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国家信用货币也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功能

火烧 2014-07-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国家信用货币具备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功能,分析纸币作为财富贮藏工具的现实应用,强调其与贵金属货币的区别及货币理论依据。

 

  国家信用货币也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功能

  作者:王国胜

  目前,世界各国流通的货币都是国家信用货币,既以国家权力和信用,而不是以可自由兑换贵金属黄金,为保障和基础进行流通的货币。通常把它们称为纸币。由于纸币本身只是价值符号,因此通常的一种观点认为纸币不具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功能(也叫职能)。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实际情况看,普通消费者一般要以纸币作为个人财富的贮藏手段。无论是以储蓄的形式存入金融机构,还是以现金的形式留在手中,都是自己所有的财富的体现,都可以转换为财富的其他形式,以备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纸币对任何国家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灵活、方便的财富贮藏手段。

  对各国的各类投资者来说,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一般要筹足必要数目的资金。没有必要数目的资金是无法进行投资活动的。而必要数目的资金当然是一定数量的纸币。在筹资阶段,纸币是投资者的财富贮藏手段。在一个投资周期结束之后,投资收益表现为获得更多数量的纸币,而这正是投资的追求。在投资周期结束之后、进行新的投资之前,纸币也是各国投资者财富的贮藏手段。

  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是有内在根据的。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是贵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纸币代表的价值是流通中必需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这样,一定量的纸币就必定代表一定量的价值。既然一定量的纸币必定代表一定量的价值,那么,贮藏一定量的纸币就能够代表贮藏了一定量的价值。因此,纸币也应当有贮藏手段的功能。这一点其实与纸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功能是一致的。如果一定量的纸币不能代表一定量的价值,纸币怎么能够承担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功能,即怎么能成为一般等价物的代表。反过来说,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代表,既然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为什么就不能充当贮藏手段。

  当然,纸币作为贮藏手段与贵金属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有差别的。

  其一,贵金属货币的价值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般来说其价值变化仅受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的影响。纸币则不同。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要受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影响。因为全部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是流通中必需的贵金属货币价值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数量增加了,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但是,这不能证明纸币没有贮藏手段的功能。正像在纸币贬值的情况下,纸币仍然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功能。发生变化的是纸币与所对应商品的数量关系,而不是功能。

  其二,当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数量超过商品流通的需要时,贵金属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成为贮藏手段。从而使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数量与商品流通相适应,因此不会发生货币贬值。但纸币与此不同,纸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流通中纸币的增加不会使多余的纸币变成贮藏手段。无论多少纸币只能代表流通中需要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因此随着进入流通的纸币数量增加,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必定减少,纸币必定贬值。

  其三,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加不仅会使流通中的纸币贬值,而且会使处于贮藏手段的纸币贬值。这种情况与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很相似。上市公司的股价由进入交易的那部分股权确定,未进行交易的股权的价格也由其确定。换句话说,进入流通的纸币的数量直接影响作为贮藏手段的纸币代表的价值以及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

  说明了纸币的贮藏手段功能,也就不难说明纸币的世界货币功能。从现实情况看,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实际上是纸币在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起初充当这一角色的只能是美元,而后其他重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纸币开始跃跃欲试。这并不难理解。只要一种纸币能够可靠地代表一定量的价值,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可靠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和差额支付,就存在成为世界货币的潜能。

  当然,纸币与贵金属不同,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是因为自身确有价值,本身就是一般等价物。纸币充当世界货币则是因为能够代表贵金属,代表一定的价值量。这种代表的能力依赖的是发行国或经济体的实力和信用。实力和信用是纸币能够相对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的保证。所以,只有具有一定实力和信用的国家和经济体发行的纸币,才真正有可能充当世界货币。

  从上述分析中能够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必须控制好进入流通的纸币数量。

  由于进入流通的纸币数量能够影响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过量的纸币进入流通必然带来纸币贬值。又由于流通中纸币的贬值会同时带来贮藏手段纸币的贬值,这会促使贮藏状态的纸币进入流通,进一步加剧纸币的贬值。这时就会出现“挤兑”、“抢购”等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为此,必须控制好进入流通的纸币数量。

  一是要把握好进入流通的纸币数量的临界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纸币的投放是必要的。使新增的纸币数量既能满足发展对追加纸币的需要,又能保持CPI近乎零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但必须把CPI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能够认可的、合理的范围以内。一旦进入流通的纸币数量突破临界点,会发生难以预计的严重后果。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二是要清楚并且能够控制纸币进入流通的所有渠道。无论哪个渠道的失控都有引发纸币贬值的可能,并且都会引发纸币的全面贬值。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放开搞活金融市场是十分必要的。但事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

  第二,积极促进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

  由于具有一定实力和信用的国家和经济体发行的纸币有可能充当世界货币,以我国目前的实力和信用,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或者说成为世界货币之一是完全可能的。虽然在一段时间里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还不可能有美元那样的地位,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某些国际经济活动中,人民币可以充当国际贸易结算和差额支付的工具,并且其范围会不断扩大,频率会不断增加。

  人民币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国际贸易结算和差额支付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可以使我国适当减少外汇储备数额;可以减轻其他充当世界货币角色的外币的增值或贬值对我国的影响;可以防止或减少由于投机炒作或其他人为因素导致的汇率变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可以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动权和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可见,成为世界货币应当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防止进入流通的人民币超过临界点。因此,未必需要完全放开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三,重视国家对贵金属的生产和储备。

  认同纸币也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功能是以认同纸币是贵金属货币价值的代表,认同贵金属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从而才能成为一般等价物为前提的。这是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为依据的。离开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货币名目论”、“货币数量说”是不能正确理解纸币的。当然,纸币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主观理解而改变。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贵金属是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各种情况下贵金属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纸币之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够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国家权力和信用使之能够成为一般等价物的代表。因此要发挥好纸币的代表作用必须增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信用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贵金属的生产和储备,使国家持有必要数量的贵金属,以满足特殊情况下购买和支付的需要。而且这本身也是国家实力和信用水平的体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