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僵尸肉”销售链条 商家:换个包装就可以卖
近期,多地曝出从国外走私入境的冻鸡爪、冻猪肉、冻牛肉流入市场的消息。这些产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走私冻肉被百姓称为“僵尸肉”,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底线。
其实在今年年初,海关总署部署了对包括冻品在内的重点商品物品开展集中专项打击。截至6月23日,全国海关共查证走私冻品42万吨,特别是在广东、广西、天津等沿海地区屡破案值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走私冻品大案。这些走私冻品包括牛肉、鸡肉、猪肉等冻肉品,还有三文鱼、银鳕鱼等海产品,不少冻品因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甚至有的是“一些国家为应对战争而储备的战略冻肉”。
受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牛肉、鸡爪等冻品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仅湖南省年均进口肉类产品市场销量就超过了6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庞大的市场需求使一些不法商贩受到利益驱使,大肆从国外走私冻品入境。在统一行动中,湖南长沙海关就打掉了两起走私冻肉团伙。
据介绍,这些战略储备肉生产后一般都是在国外战略储备库进行长时间储存,未超期部分仍可流入市场环节进行销售,而超期肉类一般会进行销毁和其他无害化处理。但因为涉及环节较多,导致少数国家的战略储备肉流向销售环节。虽然如此,这些战略储备肉并不会大量涌入市场。
冻肉主要来自中越交界的广西和云南
据海关人员介绍,这些冻肉流向国内的途径主要来自中越交界的广西和云南。
广西东兴与越南芒街仅一条北仑河相隔,而北仑河在东兴境内全长约18.5公里,最窄的地方大概是二三十米宽。
一段海关提供的拍摄于2012年的视频,反映了当时北仑河走私的真实状况。视频中显示的地方,当地人叫做鸭厂,对岸则是越南绿林口码头。画面上中国一侧的北仑河岸边停着十多艘装有走私货物的铁皮船,岸上停靠着一排小货车,数十名男女正在忙碌着往车上装载从越南运过来的走私货。而在北仑河的越南一侧,同样是一番忙碌的景象。一些人将货物从车上卸到小船上,装着走私货的小船很快开到中国一侧。
为破解北仑河等广西边境地区非设关地走私的难题,海关总署先后从全国海关轮换抽调10批次、1100多名缉私力量支援广西东兴北仑河打私工作。经过对东兴北仑河沿线实施高强度、不间断的严防猛打,在重压之下,目前,这里的走私活动得到了明显遏制。但是由于边界线长、地势复杂等原因,仍有一些冻肉通过这里运送到国内。
据介绍,犯罪分子为了降低成本在国外订货环节就收购一些超期、超龄甚至劣质肉类,而为了逃避打击和偷逃税款又采用偷运的方式非法进口,到了内地销售环节采取换标签、更改生产日期的方式来提升利润空间,甚至将其他肉类换成牛羊肉包装销售到市场牟利,各个环节均为压低成本不择手段。
以牛肉为例,国产冻牛肉出场价格为24到30元每斤,而采用多种方法偷运入境的冻牛肉每斤只需要12到15元,甚至更低。
商家谈冻肉销售:换个包装继续卖
这些冻牛肉、冻鸡爪等冻品,在采购、运输等等各个环节中,均压低成本以最大化获得利润,往往终端销售商或消费者购买后很难发现,即便发现有问题也无从维权。甚至有商家向记者坦言,这种东西,硬着头皮也要卖掉,否则只有扔掉。
目前,我国对冻肉的管理相对严格,由于一些国家经常曝出疯牛病、口蹄疫等疫情,我国仅允许进口少数国家的冻肉及其制品。但走私分子通过换包装和生产日期、绕关走私、伪报品名等方式进口冻肉,加之国内销售环节肉鱼龙混杂。对此一些市民表示担忧。
广州的一家冷冻食品商家向记者坦言,这种冻肉卖不掉的话只能扔掉,但只要不变色,可以食用的话就可以卖,只要换个包装,打上新的生产日期就可以了。
这名商家向记者坦言,正是这种冻肉价格便宜,利润比卖国产肉高出一倍多,很多大型食品加工厂也都在用。
相关阅读:揭秘僵尸肉:多为国外过期战备肉 流向中小城市餐馆
李栋 杨洁 · 2015-06-30 · 来源:新京报
“僵尸肉”的消息上周被公布出来,立马引起各方惊叹和热议。海关总署查处走私冻品货价超30亿元,包括冻鸡翅、冻牛肉等副产品10余万吨,甚至有超四十年的陈年“僵尸肉”。它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
根据已披露的陈年肉集散城市长沙为样本,涉事10万吨冻肉折合2亿斤,以餐馆最常见的青椒肉丝为例,每盘用冻肉250g,可做出2亿盘青椒肉丝。这意味着,722万人口的长沙以每天人均一盘的速度,需27天才能全部吃完。如果以散装鸡翅每个50g来算,可做出20亿个烤翅。700多万长沙市民每天吃一个鸡翅,需277天才能消耗完。
当然,消息也引起了质疑,有人指出四十多年的仓储、冷冻费用超过了冻肉本身价值,走私并不划算。
“僵尸肉”到底来自哪里?是否能检测出实际肉龄?带着这些疑问,新京报记者采访初步还原过期陈年冻肉的来源和流向,“僵尸肉”多为国外替换的战略储备物资,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更令人担忧的是,“僵尸肉”还面临肉龄检测难,无法判断出实际存放年龄。
一问 “僵尸肉”从哪里来?
