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流通中纸币量的需求
文章探讨经济发展对流通中纸币量的影响,分析货币需求变化因素,包括商品价格总额、信用货币替代及货币流通速度等,强调经济发展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
经济发展对流通中纸币量的需求
作者:王国胜
货币是商品流通必不可少的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货币都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货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无法想象的。目前,世界各国流通的货币都是以国家权力和信用为基础的纸币。因此,需要研究经济发展对流通中纸币量的需求。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是贵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纸币代表的价值是流通中必需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马克思说:“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因此,研究经济发展需要的纸币数量,应当从贵金属货币谈起。
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待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到期的支付总额等因素。不仅如此,在商品通过赊销而让渡、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产生了信用。开始是商业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出现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通过票据贴现和贷款等方式向商品经营者提供信用,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进行结算,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节省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数量。随着银行信用的进一步发展,又产生了以银行券为代表的信用货币。虽然这种信用货币可以随时兑换成贵金属货币,但它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替代了贵金属货币,从而进一步节省了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
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使货币需求增加的因素,如待流通的商品价格总额增加、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到期支付额增多而赊销减少等;也会出现使货币需求减少的因素,如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信用货币替代贵金属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这些,都会影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但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规模扩大,尽管存在使货币需求减少的因素,总的来说对货币数量的需求会增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简单化。随着经济发展、经济规模扩大会产生增加对货币需求的因素,但也会产生减少对货币需求的因素,即使二者相抵对货币的需求增大,这种增大与经济发展也往往不成比例。
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贵金属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流通的需要相适应;如果货币数量不足,一方面会有新的贵金属自动进入流通充当货币,另一方面,会通过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增加等办法来满足流通对货币的需求。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只是贵金属货币的代表,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数量与贵金属货币的数量一样,同样要受流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中所有使流通对贵金属货币的需求增加或减少的因素,都会同样对纸币发生作用。不同点在于,超过流通需要的纸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们都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的数量。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纸币贬值。除此之外,如果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通过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增加等办法也不足以解决,就要靠国家发行新的纸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几个因素对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数量有很大的影响。
一是银行的信用创造作用。银行的信用创造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现金存入银行之后,银行可以将规定的存款准备金之外的部分贷放出去。贷放出去的部分可能又被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家银行又会再贷放一部分出去。如此下去,一定量的纸币会被银行创造出数倍的存款。银行的信用创造作用可以在不增加纸币发行量的情况下满足流通对货币的需求。当然,银行的信用创造与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有很大的关系。前者影响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后者影响银行能够放贷的数量。如果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流通的需要相适应,银行的信用创造一般来说不会造成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比如,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而向其发放贷款。但如果银行的信用创造超过了流通的实际需要,即使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不增加,也有可能使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变得过多。因为银行信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发挥纸币的作用,产生增加纸币的效果。
二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资产的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货币资本的需求,一方面产生了包括商业、银行票据等在内的各种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条件下起着货币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由银行信用和生息资本的发展又产生了股票、债券等以索取收入的权力为基础的金融工具。这两类金融工具都能够为发行者筹集货币资本,并且在这些基础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还能够创新出一些衍生金融工具。一方面这些金融工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替代纸币,在实际上产生纸币增加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金融工具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在持有者手中形成金融资产,并由此产生了金融资产投资者和专业的金融投资机构,从而占用了大量的纸币。实际情况往往是,在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时候,在金融资产价格飙升的时候,容易出现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不足,出现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现象。
三是以房贷为主的消费信贷的发展。房贷就其性质来说也是一种消费信贷,是为了促进消费,其实质是促进销售,而向消费者提供的商业性贷款。一方面,房贷能够使消费者提前甚至是超前实现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从而在实际上增加了一定时期社会对住房的消费购买力。另一方面,由于房贷能够增加一定时期房产和与房产相关的商品销售,从而对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方面都会对银行信用提出需求。在这里,一种银行信用(消费信贷)的扩大会引起另一种银行信用(生产信贷)的扩大。这种相互作用会造成加倍增加流通中纸币数量的效果。如果房贷的增加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以内,能够稳定、持续进行,很难说会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但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也可能成为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的推手。
四是汇率的变动和纸币的国际化程度。汇率的变动能够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能够影响企业和个人赚取外汇的数量;能够影响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或者用外汇兑换本国纸币的数量;能够影响企业和个人用外汇在国外投资和消费或者兑换成本国纸币在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数量,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国家为收购外汇而被动投放纸币的数量,从而影响流通中的纸币量。另一方面,如果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增长,随着本国纸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本国纸币在更多的国际交易中成为计价工具,并且在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国家也需要发行更多的纸币,以适应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交易的需要。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对流通中纸币量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性质和特点、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状况、金融工具的作用和金融资产的规模、消费信贷特别是房贷的发展水平、汇率的变动和本国纸币的国际化程度等各个方面。所以,纸币的发行数量在很长一个时期要靠历史经验和对现实问题的应对来确定。总的来说,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流通中纸币的需要,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对货币资本的需要;又要防止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特别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难以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述影响流通中所需纸币数量的各种因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造成流通中所需纸币数量的波动,有时甚至是剧烈的波动。因此,经济危机经常伴以金融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所以,流通所需纸币数量的波动应当相对较小。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银行信用对流通中的纸币数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必须积极引导银行信用投向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坚决遏制银行信用向金融资产和房贷的过度流动。特别要注意防止银行信用助长金融资产“泡沫”,防止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引起的货币“溢出”,防止由此引起的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为此,应当提高市场炒作成本,坚决防范和打击投机炒作和各种违法违规活动,力促金融资产的价格围绕其真实价值波动。这样,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