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党员:失去的因由——读《洗脚盆》和他们婚姻的破裂
西南新左翼文艺群"介入"专题讨论
(7新-1)
普通党员:失去的因由
——读《洗脚盆》和他们婚姻的破裂
【小说《洗脚盆》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933013-1.shtml
作者按:短篇小说《洗脚盆》 ,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不自觉地而不是主动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的巨大破坏性;却由于其结尾也不过仅仅写出了对过往情感的单纯悔恨,“她迈进卧室时,发现在他们曾经睡过的床前,放着那个浅绿色的洗脚盆。她看着它,摸着它,哭了,久久的,久久的……”,结果还是没有揭示出鹏倩两人婚姻被破坏,爱人彼此失去的社会与阶级根源。
早些年看过两部不错的电影:一部是《黑洞频率》,由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导演,并在2000年4月28日在美国上映;另外一部是《蝴蝶效应》,由埃里克·布雷斯、J·麦凯伊·格鲁伯执导,于2004年1月23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这两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使用超现实因素,赋予了男主角非一般的能力,他们或通过老式无线电台,或通过自己的日记之旅,软软地踩中了所有人怀抱的一个美好愿望:都想回到过去,改变历史,让一切随我所想。
然而,电影毕竟只是电影。说到底这个第七艺术,还只是泥人们控制捏塑的镜头:演员带着镣铐跳舞,结局早定。真正的生活才不会那么轻松喃,它是充满未知的前行,您绝不可能提前知晓孤独伴随着遗憾的坏,或是快乐连接着充实的好。
更有可能的是,生活中的人或事一旦失去就失去了,惆怅不已也无助挽回,就像短篇小说《洗脚盆》里描绘的倩同学那样。
天涯论坛网友“心善多多”写的短篇小说《洗脚盆》,虽然写了个不太新颖的题材,但是也正如作者本人指出的那样,绝对好看的短篇小说!!!不戳进来,你会后悔的。何况对一般的小青年讲,让一对爱人由合到分,使人扼腕叹息,早已戳中的他们的泪点,生活就是这么无奈。
但是,我觉得我们千万不要就此止步,千万不要只像一般小青年那样,如此“肤浅”地理解这篇小说。您只要再稍微深入点,其实不难发现:这篇小说不是在光写男女情爱问题,因为小说中的主角早已走入婚姻的殿堂,自己会有比单纯爱情还更深刻的领悟,读者也应该多站在远超情爱分离的角度上,来思考小说的主题。
请注意洗脚盆这个链接男女主角(鹏和倩)幸福,并且造就和反映彼此矛盾的道具。一开始,“他们有一个习惯,或者说是一种相互的默契:那就是每天下班后倩会挽着鹏的胳膊一起去散步,然后一起回出租屋,一起泡脚。每次都是倩先洗,鹏后洗。她洗,他帮她洗。”,然后,自从“倩的同学邀请鹏和倩参加她的大学同学聚会”,“在聚会上,倩才了解到她的同学现在一个个都已经是老板,经理了。最不行的也是个小组长之类的。唯独倩仍然还是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她的心开始忐忑不安了。”,就此原本亲密的两人,逐渐开始了冷热两战,终于无法弥合分歧,“直到最后,他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妥协——离婚。”。
洗脚盆的寓义,作者其实借男主角的口间接地讲了出来,鹏先开口了:“其实生活就像这盆洗脚水,里面夹杂着许多臭味和污垢。”;而倩如何回答喃,“把它倒掉,不要再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了。”,“充实个屁!没钱能充实吗?”。
看吧,鹏与倩的离婚,直接原因是其人生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最终分裂且无法再次调和。在小说里,对生活,对“臭味和污垢”存在意义与对待态度的理解不同,最终引爆了“生活是否充实”的激烈辩论。“倩的同学邀请鹏和倩参加她的大学同学聚会”只是一个诱导不同价值观还原到各自真实的引线,结果是让二人天南海北,就此分别一生。
我想,鹏与倩这样的主角名字是有丰富含义的,鹏意味着志向与内心,倩意味着眼前与外表。当两人相遇的时候,大学的单纯生活还留下有余痕,年轻人的爱情可以让人当场盲目;而诱惑的北漂成功梦幻之路可以暂时,让他们保有共鸣和一致的方向;然而,既然作者一开始就在小说中安排了这样的人名,无论如何,小说都应该悲剧收场。
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鹏和倩的悲剧,也是北漂一族普遍的悲剧。“不少北漂一族,别说相应的房子,就连像那么回事的极小的房子都租不起,只有租住在地下室中,一年四季都看不到阳光。”,“买房没有啊,结婚没有啊,压力山大。”。从这点意义上讲,更多的北漂一族生活与婚姻状态都不容乐观;而相比之下,小说中的鹏和倩还稍显幸运,至少“有自己租的大一点的房子”,感情还一度甚好。难怪小说作者要唏嘘道:“献给北漂一族”。
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对曾经幸福人儿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有消息说,北京的GDP量,平均收入等指标可以达到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底层群众并不见得获得了经济发展的福利。而那些以倩的同学为面目出现的“老板,经理”其实就是先富阶级的代表,也是造就其他人贫困,让倩同学自卑自弃的重要阶级代表。小说虽没有详细描绘同学聚会上的觥筹交错,炫富粗野,但是这次聚会给女主角倩带来的人生冲击不可谓不大,甚至逼迫了她用决绝爱人的方式,来获得所谓的更大人生追求——“凭着自己的才能在当地也混得小有名气”。
