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举例
文章围绕语文问题在不同争议中的表现展开,分析改革与自由化的区别、南京大屠杀档案争议、恐怖主义定义及南海航行安全等话题,揭示字面与实质的差异。
“语文问题”举例
孔庆东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语文问题。”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争论中,字面上争论的双方说的是同一事,实际上则谈的完全不同的事。
邓小平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晚年也就是1992年初时,他曾说,现在大家都赞成改革,但“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
日本人跟随美国人学习,现在时不时地使用这种伎俩,针对中国要把南京大屠杀档案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日本高官与中国交涉,言辞中说的理由是,南京大屠杀人数未定论;孜孜于技术性细节而全然不顾当年那种非人类的、惨绝人寰的罪恶行径。针对慰安妇问题,日本政府把“河野谈话”进行技术化处理,提出报告认为,这个谈话有韩国人的背景影响,全然不顾当年那种罪恶的慰安妇制度本身的存在。
恐怖主义在当今世界肆虐,相应地,反恐也就成了常见行为。但是,什么是恐怖主义,也成了一个语文问题。就在前不久,我们见到了美国人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暴力恐怖主义行径的“去恐怖主义”的说辞。至今仍在持续中的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动荡,吸引人眼球的是乌克兰政府把东部地区的地方武装定性为“恐怖主义”,为此进行的战争也就名之曰反恐战争。
关于中国南海,在美国重返亚太之后,侵犯、折腾中国的事件就此起彼伏地出现了。美国人插一脚的说辞是:航行安全。实际情况是,这一海域可曾出现过航行不安全之事吗?没有。这当然也只是一个语文问题。
很赞哦! (103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