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资源不排斥政府参与
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资源配置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研究。资源配置的内容是由各种资源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各种效用、功能不同的资源要按合理的数量比例配置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从资源配置的内容来看,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状况、资源的品种和数量等等。自然条件不同,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温带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就与寒带地区、热带地区有所不同。在水资源充沛的地区,就可以将较少的资源用于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输送。
二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源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社会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需求是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没有核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社会对与此相关的资源不会有任何兴趣。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这也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三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生产的目的和产品的分配,从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主宰着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必然对资源的配置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当破坏生态平衡、掠夺性的使用自然资源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这种行为就很容易发生;当奢侈浪费、腐化虚荣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时候,这种风尚就会被提倡,此类产品就会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会产生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由此会造成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的失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是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从资源配置的形式来看,一般认为存在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计划配置,二是市场配置。计划配置是由一个中心根据预测和目标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常常被形容为是由一只看得见的手在支配。市场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来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常常被形容为是看不见的手在支配。在现实生活中,在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采用计划配置的形式,市场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唯一可行的形式。在这里要提及计划配置,因为现阶段在各个企业内部,在一个企业范围内,这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客观地说,资源配置的形式对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无论是以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还是使用信用货币,社会都必须为此耗费社会资源。但这种影响远远小于上面提到的几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说,资源配置的形式不能决定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相反,无论哪种资源配置形式都应当去实现主要由上述因素决定的合理的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这一点,在市场这种配置资源的形式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自然条件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都在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比如,既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所实现的比例关系,必然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压倒一切。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所形成的比例关系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从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是使用价值的配置和影响资源配置比例关系的上述主要因素来看,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是必然的。政府的参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与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相关的方面。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权力;另一方面政府代表全体人民掌管和运用国家的财政性收入。政府这些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要求,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失去社会主义基础。而政府这些权力的行使,必然影响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结构,影响社会收入的分配和用途,影响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必然会影响资源配置。
二是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预测和预先安排方面。自然环境和人口的变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发展和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文化和消费潮流的出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等等,都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应当密切关注、认真研究这些情况,力求能够做出比较正确的预测,并且据此提前进行相应的安排。与这些预测相关的安排,如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必然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
三是在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关的方面。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整体利益与局部或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基本一致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比如,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要强制一些企业停产;为以后进行的积累要牺牲或缩减眼前的消费;为了全社会的需要集中部分资源进行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等等。这类问题无论用何种形式配置资源都会存在。政府在这方面进行的决策和安排也必然影响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市场是在政府已经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资源配置的。也就是说市场的主要作用不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而是实现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对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主要是由上面提到的几个因素决定的。政府的行为对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不应当夸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应当是指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程度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程度和力度要超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这体现了人们对自觉组织经济活动的追求,体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进步。但是,相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必须注意防止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时违背客观规律的问题。
首先,不能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时不能采用超越现实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体制和方式;国民收入的分配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不能脱离实际可能。第二,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有关规律。比如,要尊重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自主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讲究经济效益,等等。第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先安排不能违背自然科学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文化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规律,等等。预先安排要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意见,慎重进行决策。第四,要统筹兼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五,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竞争的相关规律,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如此等等。
毫无疑问,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甚至不可能不出现失误和错误。但不能因此而不履行应尽的职责。只要坚持执政为民、实事求是、努力探索,就会不断地接近真理,越作越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是市场上千千万万个经营主体共同行为的结果。但这种共同行为的结果是由各个经营主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自主的、自发的行为所形成的。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因此,市场配置资源有客观性的特点。它能够客观地综合反映包括上述主要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客观性特点为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体系,可以通过市场来观察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行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当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时候,当市场供求急剧失衡的时候,当经济结构严重扭曲的时候,当市场长期萎靡不振或者极度亢奋的时候,等等,都应当认真检查、反思、研究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行为是否有违反客观规律的问题。
但是必须指出,当出现上述现象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政府行为的问题。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的缺陷,上述现象的出现很多时候是市场的问题。市场中经营的盲目性,市场导向的急功近利,市场滋生的投机炒作,市场竞争和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导致的违法行为,等等,也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市场也是有代价的,有些代价也是很昂贵的。因此,必须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区别不同情况作出正确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资源配置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资源配置与市场的关系、资源配置与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