇出来的水平想与过去的“工农兵大学生”们一比高低,看来是自不量力了。

若把过去的“工农兵大学生”与目前的本硕连读相比较的话,那答案一定会出乎你意料。不及过去的“工农兵大学生”也已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的肆意歪曲,这一说法已形成了如今我们社会的共识了。

最后给各位传递一个信息是:在以色列,大学校方有硬性规定——教授每周至少有三天 时间 教授本科生的课程。人家以色列基本是——年年都有人摘取诺贝尔获项的国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都给本科生教授课程,在我们社会现状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意了。以色列这一做法,若放在我们中 国 教授们眼里看来,这不是——大材小用了么?!所以——这大材小用之事,就不能“照抄照搬”地来国际什么接轨了!  

   

看来,鼓励大学生毕业们去养猪,实践抱负人生,看来是应验小平同志那一席话了:“中国今后若出现什么问题的话,就一定是出在教育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