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陈世清:经济学是什么?——评杨小凯的经济学定义

火烧 2014-10-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评析杨小凯对经济学定义的贡献,提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之间两难冲突的学问,并探讨其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形式化与范式发展中的作用。

 

杨小凯是对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华人西方经济学家。他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是把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原动力的思想通过他的超边际分析数学模型形式化了,填补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项空缺。杨小凯完成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小圆圈: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是价格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理论核心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边际分析的数学模型对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进行了形式化,但忽略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通过超边际分析的数学模型不但恢复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而且使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也得到形式化,从而实现了西方经济学发展在形式化方面的否定之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杨小凯在重形式化的西方经济学界可以算经济学家,但由于思想内容上没有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仍属于同一个经济学范式,从一般意义上还不能说杨小凯是经济学家。由于他“把专业化与分工的问题放回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我们就能在一个单一的涵盖式的框架之内,解释与预测像厂商的出现、商业周期、失业、货币、城市、与经济成长等重要问题”,杨小凯自己认为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大致类似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认为杨小凯的工作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他本人也因此曾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主要创建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像它的名称一样,处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对其进行剖析具备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典型解剖的意义。
经济学是什么?
杨小凯:“什么是经济学?传统教科书的标准答案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人们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的学问。但是,这种定义是一种非常新古典意义上的定义,它意味着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同古典主流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新古典经济学以研究资源分配问题而著称,即在资源稀缺度给定的条件下,被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和数量在市场上如何决定。但是,建立在亚当斯密(Smith,1776)理论基础之上的古典经济学家,却更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国家比另外一个国家更加富裕?斯密尤其关心,分工如何能够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使一个社会变得更加富裕。为了同时包容新古典给定稀缺资源程度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以及古典的分工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加一般的经济学概念。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之间两难冲突的学问。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几个同资源分配问题相关的两难冲突。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在各种消费品的消费数量之间有一个两难冲突。……在生产中也会有类似的两难冲突。对于一个用两种要素K(资本)和L(劳动)生产一种商品的企业而言,为达到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K和L的数量之间就会存在两难冲突。”①可以说,杨小凯给出的“一个更加一般的经济学概念”,即他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之间两难冲突的学问”,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中的主体选择问题;所谓“两难冲突”,就是经济活动主体(消费主体与生产主体)对现有经济客体(有限资源如消费品、资本、劳动力)的质和量的比较、权衡、选择、创造。通过经济活动主体的比较、权衡、选择、创造,实现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从而实现资源的再生与经济的发展。分工,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过程中形成;通过分工的不断发展,实现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分工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环节,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杨小凯的“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之间两难冲突的学问”的定义,以及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确实实现了“同时包容新古典给定稀缺资源程度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以及古典的分工问题”,因而是一个形式上比古典、新古典“更加一般的经济学概念”。通过形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以往西方经济学的综合,是杨小凯的贡献。但他本人并没有从他的这个形式上“更加一般的经济学概念”得出内容上“更加一般的经济学概念”,即并没有从他的“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之间两难冲突的学问”的定义得出再生经济学的结论,在范式上仍然属于古典新古典的配置经济学;因为“两难冲突”仍然属于选择的范畴,仅仅选择无法产生再生的功能。这说明在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过程中,只有实现了对称才有可能实现配置向再生的转化。所以在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向对称经济学、传统配置经济学向再生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对新旧范式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称经济学是对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扬弃、综合与华,相容与超越,是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经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
 
                        对称
             选择哲学          配置经济学
对称哲学
                       对称
             创造哲学          再生经济学
 
