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鲁迅文章适合在什么年龄读?
这里所说的文章,包括小说在内,泛指鲁迅先生的文字。
这个问题不少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问过,各有各的回答。前些年在争论是否应该把鲁迅文章从中学教材中减少一些,甚至完全去除的时候,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核心问题,虽然不同的人的真实的出发点并不一样。
一个似乎最有力的去除理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渊博至极,不是什么人都能读明白的,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是读不懂的。
平心而论,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年少时如果没有一些初步阅读的印象,成年后又何来去读的心境和领会呢?一些弄笔者,不是在那里坚定地把鲁迅当作对立面吗?毕竟,像某位有名的作家成年之后,因偶然的机缘认真地阅读鲁迅而有大领悟,这样的例子,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吧。更何况,读懂这事,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逻辑上说得通的事。
舒芜先生晚年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提到十二三岁时阅读鲁迅的经历,“没有任何人从旁指教,不知道怎么就喜欢上了鲁迅、周作人两个”,“今天来看,二周的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能读懂多少,天晓得。可是当时,我在似懂非懂之中,偏偏就感受到一种魔力吸引,反而增加了非探求不可的兴趣。”晚年的舒芜先生为年少时的遇到鲁迅感到庆幸,“当然至今还是远不敢说已经完全读懂。”
文革后期,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国兴起了读鲁迅著作的热潮。我最初拥有的先生的书,就是在后来的旧书市场上买到的,出版于那股热潮时期的一些单行本,价格很便宜,在旧书市场上所买,还打折,虽然那时囊中羞涩,但实际定价不过几毛钱一本的书,还是买得起的。工作之后,常常要待在一些闹书荒的地方,仅有的几本先生的书,和比较容易找到的毛泽东选集,伴我度过了一些单调而充实的时光。
有时我想,八十年代以后,这个世界,我们的国家,出现了那么多惊涛骇浪的重大事件,出现了并不算少的作践自己国家的人物,其中有的还是可以左右我们国家走向的大人物;但是,这么多年走过来,这个国家仍能保持这样一个局面,说难也真够难的,而能有这样一个局面,因素也不少,当年对于先生的普及性阅读,大约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因素吧,一个并不为人深刻认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