多为国外过期战备肉
据报道,此次查处的走私冻肉中,包装上生产日期显示“肉龄”长达三四十年,甚至有“70后”冻肉。
一位长期从事牛肉贸易的崔某告诉新京报记者,这种陈年冻肉多为国外的战略储备物资,以美国为主。在仓储物资的替换中,部分陈年牛肉开始流通向市场。“长时间冷冻保存后,牛肉表面区域已开始氧化发黑,所以不会直接作为冻品肉卖给消费者。而经过餐馆用卤制、煎炸的烹饪方式处理后,能掩盖牛肉卖相,口感几乎与正常牛肉没有区别,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开来。”崔某说。
“僵尸肉”悄悄爬上餐桌
据了解,出于战略储备和稳定价格的需要,各国都会主动将大量肉类冷冻储存。以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规定,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冻牛、羊肉原则上不轮换,每轮储存8个月左右。
“对牛羊肉等冻品的保质期,国内规定一般是8个月到12个月左右,超期后不得解冻。但国际上其他国家保存时间要更长,普遍达2年。”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虽然各国对冷冻肉的保质期有详细规定,但冷库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并非全部严格执行标准。
事实上,陈年战略储备肉的身影在国际上也是屡次出现。2010年,俄罗斯内务部经济安全局在别尔哥罗德州破获一起肉制品走私案,在冷战期间储备、冻龄超过30年的“战备肉”从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经乌克兰走私入俄,犯罪团伙从事此勾当已有数年时间。
二问 长年冷冻费用有多高?
成本低每年每吨仅17元
“僵尸肉”被公布后也引起了许多质疑,网上有消费者称四十多年的仓储、冷冻费用,甚至要超过冻肉本身的价值,没必要花大力气走私进入国内。
真的是如此吗?
一位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与盈利性冷库需要考虑仓储、电费不同,这种战略储备肉的储藏成本非常低廉。作为战备物资储存的肉类,折算后的冷冻成本约为每吨17元/年左右。
也正是低廉的储藏成本和价格,催生了近年来走私过期陈年肉的市场热潮。该人士称,售价低于30-40元区间的牛肉,就有这样的嫌疑。
三问 什么客户在买“僵尸肉”?
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消化
在过期肉流向国际市场中,肉制品销量显著增加的中国首当其冲。其实,长沙海关破获的“僵尸肉”走私案也并非首次出现。去年10月,长沙市工商局曾检查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查获猪肚、凤爪、猪脚等动物产品25.3吨,大多数超过保质期24个月,部分进口冻肉没有入关证明,涉嫌走私。
6月24日起,新京报记者连续走访北京东城、丰台多家菜市场、肉类批发市场发现,北京市场普遍供应冷鲜肉,鲜见冻品出售。多位商家称,出售的肉类均为现宰,不存在冷冻肉。所以,陈年冻肉在零售市场很难见到。
那么,“僵尸肉”都到了哪里呢?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走私肉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再加工、分销产业链,重点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走私肉从香港入关后,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目标客户就是小餐馆。”一位接近分销渠道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过期冻肉的进口价格非常便宜,也没有检验报告。为躲避检疫监管环节,分销时也会避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向二三线城市的餐馆供货。“这类肉存放时间过长,为保持外表的油亮也会注水,用手摸时表面有黏稠感。”
在这张走私销售网络中,形成了驻点团队、环环相扣的严密模式。该人士称,走私肉由国外运往香港等口岸,再通关进入广州等集散城市,经过分割、再冷冻后销往全国各个渠道。同时,厂房跟冻库往往建在偏远郊区,运输时由好几批车队走不同线路,每个地点和环节都有对口人员接应,直接销往饭店、餐馆。
另一位从事乌拉圭牛肉进口的香港贸易公司负责人林某还告诉新京报记者,存放三四十年的“僵尸肉”在业内实际并不多见,只有在国外部分冷库盘点时才会流出,超出保质期1~2年的冻肉才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据他透露,进出口肉类贸易周期较长、交易量庞大,一旦出现积压过期,就会有大量经销商找上门,“提出以40%~50%甚至更低价格全部收购。”
四问 “僵尸肉”能测出存储时间吗?
“肉龄”检测难 无法判断实际时间
多家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根据目前技术手段,一般能对肉质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但很难直接判断出陈年冻肉的实际存放年龄。
国内现有的肉制品检测标准为 GB2707-2005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T 1723-2008鲜冻分割牛肉等卫生标准。其中,对肉制品检测集中在色泽、黏度、气味等感官指标,冻禽解冻失水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理工检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长南庆贤介绍,陈年冻肉在长期储藏中表面会出现发黄、发褐甚至氧化发黑,其肉质细胞中的营养早已流失,纤维质也发生变化。而“进口走私中储藏环境很难保证,车内一旦到达0℃以上的解冻条件,冻肉化开后会迅速滋生细菌导致腐败。这时候即便再次冷冻,肉质还是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病菌。”
针对“僵尸肉”,目前江西、广东、黑龙江、安徽、重庆等多省市食药监局已展开了专项整治,批发市场、大型仓储食品冻库、餐饮企业重点检查冻肉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超过保质期。
有食药监局要求,凡是销售进口冻肉产品的,一律要求经营和提供海关和出入部门出具的有效合格证明。对未提供相关证明的,一律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做好登记。(新京报记者 李栋 实习生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