短篇小说《洗脚盆》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
1.小说的一开始就提到,“在倩的一再要求下,鹏背着家人随倩一起去北京闯荡”,既然是“一再要求”,一方面在说明鹏曾有多么犹豫,也就此埋下了一个伏笔;另一方面,我们用这句话来大胆猜测一下倩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意愿,既然是“一再要求”,主人公们又有着北漂一族的族群定位,倩是“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那么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用来形容她,应该是最为恰当的了。
2.前面说过,导致倩和鹏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两人人生态度的最终分裂且无法再次调和。而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刻,则是同处小资产阶级之后(“两年后,他们手头终于充裕了,便租了一套靠近市里比较宽大点的房子”,“倩仍然还是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此时,两人对于小资阶级同样容易被底层化,边缘化的命运(《共产党宣言》,“但是,这一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成员经常被竞争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他们甚至觉察到,他们很快就会完全失去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立部分的地位,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很快就会被监工和雇员所代替”)应该如何认识和面对产生了决裂。
在这次决裂中,鹏说得很明白,“其实生活就像这盆洗脚水,里面夹杂着许多臭味和污垢。”他认为臭味和污垢难免,那就妥协好了(他一开始就向倩妥协,所以北漂,最后的离婚也是妥协的一种),合理妥协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倩的态度也很明确:决不妥协,不仅如此,还要成老板,成经理,至少也要当个组长吧(其实也是小资中的一员,只不过被底层化,边缘化的焦虑不再那么强烈)。而倩的这种态度(或者叫迷梦)则决定了“第二天一大早,倩便直奔火车站……”。
最后,总结一下短篇小说《洗脚盆》:它是一篇好看的短篇小说。但还是有许多不足:
首先,原小说的部分内容写的并不十分严谨,按照文里的描述,倩只是一个普通公司里的普通员工,鹏虽然文里没有交代,但是很明显,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小职员。两个人的经济状况在北京根本买不起房,只能租一间不太大的房子。所以文末“几年后”,倩又回到他们曾经住的新房子,“一切如故”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作者按照真实的可能性描写成:物是人非,倩和鹏曾经的住处早已换了新房客,也许会更好。事实上,对倩和鹏——被描绘和分析的小资产阶级——生活似乎一成不变,可其实什么都留不下,他们并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他们自己的劳动力。
其次,现实比小说更残酷。文中,两年后倩才因为参加同学聚会受到刺激,蠢蠢欲动将埋藏于内心深处不满于现状的怨气爆发出来。事实上,由于网络的发达,微信、朋友圈、QQ,上面无时无刻的炫富显摆的朋友同学,不断的刺激早已让人麻木,最后习惯。像鹏一样还能保持如此良好心态,对生活能够有合理妥协的人简直是稀品。而倩,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混的小有名气这件事,一旦放在现实而不是小说中,可能只是一番幻想。最大的可能是回去上班不到两月,因为忍受不了那种无聊和亲戚朋友的闲话又逃开。小资产阶级们从小城市“家”逃到大都市,然后因为生存压力又逃回“家”,但是已经完全找不到“家”的感觉了。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待惯了的人,是很难再适应小城市的生活的:就像失了根的人。
开篇时的家庭矛盾,最后也没有在下文出现,浪费了一个伏笔。事实上,在家庭、婚姻、朋友关系上各种琐事的事,琐碎的矛盾更多地会慢慢将一个人磨平,结果只好转向宗教来寻得个人的解脱和心理平静。还有,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特别是对鹏内心气质的描述太少,也许鹏是一个爱好传统文化的内敛的男子?
短篇小说《洗脚盆》算是一篇能引起北漂小青年族群共鸣(即让小资青年流点泪)的一篇作品。但它却由于其结尾也不过仅仅成为对过往情感的单纯悔恨,“她迈进卧室时,发现在他们曾经睡过的床前,放着那个浅绿色的洗脚盆。她看着它,摸着它,哭了,久久的,久久的……”,结果还是没有揭示出鹏倩两人婚姻被破坏,爱人彼此失去的社会与阶级根源。
(2015年05月22日写于,四川,成都;2015年05月30日修改)
(群号:225174960)
特别致谢:感谢群友“拾藻韦人言”对原小说的解读和对这篇文学评论的回复;您的分析非常有价值,及时补充,完善和提出了本次评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