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风流不再?
文章探讨网络时代下文明进步与文艺创新的现状,分析信息科技对知识获取与传播的影响,提出现代社会在知识分布与获取便利性上远超古代,但创新速度似乎不如预期。
网络时代歌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
最怕拿着手机却没那WiFi。
人人盯着自己手中的买卖,
盼望着股市期货发发横财。
姑娘小伙整天游戏里偷菜,
地主麻将是最通行的奖牌。
晋唐风度已如敝屣般不再,
问还有何人举杯月下独白?
人类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都已经非常方便了,按说,咱们中国人的在理论、技术和文艺方面的创新速度应该远超过去才对,但是实际情况是似乎反而不如以前,至少是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应该和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知识库之间的通信沟通速度,也就是信息科技的发达程度成正比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人要产生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文学艺术作品,总离不开三个步骤:首先是学习、掌握前人已经了解得知识;然后是进行实践活动,实际感受和体验这些知识,并试图发掘一些新的规律,总结一些新的理论,或者构思一些新的文艺作品;最后是将这些新的规律、经验总结、理论突破和文艺作品等总结为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进行著述,将之留给后人,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新的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的观点。
所以,人类在某个时间,产生新的理论、技术和文艺作品的速度,也就是文明进步的速度,如果用一个比较笼统的公式来表达的话,应该正比于有文化的人类个体的数量,正比于已有知识文献的分布密度,正比于人们获取和理解这些知识的便利程度,还有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新的、可与其他人分享的知识的便捷程度。
现代中国社会,有文化的人的数量显然比古代中国多了很多。这方面当今社会占据优势是毋庸赘言的。
在古代,人们要获得知识是非常不方便的。首先是知识典籍,也就是书的数量是很有限的,往往收藏在有钱的藏书人家里。一般人是读不到的。《弟子规》等幼儿启蒙读物中经常就说到某某古人爱好学习,需要走很远的路到有钱人家借书的故事。还有,古代很多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都是有严格的门第规矩的,你要不是某个已经具备某门知识技能的人的嫡亲或者入室弟子,人家是不会把真本领教授给你的。而现代社会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只要有心,几乎所有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文艺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比如书法字帖,过去的书家为求得某个名家的真迹,往往要历经千辛万苦,但是现在可以在网上轻松地搜索到各种名家碑帖的高清图片;而书法的笔法授受,在古代是有严格的谱系的,前一段时间的《百家讲坛》就有一个来自浙江大学老师专门讲述了这个问题。而在现代,只要有心,则几乎人人都可以获得详细地讲授笔法的书籍。所以在知识文献的分布密度和获取、理解这些知识的便利程度这两方面,当今社会也是远远优于古代的。
在古代,要进行著述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也是麻烦的。除了时间之外,古时创作的空间和文房四宝都是很昂贵的,再有用毛笔书写文字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同时书写完成的书稿的保存也是非常费事的。在古代,经常有学者因遗失创作手稿而追悔感叹,汉代以前书写于竹简和布帛之上的典籍更是所剩无几。我们现在尝尝感慨于陶宗仪写《辍耕录》时“积叶成章”的故事,李贺骑着驴、背着诗袋边行边写作的故事,这些实际上都是古代学者和艺术家进行创作十分困难的一种表现。而在现代,硬笔和纸张书写的便利程度比古代的毛笔要方便快捷得多;同时,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打开电脑,或者拿着手机,就可以方便地从事写作,各种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又保证了一个人所书写的文字基本上是不会丢失的。比如说,我们在路上,在车上,在床上,甚至蹲在马桶上的时候,如果脑袋里面冒出了些灵感,拿出手机活者平板电脑之类的便携设备就可以将其记下来,保存到设备上活者云端。比如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就采用了具备这样功能的有道云笔记这款软件。估计在若干年之后,人类就还会发明读取脑电波中所包含的语言文字信息的技术,那个时候写作和创作的方式和速度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整个世界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所以,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献化知识,也就是进行写作的便利程度,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也不啻天壤之别。