            哲学与经济学的对称模型:从选择到创造,从配置经济学到再生经济学
 
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杨小凯:“一些经济学家,比如哈耶克,坚持认为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作为一个总体的社会总是比其单个成员知道的信息要多得多。这种观点意味着,即使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只了解全社会所知信息的很少一部分。因此,要使经济学成为一门覆盖全社会中所有经济知识的科学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②哈耶克在这里把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经济现象,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结论已经包含在他对经济学对象的认定之中。任何一门科学,其性质由其所研究的对象决定;任何一门科学,其对象都是特定领域的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如果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也不例外。根据这个逻辑推论,经济学的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学发展是有规律的。思辨之所以是实证的,是因为思辨所遵循的科学规律正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是对称的,经济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是对称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把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的出发点;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是经济学科学的立论依据。西方的经验主义传统使西方经济学家无法透过复杂的经济现象看到经济现象后面的经济规律,所以他们没有经济规律这个概念,只有经济“趋势”、“序列”、“信息”这些概念。西方经济学中的“时间序列”,实际上就是经济规律的经验主义表述。在他们看来,经济的发展没有因果规律性,只有事件的先后顺序,经济学就是对此顺序进行描述,并据此进行预测,所以他们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在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模型,没有指导意义是必然的。必然性是由偶然性组成的, 规律性是由主体性的活动组成的。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主体性与规律性对立起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思辨与实证对立起来,否定经济学的思辨功能,否认人的理性的无限性、经济规律的可把握性、经济趋势的可预测性,因而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人类经济活动整体上成了盲目的博弈活动,因而是不科学的。规律有两种:具体与抽象的。前者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后者是纯粹的一般。经济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经济科学本质与经济客观本质的对称与相互建构说明,包含在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中的经济科学规律和经济科学本质,既不是约定的,也不是先验的。一方面,它们是主观的,另方面它们又是客观的反映。这个反映不是消极的、照镜子式的、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的过程,而是创造、建构的过程。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周期,然而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时间一致性理论”,还是其更高抽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都未能概括“经济周期”的真谛。关于经济周期变化的主导因素,必须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而不是仅仅统计学的方法。总体上,在商品经济时期,是供给主导需求;在市场经济时期,是需求主导供给。特别是知识市场经济时期,新技术革命浪潮将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周期的图式。随着人在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的提高,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将更加自觉,经济周期将越来越短,越来越接近于无。一旦经济周期紧缩到无,经济增长方式将被经济发展模式所代替;届时经济周期理论与模型将寿终正寝。所以,经济学不能仅研究经济周期,而应研究经济规律;从长远来看,“真实经济周期”并不真实,只有后者才是发展经济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因此,经济周期的实质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而是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各主要经济要素之间的不对称为中介,实现经济体由低层次对称向更高层次对称转化、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预测、可以自觉运用的。认识、预测、运用的关键是把握对称辩证法。经济周期的长度,其间经济危机的程度、经济危机给社会破坏的程度同人认识、运用经济对称复杂规律的自觉程度成反比。人的理性不在经济规律之外,而在经济规律之中,构成经济规律的环节,是经济规律中主体的要素之一。把人的理性看成在经济规律之外,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经济规律不可认识、经济发展不可预期、经济周期不可预测,是经济学中的不可知论。经济学是五度空间方法框架制约下的复杂性科学,在这门复杂性科学中是有形与无形、软性与硬性的统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同一门科学体系——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领域的展开。诚然,经济是复杂现象,所以把握经济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不是靠信息,而是靠知识;不是靠知识的汇总,而是靠知识的抽象——通过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和综合形成的抽象。这样的抽象形成的,不是“覆盖全社会中所有经济知识的科学”,而是能够驾驭“全社会中所有经济知识的科学”,为“全社会中所有经济知识”提供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的科学。客观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事物内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就是经济内部最本质的关系,通过经济主体的比较、权衡、选择、分工,实现经济主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经济事物内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就是经济发展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所以,如果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那么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经济发展规律就是经济主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经济主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经济主体对经济客体的比较、权衡、选择、分工、创造、资源再生的过程;经济主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结果,就是实现经济客体即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所以,对称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扬弃和综合,就是通过对称经济学的定义对传统经济学五花八门的定义的相容和超越来实现。通过对称经济学的定义,实现了经济学在对象、性质、结构、功能方面和其他科学的并轨。对称经济学之所以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所有经济现象,就是因为对称经济学在经济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以经济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以资源优化再生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统一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仅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所以对称经济学根本改变了人类经济世界的图景,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是经济学的范式革命。
