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美国资本去掌控世界,中国资本在屠杀同胞

火烧 2016-12-04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指出中国资本在海外并购屡屡受挫,却在本国肆意冲击实体经济,恒大、宝能等资本通过保险资金疯狂收购企业股权,引发市场担忧。同时,房地产过度投资导致资源错配,加剧实体经济困境与泡沫风险。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句话现在用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多么的贴切。这两年中国资本的海外并购波折不断,很少有成功的。但现在中国的一些资本在国内却风光无限。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肆无忌惮的屠杀自己国家的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艰难时期谁有这么大能量扶持这些金融资本屠杀实体经济,谁又在外部趋稳的时候还在大肆唱空人民币,背后的较量不再展开,仅从经济方面讲讲。

  12月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今日举行,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演讲,他指出,用来路不正的钱,从门口的野蛮人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挑战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挑战了做人的底线,当你挑战刑法的时候,等待你的就是开启的牢狱大门。

  11月29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保险年会上表示,针对个别机构罔顾市场接受程度、罔顾行业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激进股权投资行为,监管绝不会缺位,将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表明监管态度、重申监管立场,促进保险机构审慎稳健投资。

  同日晚,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从2016年11月18日至2016年11月29日,公司透过其附属公司在市场上及透过大宗交易共收购约5.1股万科A股,占万科于本公布日期的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62%,涉及金额140.1亿元。连同此前的收购,恒大目前共持有万科已发行股本总额约14.07%,收购总价为362.7亿元。紧接着,格力电器公告,前海人寿在11月17日~28日期间,共耗资47.74亿元左右合计买入了1.889亿股格力股份,占格力总股本的4.13%-0.99%。

  这也意味着,恒大掌握的万科股权,已无限接近此前的第二大股东——华润,再有一次收购,就有可能超过华润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那么,恒大此前的所说的财务投资,在这样的收购方式下,还有可信度吗?没有可信度,恒大控制万科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明显了。而宝能也成为了格力的第三大股东,到底会以何种面目出现,目前也难以看出。

  虽然说证券市场出现股权收购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也需要有个规矩,不是想怎么收购就怎么收购。像恒大、宝能这样以保险资金疯狂收购其他企业股权的方式,显然是会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的。尤其对实体企业,是一种新的挤压,对从事实体企业的投资者,是一种严重伤害。

  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放开,房地产投资像脱了缰的野马,迅速进入到各个城市,成为地方政府拉动GDP、创造政绩的重要工具,也使得各种资源、特别是资金纷纷流向房地产领域。这其中,资金撤离实体产业,是房地产冲击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表现,也是最突出的问题。正是因为资金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不仅使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几乎失去了应对能力,导致中国经济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走出下行通道,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而且,房地产市场泡沫泛滥留下的风险,也成为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非常可怕的问题。很多城市,因为房地产市场过度投资,出现了严重风险,泡沫随时有破裂的可能。

  很显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资留下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目前所采取的很多措施,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经济结构调整等,都是在给房地产投资过度化留下的问题买单,为出现的决策失误纠偏。这也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带来的利益和政绩,可能需要有向往倍的代价去偿还,用无数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去买单。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不应当再出现。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伤害,对投资实体经济的投资者的伤害,不能再出现。

  问题在于,眼下的保险投资,似乎又正在走房地产投资的老路。虽然说保险投资没有房地产投资那样影响大,不会象房地产投资那样全方位地影响经济、影响企业和居民。但是,从去年以来保险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股权收购来看,其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已经相当大,对长期从事实体经济、实体产业培育、实体企业经营的投资者与企业家来说,已经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格力电器日前宣布,给员工每人每月加1000员工资,说到底,就是用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避免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成果给保险资金夺走。因为,万科已经给了很多企业血的教训,其他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也已经被保险资金收购得心灰意冷。如果再不对保险资金的收购行为进行约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自残方式“维权”。而“维权”的结果,将会使很多优质企业出现走下坡路的现象。有的企业,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殊不知,一家具有一定规模、效益较好、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从起步到高峰,需要经过十数年、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艰苦培育,要花费企业家多少心血和汗水,要让多少代劳动者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泪水。特别象格力这样的实体企业,更是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如果任凭保险资金疯狂收购,还有几个人愿意去投资实体产业、培育实体企业,去创新创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什么任正非不愿上市,说到底,就是担心自己花费了一辈子的心血,被资本一口吃掉。

  很显然,目前保险资金的收购行为,已经象房地产投资一样,正在吞食实体企业、挤压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进一步空心化。如果保险资金的股权收购行为继续发展下去,且不受到任何约束,我们担心,会让多数企业家产生退出实体经济,甚至将实体企业出售后将资金转移的想法。更重要的,多数险资收购行为,是依靠高杠杆。如此,也会使保险市场的泡沫泛滥,风险快速集聚。一旦企业出现问题,保险投资血本无归,就有可能引起保险市场的泡沫泛滥,风险立即爆发。

  所以,对保险监管机构来说,应当也必须对保险资金的股权收购行为引起高度重视,切莫让保险机构疯狂收购、激进收购、恶意收购,大屏幕在于利用万能险等高杠杆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同时,证券监管机构也要从保护上市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的实际出发,对保险资金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行为,提出限制要求,如一家企业利用保险资金收购的股权,不能超过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15%。与其他资金的组合收购,总比重也不能超过30%等,以切实维护实体企业的利益,维护实体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去投资和从事实体经济,而不是都把眼睛盯住别人的成果。

