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俄国近代改革的缺陷与进步
(一)俄国改革为什么会出现比进步还明显的缺陷问题?
《俄国近代改革史》这本书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是在书店读完的,花费了一个下午时间;时隔一个月,笔者买回这本书,又利用七月初的一个周末,参照其他相关史论著作重读了两遍。如果需要给这本书评分的话,笔者冒昧给出一个75分,这本书被出版社归为“世界历史学术书系”,但体例和作者的写法实际上更像是大学教材,整本书逻辑清晰、史料丰富,分为“封建农奴制时期的改革”、“资本主义时期的改革”、“帝国主义时期的改革”,改革前因后果、改革家及其权属关系、改革政策组成及利益集团间的角力等描述得清清楚楚,不至于产生其他一些语文没学好的学者在著述中出现的词不达意、逻辑紊乱问题。
《俄国近代改革史》,陶惠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作者在此书中引据的多、评论的少,即便是相关的史论,其所持的观点也较为传统,欠缺新意和独创性。最明显的就是作者在“结束语”中归纳的俄国近代改革史的经验教训:一是改革是富国强兵的有效途径;二是政权掌握在改革派手里是改革的基本前提;三是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改革逐步深入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四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五是改革要坚决排除阻力;六是改革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七是改革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这归纳出的七点都是对的,但没有准确概括俄国近代改革缺陷与进步的核心问题,更像是人类进步史上一些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通行规律。
就在“书评八月”专题开篇的《冷静剖析日本后发腾飞的秘密(上)》一文中,笔者就提到,“当今发展中、崛起中、和谐中的中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最需要汲取俄国教训……俄国近代、苏维埃时代、冷战后几次重大改革(革命),经济政策的后果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出现了少数利益集团占据改革(革命)收益的局面,广大底层公众总是试图表达强烈不满,这造成新建秩序、制度的基础不稳……中国的大发展必须规避俄国多次陷入的泥淖……让发展的利益更宽更多的惠及民众。”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实际上,日俄两国在1900年之后,因面临经济和社会危机都采取了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的类似做法,但却招致不同结果,日本国内稳定了政局、民族意志相对凝聚、进一步有利于统治阶级对外扩张,而俄国政局恶化、革命暴动迭起。
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没有列宁、没有更加强大坚定的革命力量,或者说因为日俄战争的结果,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即便日本有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卷裹下也很难不被吸收进入天皇扩张的方阵;即便俄国战胜,国内矛盾最多也只能短时间延缓,反过来就算日本战败,也似乎只能拖延一阵重新崛起的时间。最要害的是,俄国此前历次改革总是出现少数强势利益集团占据改革收益、劳动大众总是无限次的受损、其他强势利益集团需要争斗才能得到些许分享的局面,彼时俄国主流的政治力量和思想意识形态处于分裂的状态。笔者以为,这才是近代历史上,俄国改革不能摆脱“缺陷”比“进步”耀眼的根源。
以下,笔者以开启俄国近代改革局面的彼得一世改革为例,试图证明上两段的观点,并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二)俄国近代改革的最好范例——彼得一世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开启之初,派出了由少壮派实权官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十二国考察近两年,不仅了解了西方各国立国发展方略、政策,由此明确了内部改革方向;而且亲眼目睹了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景,坚定了改革的内驱力。同样,1697-1698年,俄国使团也深入早期资本主义大发展西欧诸国,沙皇彼得一世更化名到荷兰造船厂当起了木工,并以优异成绩结业。彼得一世率领的俄国使团不仅学习考察了西欧诸国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宗教、政治制度,而且还派员专门学习理科科学、文艺,购买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设备、实验仪器。彼得一世还受邀列席了英国军队大型军事演习,深感震惊。
彼得一世回国后果断推行改革,首先着眼于军事改革,通过创建波罗的海舰队加强海军力量、建立俄军常备军、改进武器装备,极大的提升了俄国军事实力,赢得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胜利,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后来又远征波斯,夺取了里海周边大片领土。为保证战争需要,彼得一世还积极推行有限的经济财政改革,兴办手工工场并加强技术推广、培养本土技师技工,颁布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借鉴西欧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外贸、实行重商主义,并推行为人诟病的财税政策,大征苛捐杂税。
笔者认为,相对于经济和军事改革而言,彼得一世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的改革措施意义更为深远。通过大量兴办世俗学校、全方位清理俄国旧习俗、发展图书出版事业、简化俄文字母并采用通俗易懂的民用字体,同时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文学事业,编撰了一批历史科学著作,建造了图书馆、博物院、科学院、剧院、大批园林建筑,资助贵族管弦乐和世俗合唱团,这实际上奠定了现代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认同,把一个原本处于边缘隔绝状态的落后民族强行拉入了近代发展的行列。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保证了俄国近代进步的总趋势,不至于因为政局动荡而将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成果消灭殆尽。
彼得一世还在政治上大刀阔斧,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国家行政机构,采取政策约束教会势力并试图将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将全国分为八大省,建设新首都彼得堡。列宁曾经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依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成就巨大、意义非凡,丝毫不逊色于世界历史上其他有贤君仁王之称的君主和所有近现代的革命政治家。
但彼得一世改革留下了两个大问题,一是留下了一个超级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和国家框架,这个负遗产一直到今天似乎都“深入人心”,有专家也提出,这使俄国的民粹主义有了天生土壤,加之彼得一世引入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潮教育了很多人,这必定会使其事后的很多年俄国政治面临激烈纷争和动荡;二是生硬嫁接西方政策,忽视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同时其改革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沙皇为代表的封建农奴主和大商人的利益,政策取向缺乏包容性和利益分享之预设,这就造成其政策左右不讨好、新旧势力都反对。
此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先后推行的开明专制改革、全面反对统治,都可视为继承彼得一世改革成果的必然,也同时只能“愉快”的接受上述两个大问题(负遗产)。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专制时期还与伏尔泰、狄德罗等西欧启蒙思想家保持通信联系,极为有效的欺骗了西欧国家民众,这可以看成最早的国家印象公关行为。1767年,她召开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并为这个委员会写了《圣谕》,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经济领域,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鼓励发展农业、保护并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将国家政权为大地主、大商人所能做的发挥到了极致,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维护农奴制度而做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步带来生产关系的加速腐朽。1796年,宛若彼得一世一样雄才大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她留下的最大负遗产农奴制注定要困扰之后的俄国沙皇政府一个世纪。
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的多位俄国沙皇,再没有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人物,但也要比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封建君王“有才”。亚历山大二世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度,促进了工商业和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较为完整的的资本主义改革,实现了俄国从军事封建农奴主义到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转轨,但他被革命党暗杀了。尼古拉二世大力扶植垄断资本组织,促使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联姻,但就是在他手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终结。一个坏体制,依靠许多聪明人,终于把局面搞砸了,还是彼得一世留下的大问题所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