对称经济学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在理论上把自己和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哈耶克之所以认为经济学不是科学,还因为他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是科学,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不可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凡是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都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有以一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扬弃政治经济学,是为吸收人类经济思想发展中有益成份、为建立人类一般经济学进行理论准备。
对称经济学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在方法上把对称分析和线性非对称分析区别开来。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能进行对称分析的是科学,不能进行对称分析的不是科学。所谓对称分析,就是把生产力——效益看成是生产系统的功能,有什么样的系统,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功能(大小),说明有什么样的系统。只有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结构之间、结构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才有是否适合、是否对称的问题。如果适合、对称,功能就发挥得好,分工与经济规模就能转变为规模经济;如果不适合、不对称,功能就发挥得不好,分工与经济规模就不会转变为规模经济。在这里,人和人、人和物的对称结构是关键的,要调整的是结构和结构、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关系,使之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而不是某个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丁伯根认为应该将工人分配到其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使工作需求的教育水平与实际用到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达到最小时,他就是在不自觉地运用对称经济学原理。对称的价值分析就是边际效益分析而不是边际效率分析。客体的效用同主体的需求之间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对称关系的核心。效用与需求之间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促使效用与需求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效用与需求之间之所以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是由于效用与需求本身是相对的。效用与需求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因此,效用大小、需求是否满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西方经济学家德布勒的所谓“消费偏好”,实际上就是指的效用和需求的相对性,只不过“偏好”两个字把这种相对性的普遍性、必然性简单化、偶然化,使其成为不确定性的因素。实际上,“消费者偏好”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对称规律:人们的消费偏好由对称规律支配;隐藏在“偏好”背后的,是人的需求的对称结构,及人的需求同效用之间的对称冲动。根据“偏好”背后的对称规律,可以根据人们的“偏好”进行商品的结构组合,进行“套餐”式的营销活动。对称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有两种,边际价格分析与边际价值分析。在成本—利润分析中,应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在福利经济学中,应运用边际价值分析。由于在传统经济学中只有边际价格分析,“边际价值分析”其实质也是边际价格分析,所以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福利经济学。当他们认为自由竞争使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边际社会净产品价值,从而就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是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传统价格经济学的基础上,是内容和方法的不对称。例如,对于一个患尿毒症的老人,对其进行花费甚大的透析治疗,只能运用边际价值分析而不能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如果运用边际价格分析,就只能放弃治疗。仅仅用边际价格分析法,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幸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人的利益最大化完全可以运用边际价值分析,但边际价格分析的结论则只能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之所以真正的福利经济学只能用边际价值分析方法而不能用边际价格分析法,是因为福利经济学对象的侧重点是主体。传统经济学的对象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由主体的活动组成的规律,因而应该以主体为对象。但传统经济学的侧重点是投入-产出分析;主体只是手段。忽略了主体,是用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范式来建构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真正的福利经济学中,主体成了目的。而一旦主体成为目的,均衡分析就得让位于对称分析。在对称分析中,边际效益递增与递减是对称的。对于一个快渴死的人来讲,矿泉水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对于厂家来讲,矿泉水的效益不增也不减,因为他的矿泉水价格一样;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矿泉水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在大地震后,如果一瓶矿泉水能挽救一条生命,那么一百瓶矿泉水意味着一百条生命甚至更多……因此,边际效益递增与递减是对称的,而社会总的福利是效益递增与效益递减的总和。所以,相对于社会整体来讲,边际效益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只是局部现象,只是人的消费偏好的特殊表现,是价值相对性原理在时间-纵向坐标上的展开。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规律,就是价值规律。把“边际效益递减”和“边际效益递增”绝对化,体现的是一种线性价值观,把局部现象概括为总体规律,经济学不可能是科学的。根据对称分析,犯罪的社会成本不仅仅是给社会和别人造成的直接损失,而是对人的行为的负面导向;惩罚犯罪的社会收益不是补偿受到的直接损失,而是人的行为的矫正。同样,惩罚犯罪的法制设计也不是以犯罪与制止犯罪的边际价格成本效益比较为根据,而是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行为的导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为参照。因此,如果为了制止犯罪而付出的成本大于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直接损失,也是值得的。例如,为了查明一个贪污50万元的犯罪事实,并对犯罪分子予以制裁,为此付出100万元的成本不是亏本。因为它由此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给社会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将不止100万。因此,边际价格分析在这里不起作用。如果说,价格经济学的范式要求边际效率分析,那么幸福经济学范式则要求边际效益分析。特别是要建立经济学帝国,要使经济学成为“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就只能用对称的边际效益分析。
 
 
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