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无知,还是无耻——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

火烧 2016-05-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大包干是否真正解决温饱问题,质疑其有效性,并探讨背后可能存在的无知或无耻言论。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个人饿了三天,跑到街上的一个馒头店买馒头,结果吃了五个还不饱。

  于是,他就换了一个馒头店,买了第六个。

  结果,第六个馒头下肚,他就饱了。

 

  于是,他有些后悔,觉得:第一个馒头店不靠谱,吃了五个都没有吃饱;而第二家店,只一个就吃跑了。

  前面五个馒头的钱,算是白花了!

 

  如果食客真的这么想,大家肯定认为他无知;

  如果第二个馒头店的老板,非要说是自己的一个馒头让食客吃饱的,大家肯定认为这老板无耻。

 

  各位看官,我这么说,您没有异议吧?

 

  那我们就接着来。

  曾几何时,说到大包干,就说“一夜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真相吧。

 

  先看一组数据:

  198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376公斤;

  1982年的人均粮食产量349公斤;

  198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325公斤;

  1976年的人均粮食产量306公斤;

  197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297公斤;

  196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246公斤;

  195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284公斤;

  1949年的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

  (数据来源于因特网)

 

  全国大包干时间是1982年,我们用83年数据折合吃饱肚皮的六个馒头来推算:

 

  1983年的人均6个馒头;

  1982年的人均5.6个馒头;

  1981年的人均5.2个馒头;

  1976年的人均4.9个馒头;

  1973年的人均4.7个馒头;

  1963年的人均3.9个馒头;

  1953年的人均4.5个馒头;

  1949年的人均3.3个馒头。

 

  由此可见,主席在世的最后一年,老百姓都人均差不多五个馒头了;

  到了大包干的前一年,人均差不到半个馒头就够六个馒头了。

 

  大包干实行后的1983年,当最后的半个馒头吃到嘴里,有人突然叹了一口气,说:

  “想不到大包干这么有效,前面的几年真是白折腾了!”

 

  各位看官,你觉得这么说话的人,是不是无知?

 

  然后,鼓吹大包干的人如果借此自夸:“在我的领导下,一夜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么说话的人,各位看官:

  你会说他无知呢,还是无耻?!

 

  **********************************

 

  【后注】:

  1、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参与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户占总数的95%。

  2、百度文库-2016八年级历史下期中试卷联考:世界上还有谁,能让十亿农民一年之内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3、相关年份的人口增长率供参考:1983年13‰,1982年16‰,1981年14‰,1976年14‰,1973年为23‰,1963年28‰,1953年23‰,1949年16‰。 显然,1983年是最低的。

  4、事实上,大包干的作用就像兴奋剂,看似会让人兴奋,但对身体伤害极大。大包干带来的增长仅持续两年,1985年后连续多年徘徊不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