  在宝能与万科的股权大战中,笔者曾经坚定地站在宝能一边,认为宝能是通过资本市场的正常行为,获得了万科的股权,王石等内部控制人没有必要装出那付神态。但是,随着恒大的对万科的野蛮入侵以及宝能对格力的再度野蛮收购,资本的没有规矩,开始越来越明显了。特别是利用保险资金展开的疯狂收购,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本行为,而是掠夺加“三光”行为,是采用的原子弹式轰炸行为。显然,与中央要求重视实体经济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是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伤害的。娇嫩的实体经济,是经不住保险资金野蛮的撕咬的。如此下去,会让本已陷入困境的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灾难。

  这场盛宴大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少有参与,早已稳健经营和转型成功的大型保险公司,更多趋向期限长、保障为主的价值型产品,面对偿付能力的压力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大,而且有强劲的盈利能力作支撑。其资产配置上也更多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资产久期较长;在股票权益类投资上也往往持分散、稳健、长期的投资配置原则,所以短期大笔暴力增持、拉升股票的行为少见。

  而宝能这类妖精之所以肆无忌惮,无非是利用了监管层无能导致的漏洞。保险业是经济补偿机制,应以精算为核心。在全球来说,保险业到上世纪80年代才成为金融业中的一员,其主要作用不是融通资金,而是经济补偿。但是我们国家的保险业却偏向了储蓄和投资,保险公司更注重的功能是筹资和投资,对经济补偿的需求并不上心。保监会对于保费的关心也不够,却对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特别关心。这偏离了保险业的本质,也使得所有风险都集中在政府身上,保险业并没有很好地承担风险补偿责任。特别是国内中小保险公司定位发生变化,改变了保险公司姓保的根本属性,而将保险公司作为了一个融资和投资的平台,而改为了姓投,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投资公司,“他们不是靠保险盈利,而是靠投资来维持。”这些承保和投资上激进的中小保险公司,往往是通过万能险快速扩张,倒逼其配置趋向收益较高的另类资产,而另类投资风险因子高,资本要求较多,资本压力更大,偿付能力达标更为困难,那么以举牌方式获得高收益、见效快的权益类投资,则成为提升偿付能力的最见效的方法。一场看起来完美的剧情不断上演:左手收保费,右手将部分保费投入股市大量增持或举牌上市公司,股价不断上涨,保险公司资产增厚,盈利增加……但是,硬币始终存在两面性,A股市场如果平稳可控,同时险资进入的公司业绩稳定的话,那么险资投资便无往不胜。如果一旦资本市场波动,或者公司出现较大利空的话,暴力拉升的股价将很难维持高位,这种高风险对于险资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

  监管健全的成熟市场,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大方向,首先保险会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为主,短期理财类业务为辅;其次保险资金运用应以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业务为主,股权、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业务为辅;最后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投资为主,以战略投资为辅。日本、美国等成熟国家的案例,固定收益投资都应该在保险资金的运营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如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固定收益率的资产实际上都占全部资产运用的50%以上(51.70%-54.99%),而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和不动产投资的比例较小,2008至2013年日本寿险公司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的比例区间为4.51%-5.86%,投资不动产的比例区间为1.80%-2.14%。其实资产慌不是让险资胡乱举牌的理由,发达国家货币更宽松有的甚至负利率岂不他们资产更慌,一边说中国经济还是世界前列,一边又说经济领域资产收益低岂不是自相矛盾。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全球金融市场审慎监管,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保险资金投资的范围和比例都受到约束,险资投资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股权投资比例被限制。而那些叫嚣资本规则的才真的是资本规则的破坏者。我们国家保险业不仅早已偏离正轨,而且资金大量投入风险大的股票权益类资产,这是拿大众的钱在豪赌。这种违背金融规则的野蛮乱像在正常市场经济国家是难以想象的。资产慌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无能的监管者需要让险资出来拯救自己无能造成的股灾。无能的群体终究是无能的,短时间稳定了股灾却为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埋下了更大的隐患,无约束的险资让不炒股的普通人也被裹挟进资本市场,只要再来一次冲击就不是散户受损这么简单,那些拿救命钱养老钱投保的人也会是最终买单者,那时候就是社会稳定的问题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靠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才是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没有约束的嗜血的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利益往往并不协调,金融资本没有经营实体企业的能力,他们追求的是短期利益。企业家关心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嗜血金融资本掣肘下,企业的发展改革战略必定无法进行,甚者在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冲突中那些优秀的企业人才集体出走,南波也许只是个开始。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出走,仅仅靠玩杠杠的投机者如何能使企业发展,其他股东的利益又何从保证。实体企业被金融资本敲股吸髓经济何来希望。不谋全域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世,从钱慌、股灾、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这批监管层没有谋全局,谋远虑的能力,他们就是一群后知还不能后觉只能临时抱佛脚的废物。

  决策层,必须对以保险资金为主体的资本对实体经济的野蛮冲击进行狙击,不能让资本的野蛮冲垮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已经经不起这样的伤害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