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货币投放和市场的货币创造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3也可以说是包含内容更多的广义货币。从广义货币的构成来看,它既来源于国家的货币投放,也来源于市场的货币创造。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国家(通常是通过中央银行)是唯一一个有权印制并且向流通中投放纸币的主体。因此,流通中的现金——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只能是纸币,只能来源于国家的投放。有时国家也通过其他方式向流通投放货币,如国家收购企业所有的外汇时不一定马上支付现金,而可以向售汇企业账户转入相应的资金,形成企业的存款。企业可以用存款进行购买和支付。但在企业要求变现时国家必须投放相应的纸币。
实际上,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在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不仅是流通中的纸币现金M0,还有M1、M2甚至M3。即使是狭义货币M1也包括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又增加了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等;M3中甚至包括商业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虽然这些不同层次的货币(从最广义理解的货币)的流动性不同,但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发挥媒介作用。
银行的信用创造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现金存入银行之后,银行可以将规定的存款准备金之外的部分贷放出去。贷放出去的部分可能又被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家银行又会再贷放一部分出去。如此下去,一定量的现金会被银行创造出数倍的存款。有专家认为,银行信用可能创造的存款倍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创造广义货币的方式,如商业票据。经过银行承兑的商业票据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一般情况下都能起到流通媒介的作用。
但是,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完全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的能力。银行的信用创造与市场经营主体对贷款的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营主体需要贷款,银行才能信用创造。而经营主体是否需要贷款、需要多少贷款又取决于经营和市场状况。其他创造广义货币的方式,如商业票据的使用和流通同样取决于经营主体的需要,取决于经营和市场状况。
在特殊情况下市场经营主体会创造出其他方式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如,相互给予各种形式的商业信用,等等。这些其他方式很难说属于广义货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对商品流通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是市场的需要。没有市场需要,就不存在银行信用创造和其他广义货币创造的必要性。包括银行信用创造在内的各种广义货币的扩张和紧缩归根结底都根源于市场,都是市场的创造。市场自身总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商品流通对一般等价物的需要。
从适合市场需要的角度看,市场的货币创造要优于国家的货币投放。因为市场形势千变万化,市场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商品流通对交换媒介的需求变化莫测。市场的货币创造是市场上千千万万个经营主体(金融的、非金融的,实体的、非实体的等等)共同行为的结果。市场的货币创造能够及时灵敏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当然,国家的货币投放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的货币投放是市场货币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固然,国家的货币投放过多会使货币贬值,但国家的货币投放过少也会给商品流通带来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的货币投放要适当,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形成以下几点推论。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国家应当相应地增加对流通的货币投放,以适应市场对货币的需要。以此为目的的货币投放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应当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需要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不断探索,往往需要根据历史经验来确定。但为了给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的货币条件,一般来说不宜过紧。国家的财政支出可以以此为限,适度超过财政收入,但一般不应超过这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有可能引起货币贬值。
第二,国家对适应市场实际需要的、包括银行信用创造在内的各种市场的货币创造应当予以支持,一般情况下应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必须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以防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兴风作浪、扭曲市场、谋取暴利、增大金融风险隐患。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严格的金融监管,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第三,国家的货币投放应当积极促进创新、促进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货币投放(主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不仅要适应市场对货币的需要,而且要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国家的货币投放要支持科学技术和企业创新,优化地区布局和产业结构,扶助生活困难群体,保障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发展决定货币流通,而不是相反。当然,也必须高度重视货币流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