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政策的有限性
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政策的有限性
作者:王国胜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以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曾经由不同的商品来充当,但最终逐渐固定在黄金这种特殊商品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做为货币的贵金属黄金逐步由其他介质来代表,以至在当今的世界上各国都用纸币做为贵金属货币的代表。
货币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由卖出(商品-货币)和购买(货币-商品)这样两段构成。无论是贵金属货币还是纸币,发挥的都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在卖出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产品只有能够换回货币,产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包含在产品中的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个过程从另一个当事人的角度看又是购买过程,商品生产者凭借货币能够换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各种商品。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所以它是资本循环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是投资者首先要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其中包括雇用劳动者。而要完成必需的购买,就必须支付足够的货币。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之后,新的生产周期又要以新的购买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的资本经过货币形式到生产要素形式、商品形式,再到货币形式的转换。可见,没有货币形式的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都不可能启动。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作用仍然是做为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的增殖不是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要素的过程中进行的,而是在生产阶段进行的。
由于货币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是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进入流通的,而不是相反。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待销售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超过需要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成为贮藏手段。而商品销售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很显然取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及发展程度。在纸币代替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代表的价值是流通中必需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显然,纸币代表的价值也要由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及发展程度来决定。
在个别资本循环的过程中,对货币资本数量的需求取决于投资规模和资本周转时间。在投资规模较大、周转时间较长的个别资本循环中,需要数量较多的货币资本;而在投资规模较小、周转时间较短的个别资本循环中,则需要数量较少的货币资本。可见,是投资的规模和资本周转速度决定需要多少货币形式的资本而不是相反。如果考察全社会的资本循环,资本循环和其他商品的流通是交织在一起的,资本循环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全部商品流通所需货币数量的一部分,当然也受商品销售总额与货币流通次数的影响。
当然,货币的数量对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有一定的反作用。在有些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由于货币的数量不足引起的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的障碍。这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有促进作用。在流通中保持数量充足的货币可以及时满足突然发生的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对货币的需求。但是,必须指出,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决定货币流通是第一位的、基本的,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当流通中的货币不足时,处于贮藏手段状态的货币就会进入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的需要。另一方面,信用以及信用工具的出现能够用同样数量的货币完成较多的交易,能够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这等于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在贵金属货币完全退出流通,纸币代替贵金属货币的条件下,纸币可以更便利地增加进入流通以满足流通的需要。但是,超过流通需要的纸币不会自动退出,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会降低,纸币会贬值。这也证明是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决定流通中货币的数量,而不是相反。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表现为当事人所有的货币数量的增加,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其实,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是由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做为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货币是按一定的规则和规律流入当事人手中的,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不会简单的直接增加任何一个企业的利润和个人的收入。如果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而经济的发展又会使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这时增加货币供应有利于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但很显然,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货币数量的增加只是起到了适合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流通中货币(在这里指的是纸币)数量过度增加,货币就会贬值,只是因此而增加的利润和收入只是名义上的增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周期性危机也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货币数量关系的假象。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产品积压、货币奇缺、企业倒闭。好像危机是由货币供应不足造成的。而在危机发生前的高涨阶段,信贷急剧增加、生产疯狂增长、市场畸形繁荣。又好像是货币供应过度造成了经济过热,给危机创造了条件。其实,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有购买力的社会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这种矛盾造成了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出现的。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各项政策。如,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这些政策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力、影响市场利息率和基础货币的投放与回笼来调控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应当肯定,货币政策对于延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在危机发生前的经济高涨阶段通过收紧银根,来给经济降温;在危机发生后通过放松银根,促使经济复苏。这对于推迟经济危机的发生,减缓危机的震荡程度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危机过后相对平稳的萧条和复苏阶段,货币政策也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在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之间寻求平衡点。货币政策之所以有这样的积极作用是因为货币数量对商品流通和资本循环有一定的反作用,而不是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及其对它们的投机炒作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它们制造虚假购买力,制造泡沫繁荣,从而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对此类金融产品及其炒作进行调控。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行货币政策的同时往往同时实行财政政策。即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社会福利的支出等来增加社会消费,缓解消费不足和生产扩大的矛盾。应当指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在应对危机方面更直接更有效。因为财政政策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但为了实行财政政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需要增加财政赤字,而增加财政赤字则要靠发行国债等增加纸币投放的办法。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但不能因此而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功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作用更为有限。当财政政策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时,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面临更大、更深刻的经济危机。
从上述对货币作用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货币政策能够延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能够通过微调、通过调控金融产品及其炒作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做为一般等价物也是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媒介。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应当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能够适应商品交换和资本循环的需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货币的作用决定了货币政策只能承担有限的任务,不能对货币政策提出过高的要求。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不需要货币政策去解决类似经济危机这样深层次的问题。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应当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在平衡供求、调整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优化收入分配、改善经济布局等方面作用更为直接、更有针对性。配合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运用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调控货币供应,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用货币政策必须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危害。不仅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挤兑”、“抢购”风潮,而且要防止程度较轻的通货膨胀影响资本对周转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的投入,使大量货币流向金融产品及其投机炒作。因为这样会背离货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