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银行信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火烧 2014-09-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银行信用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其如何通过提供货币资金满足经济需求,同时可能引发通胀风险。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流通中纸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纸币贬值的现象。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超过流通需要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不会被贮藏起来,超过流通需要增加的纸币会使纸币贬值。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流通的都是纸币,因此,在这里所说的货币是指纸币;在这里所研究的是纸币流通条件下银行信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银行信用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即以商业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等方式提供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银行信用通过提供货币资金,一方面能满足商品流通特别是资本循环对货币的需要,另一方面,因为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存在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因此需要研究银行信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发挥银行信用积极作用的同时控制其引起的通货膨胀。

  首先需要指出,银行信用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与其提供货币资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商品流通离不开货币。一定时期的商品流通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数量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主要取决于该时期待销售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而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次数显然是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的。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中,货币还是资本循环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货币的推动,市场经济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不可能顺利进行。

  在市场经济中,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的。但这种增加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既与经济的波动相联系,又与支付结算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相联系,在不断增加的趋势中有时会有减少的情况。如,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在支付结算方式改进和新技术的采用节省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时候;等等。银行信用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流通中货币量的这种变动不居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并且以市场机制运作的银行信用,能够及时、灵活的适应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银行信用不仅能把闲散的货币集中起来投入流通,而且能够通过其信用创造功能将数倍于存款的信用货币以贷款的方式提供给货币资本使用者。当然,这必然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但没有银行信用提供货币资金,或者是不恰当地干扰限制银行信用提供货币资金,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的货币需求就不能适时地得到满足。这会妨碍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甚至会给经济运行和发展造成严重问题。在西方国家历史上有过这种情况。

  当然,银行信用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可能准确无误,难以避免有增加过多的情况。如果增加过多,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满足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和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源于同一个过程——银行信用向流通提供货币资金。

  第二,正常的银行信用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是比较小的,即使有通货膨胀,也是程度较轻的。

  银行信用的主要作用是为投资者提供货币资本的使用权。但这种提供不是施舍,而是有条件的。不仅要求按时偿还,而且要求得到利息。所以,银行信用的提供不是银行单方面决定的,而是与货币资本的使用者协商决定的。在这里投资者的需求是前提,投资者需求的前提是经济形势等因素使投资者有利可图。另外,对货币资本的需求数量,还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取决于主要由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决定的资本周转时间。

  在理想的情况下,投资者从银行得到贷款投入资本循环,在一个周期结束之后,投资者不仅收回投资而且得到利润,投资者将贷款还给银行,同时向银行支付利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货币是因经济活动的需要进入流通的,而后又因任务的完成而回到银行,并且增加了利息。也就是说,在理想的情况下,在一次放贷过程结束的时候,从银行进入流通的货币又会以增加了的数量返回银行。当然,在这期间不能确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始终不会增加,比如,建设周期很长的项目可能在几年的时间一直在使用贷款而不能还款。但这样的项目数量应该不会太多,一般情况下在时间分布上也不会过于集中。如果这样的项目在一段时间里几乎同时大量出现,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情况,而不单纯是一个银行信用问题。

  可见,正常的银行信用应当是为满足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而向流通中投放货币的;其不仅要受银行贷款能力而且要受使用者投资效益和投资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其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实现按时还本付息的预期的。考虑到坏账的可能和其他贷款风险,正常的银行信用还应当是风险可控的。这样的银行信用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是比较小的,即使有通货膨胀,也是程度较轻的。

  第三,违法违规和不规范经营是银行信用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超过了流通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银行信用进入流通的超过流通需要的货币才能引起通货膨胀。例如下面列出的几种情况。

  一是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资金并非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这可能是由于有人用虚假的信息、欺骗的方式套取银行货币资金;也可能是银行为了获得高额利息,在还本付息确有保障的情况下,有意提供货币资金。二是银行信用提供的大量货币资金并非用于实体经济,而是被用于在金融市场或其他市场上进行投机炒作,形成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巨额“游资”。三是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资金不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不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连本金都不能收回。四是银行信用提供的短期贷款被挪用到长期项目上去,形成当期的货币投放大大超过当期的货币回流。五是银行信用对提供的货币资金贷款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风险控制,使银行不能有效地防止货币资金的流失。等等。

  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进入流通的货币超过流通的需要,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而这些情况的产生的原因,显然,又主要是违法违规和不规范经营。

  综上所述,正常的、规范的银行信用对于满足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对货币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其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是比较小的。而不规范的、违法违规运作的银行信用不仅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防止银行信用引起的通货膨胀,重点应放在对银行信用的规范和监管上。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银行信用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

  银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对货币的需要。只有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银行信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积极意义。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和效益,都可能有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银行业要摆正位置,牢固树立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国家也应当以此做为考核银行业的标准。要特别注意防止利用银行信用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第二,必须为银行信用的规范运作创造条件。

  银行信用要能够正常、规范运作需要必要的条件。一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与银行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是银行信用能够规范运作的基础。二是要坚决反对影响银行信用规范运作的行政干预,这种行政干预往往是贷款不讲经济效益,以至不能收回的主要原因。三是要坚决支持对银行信用的风险控制,放松风险控制无助于银行信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只会造成运行的紊乱和货币资金流失的增加。此外,还应当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以促进其提高规范经营的水平,等等。

  第三,必须坚决打击与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由于货币流通是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银行信用在内的金融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它事关全局,又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紧密相连。因此,必须对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坚决打击投机炒作等与银行信用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只有负面作用并且是破坏性很大的负面作用,没有理由对其姑息纵容。坚决打击与银行信用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能够有力地遏制与银行信用相联系的通货膨胀,同时又能更好地发挥银行信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一举两得之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