但是,在现代的社会,现在的人们,有了这么多有利的因素,为何我们的创新的思维,我们的文艺作品,有些却反而不如古代的呢?比如,在我看来,能够让我感到心灵震撼的文字和艺术作品,绝大部分还是在这个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以前创造出来的。当然这里可能有一些我个人比较怀旧的原因在内。但是,还有更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在我上面提到的这个公式里面,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其他因子没有考虑到,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兴趣爱好这两个因素。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科技和文艺的创造的效率,除了正比于上述那些因子之外,还正比于人的精神状态的积极向上的程度,以及人对于创造性劳动感兴趣的程度。而当今的社会,前面所说的那些因素相对于过去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但是这两个因素相对于过去却又出现了很大的负增长。
还有,现在手机、互联网上的很多文章、帖子,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人们的见识。但是微信上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却是万万不能取代正式的、系统的学习过程的。或者说,能够在微信上写出比较好的鸡汤文学的那些人,一定是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大部头的著作的那些人。但是现在大家却似乎都认为,所有的大道理都可以通过这些文章来懂得,殊不知这些文章都只是一鳞半爪,或者反映了某些侧面而已。比如,人们不可能通过几个介绍或者评论历史片段的帖子就能够了解中国历史,要真正地对历史有深刻了解,能够达到编写出那些颇有深度的帖子和文章的程度,就非得系统地阅读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以及其他比较专业的书籍不可;要像毛泽东那样洞悉中国的历史然后以之指导当前的工作,就非得像他那样以“一篇读罢头飞雪”的精神阅读咱们老祖宗的历史不可。同样地,人们也不可能通过几个介绍或者评论当今几个公司的先进科技产品就真正地了解这个科技信息时代,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创意,要达到这一点,就非得比较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可。
所以,现代社会,虽然人民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著述和创作都比以前更加便利,但是因为人精神状态的降低,兴趣爱好的偏离,反而导致了我们的创造力,也就是出产新的文明成果的速度没有出现对应的增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各种针对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彻底转变我们青少年的精神面貌。要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中间大力宣传英雄人物事迹、积极进取精神。要引领他们对科技和文学艺术创造产生兴趣,而不是沉迷于各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游戏玩乐之中。最后,如果有可能,应该尽量让每个姑娘小伙都在自己的主业之外,自然地培养几门其他的兴趣爱好。
现在已经很难见到那些既把本职工作做到十分优秀,又在很多业务的兴趣爱好方面有所建树的那种真正的潇洒人物了。一个社会少了这样的一些人物,总有一种饭菜里面少放了一些盐,或一幅风景画里面少了小桥流水,从而缺少了一些灵气的感觉。其实,一个人越是有玩得很高明的业余的兴趣爱好,他在专业领域里面往往做得更加出色。比如,那些真正的领袖人物或者大学问家,往往都有一门或者几门其它的高超技艺。他们在本职工作领域做完一件满意的工作之后,往往会借助业余爱好抒发一下自己惬意的心情;而在工作没有头绪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借助业余爱好来放松和休息自己的大脑,从而更加容易为本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比如,爱因斯坦就很善于玩小提琴;华罗庚、苏步青、李国平等数学家都很擅长古典诗词;毛泽东更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还不断地有诗情迸发。现在有这种魅力的人物已经越来越少了。
如果这种人一多,再借助于现在发达的移动互联网,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和分享更多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的信息,同时我们的时代也就进步得更快,我们的生活也就显得更加有意思了。像盛唐时那样的开放、发达、潇洒的气象,则庶几又可以重现了。
诗云:
忆昔潇洒说盛唐,金龟换酒斗文章。
山水田园有真乐,边塞军旅无虚狂。
难追古意邀梅鹤,但见今人拜孔方。
手捧iPhone急寻网,何如李贺负诗囊?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